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及解读库>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号 ]11500110588903728C/2022-00304 [ 发文字号 ]万盛经开发〔2022〕17号 [ 发布机构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主题分类 ]卫生 [ 成文日期 ]2022-05-11 [ 发布日期 ]2022-05-20 [ 体裁分类 ]公文 [ 有效性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于印发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2-05-2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2-05-20

万盛经开发〔202217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区属国有重点企业,驻经开区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2022511

(此件公开发布)

万盛经开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健康中国万盛行动实施方案》,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万盛位于重庆南部、渝黔交界,距重庆主城70公里,幅员面积566平方公里,辖82街。“十三五”末,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823岁,婴儿死亡率4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79,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83

截至2020年底,全区卫生机构139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86家,民营医疗机构53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65人,注册执业(助理)医师726人、注册护士980人、全科医生73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65人、拥有注册护士数358人、拥有床位数667张,每万人拥有全科医师数267人。辖区医疗机构全年门诊总人次为663307人次,其中基层医疗机构为175302人次,占总人次的264。住院总人次为72853人次,其中基础医疗机构住院为34486人次,占总人次的473。全年招募献血者13193人,成功献血3637人,采血量11吨,千人口献血率134。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962、门诊(慢性病和重特病)自付比例1190,均达到市级考核标准。

十三五”期间,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实现由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

(二)主要问题

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尚不均衡。区内无国家“三甲”综合医院,且“二级”综合医院现有数量少,与周边区县差距较大。医疗机构布局较分散,农村与城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水平差别较大。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区域功能定位要求。

2. 高层次高学历医学人才匮乏。拔尖人才不足,缺乏学术带头人和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卫生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医、教、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卫生科技整体实力不强,优势学科不多;医疗卫生服务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比较落后,优质人力资源下沉不足,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和人员结构老化严重。

4. 公立医院改革仍需更加深入。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改革需深入推进。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5. 社会办医发展有待加强。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强,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仍显不足,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和运营效率不高。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破除制约医药卫生体制发展的藩篱,迈出卫生健康事业新步伐的战略攻坚期,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1. 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公共卫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境外输入性传染病风险不断加大,传统烈性传染病威胁依然存在,新发传染病风险不断增加,为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救治能力提升带来新挑战。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响应能力、应急转换能力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也面临新挑战。

2. 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持续释放,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优化调整等,“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3. 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新任务。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需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扩容优质医疗资源,对医疗卫生资源提质增量提出新任务。面对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保障程度、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的更高需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出新挑战。

4. 新兴技术对卫生事业带来新模式新业态。利用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助力我区“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态。“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医生精准诊疗、专家高效开展科研,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重要作用。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转变服务模式,不断适应和满足信息技术条件下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万盛行动为引领,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转模式,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强化引领。统筹城乡和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与全区总体规划相衔接,和空间布局相协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充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平急结合、重心下沉。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医防协同长效机制。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有效应对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以基层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联动,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提质扩能、优质均衡。把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显著扩容,重视科技和人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公立医院管理精细化。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

——改革创新,系统整合。树立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薪酬改革等政策的系统集成,破除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激励相容机制,强化分工协作,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

(三)发展目标

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统领,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体系整合,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格局,居民健康水平居全市前列。实现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中医院达到“二甲”服务水平和“美丽医院”称号,疾控中心达到二级水平,力争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建设标准。

专栏1  万盛经开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主 要 指 标

2020

实际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23

79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03

086

约束性

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人)

0.16

033

预期性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100

约束性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5

每万人口救护车数量(辆)

034

04

预期性

6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

30

100

预期性

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8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67

8

预期性

其中:公立医院床位数(张)

48

58

预期性

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43

1.27

预期性

康复床位数(张)

042

预期性

精神科床位数(张)

0.43

0.63

预期性

重症床位数(张)

006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65

36

约束性

10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58

45

约束性

11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07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67

4

约束性

13

床人(卫生人员)比

1:118

116

预期性

14

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9

8

预期性

中医药服务

15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39

08

预期性

16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0

100

预期性

17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

18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3

45

预期性

其中:普惠托位数(个)

27

预期性

19

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4

6

约束性

20

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79

0.87

约束性

21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注:床位数均为编制床位。

展望2035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巩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全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全市前列。

三、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

以公平可及为目标,结合城镇化发展和人口集聚趋势,实行资源梯度配置,优化全区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体系构成

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各机构按照层级梯度配置,形成覆盖全区、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传染病救治、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等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分为公立和社会举办两类。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两级以及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医务室。社会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门诊部、诊所等。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社会办医院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护理等紧缺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

(二)床位资源

1. 床位分类管理。建立治疗床位和康复床位、长期护理床位、精神床位分类管理制度。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床位类别主要为治疗床位;康复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康复科床位类别主要为康复床位;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建立老年护理病区的床位原则上为长期护理床位。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覆盖人口规模和服务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治疗床位、康复床位和长期护理床位比例。建立儿科、妇科、产科、精神、康复、传染病、长期照护等专科床位使用信息上报制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床位储备库。在财政投入、医保支付、服务价格、诊疗规范、考核管理等方面,对治疗、康复、护理床位实施分类管理政策。

推动开放床位数与核定床位数基本保持一致,开放床位数超过核定床位数的要区分情况逐步调整规范,开放床位数不得超过核定床位数的110(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除外)。

  1. 床位总量与结构。适度合理增加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总体规模,积极盘活床位存量,提高床位利用率。床位设置按编制床位为准,留观床不列入床位配置总数。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张、康复床位数达到042张、重症医学科床位达到006张。重点支持儿童、肿瘤、心血管、精神、康复等特色专科发展。优化床位结构,床位增量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

专栏2  2025年万盛经开区床位配置标准

单位:张

地域

总编制床位数

每千人口编制床位数

2020

2025

2020

2025

全区

1822

1888

6.67

8

(三)人力资源

充分适应疾病谱变化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适当提高医生配置标准,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增加短缺人才供给。按照床人(卫生人员)比1:16和医护比1:13的标准,以及床护比、床医比分别不低于1:0581:045的标准,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5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08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2人,每十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人,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不少于07人。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配备公共卫生医师不少于1人。

专栏3  2025年万盛经开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单位:人

执业(助理)医师数

注册护士数

执业(助理)

医师数

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医师数

注册护士数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726

849

265

36

980

1062

358

45

(四)设备资源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原则,严格审批手续,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医用设备配置水平和配置比例。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规范准入条件。

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设备、大型救治设备、卫生应急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水平,加强120急救车、应急指挥车、专业救援车、卫星通讯等应急救援工具和设备配置。到2025年,每万人口配置救护车数量达到04辆。

(五)技术资源

大力发展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临床特色专科。重点打造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临床特色专科群。坚持强龙头、育特色,依托区内外优质医学资源,分级分类分层推进临床专科建设,加大优势、急需和特色临床重点专科与亚专科建设,提升优势专科与亚专科水平,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3个、临床特色专科13个,建立3个及以上在全市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改革后,厘清相关医疗技术范围,将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作为管理重点,强化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六)信息资源

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信息服务新模式。升级优化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和HIS系统,整合人口家庭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融合居民健康监测信息、健康医疗服务资源、医疗卫生决策知识库等数据,实现健康医疗信息资源区域集成共享。加快完善医疗机构预约诊疗,实现区、镇两级医疗机构预约时间精确到30分钟以内。完善区、镇两级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并进一步拓宽区级医院与市级“三甲”医院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建设。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传染病、流行病以及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方面应用,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推进智慧医疗深入发展,持续开展“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创新线上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推广基于5G网络的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远程医疗服务。到2025年,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覆盖率达95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健康智能专网覆盖率达到80。全面建成卫生健康信息资源体系,卫生健康数据全面汇聚和标准化,共享开放机制基本建立,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共享协同。

专栏4  万盛经开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2025年目标

备注

合计

105000



一、区级重大建设项目

95660



1

万盛经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装饰项目

主要包括住院部病区、理疗设施、污水、消防等装饰装修。

1500

投入

使用

续建

2

万盛经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装饰项目

装修建筑面积约3000㎡,完善污水处理及供电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

600

投入

使用

续建

3

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三甲”建设项目

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办公用房,新建内、外科大楼,门诊、医技大楼,急救中心、综合业务大楼,行政大楼等。

85000

力争启动建设

新建

4

万盛经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

主要包括实验楼2500㎡、业务楼2000㎡、结防所1000㎡、美沙酮门诊500㎡,完善消防通道、污水处理、环境整治等配套设施。

3600

力争启动建设

新建

5

万盛经开区精神卫生中心提升项目

主要包括扩建住院部及配套用房、购置相关医疗设备。

2000

力争启动建设

改扩建

6

万盛经开区全域智慧医养创新示范基地

总用地面积9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新增养老床位150张,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

600

投入

使用

改建

7

万盛经开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改建人民医院、中医院及万东镇、南桐镇、关坝镇、青年镇、丛林镇、石林镇、金桥镇、黑山镇卫生院等10个综合性医养结合服务,共改建建筑面积为17700㎡,新增共计590张床位,及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

2360

投入

使用

改建

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项目

9340



8

南桐镇中心卫生院手术室改造项目

改造2间标准化层流手术室约100㎡。

50

投入

使用

改建

9

石林镇卫生院改造项目

新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医废暂存间及多功能会议室。

90

投入

使用

改建

10

南桐镇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

总建筑面积6000㎡,含相关医疗设备、公共卫生服务站、后勤业务用房,完善院内消防通道、无障碍通道、污水处理、停车场及环境整治等配套设施。

2700

力争启动建设

改扩建

11

万东镇中心卫生院新建项目

总建筑面积12000㎡,新建办公、门诊、住院部、公共卫生等用房,完善消防通道、污水处理等设施,购买医疗设备。

6500

完成选

址论证

新建

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 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承担重大疾病监测预警、检验检测、调查处置、综合干预等任务,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有疾控中心实验室提档升级改造,具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力争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提升装备配置水平,基础设施达标率100,建设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

3.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到2025年,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6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达到033人。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到2025年,实现疾控中心至少具有较高水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骨干人才1人,所有新入职公共卫生医师上岗前均经过规范化培训。

4.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水平。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疾控信息系统,强化卫生健康相关大数据互联互通。开展居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监测与评估,推动单病种监测向以人为核心的健康危害因素综合监测转变。

专栏5  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 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启动疾控中心迁建工程,修建实验楼2500㎡、业务楼2000㎡、结防所1000㎡、美沙酮门诊500㎡,完善消防通道、污水处理、环境整治等配套设施。

  2. 建立公共卫生检测(鉴定)中心。加强区级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设备配置和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形成服务于全区的公共卫生检测中心和应急鉴定中心;依托区疾控中心、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

  3. 智慧公共卫生项目。持续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卫生(中毒)、精神卫生、计划免疫、环境卫生、卫生应急、综合应用七个板块建设,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完善120调度指挥系统,实现调度平台、救护车、医院、医生、急救病人信息互联互通和即时通讯,实现应急救治一体化建设与管理运行维护。

(二)健全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

1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区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原则上能够满足患者所有检查、检验在该区域独立完成的要求,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科、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全面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建立“固定标识应急床位—快速扩展应急床位—快速腾空床位”的应急床位使用机制。

2提升医院救治能力。综合考虑城镇化、交通、人口规模等因素,力争人民医院、中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强化常规筛查、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患者留观和住院治疗等功能,提高全区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人民医院配置一定数量的负压隔离病房(210间,220张床位)和至少1间负压手术室。原则上,应具备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且开放不低于20张床位,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区(ICU)病床。加强全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建设,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响应处置需求。

3筑牢基层传染病防治关口。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哨点)规范化建设,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并储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加强应急演练。到2025年,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达到100

专栏6  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

1. 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哨点)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达到100

2. 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加大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的资金投入;加强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三)优化卫生应急响应和救治体系

1.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依托人民医院优化完善“120调度指挥中心,负责全区内“120救护车指挥调度,负责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内医疗救治,向上级医院转诊重症患者。

根据服务人口、年业务量等合理确定急救中心人员配备数量。响应“市—区—镇(街)”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布局,城区地面急救网络站点服务半径不超过3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比例达到95以上,3分钟出车率达到95以上,按照不低于每万常住人口04辆的标准完善救护车配置,“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智能化调度系统配置率达到100,实现院前院内患者信息互联互通,并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2. 健全建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人民医院、中医院独立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病床,负责接收急诊患者和急救机构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或其他医院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南桐、青年、关坝镇中心卫生院及其他有条件的镇卫生院设置急诊科或急诊抢救室。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推进中心血库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强化血液供应保障和应急调配能力。

按照“3分钟院前急救、30分钟快速反应小分队、2小时卫生应急队伍”的梯次化响应目标,完善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布局。根据我区地理区域、交通状况和灾害事故特点等情况,以医疗机构为基础,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站点,有效提升第一时间的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接收救治能力。

专栏7  卫生应急响应和救治体系项目

建立应急处置中心。加快建设“1+2+X公共卫生应急服务网络,依托疾控中心建立区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人民医院、中医院定点救治医院,建立若干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点。

(四)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

1. 建立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加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推动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2完善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依托中医院,布局建设全区中医疫病防治中心、中医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加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加强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中医专家库和中医卫生应急队伍。

专栏8  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项目

开展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巩固和完善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建成1—3个“旗舰”中医馆。

(五)创新应急物资储备和社会动员

1.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科学确定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建立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区级—中心级—医院级”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物资储备体系。疾控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及其他镇(中心)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重要医疗防护物资和药品储备,其中医疗机构按照满足储备床位数15天满负荷运转的目标做好相关物资储备。大力倡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

2. 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健康中国万盛行动,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形成健康促进强大合力。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依托,发挥基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作用,形成行政动员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动员机制。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长效机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建防控协作网络。持续开展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依托“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构建志愿者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社会急救服务网络。

五、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开“美丽医院”建设

1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抓好医疗污水和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置,全力推动风岩医疗固体废弃物处理站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持续改善便捷停车、文明就餐、方便如厕、绿色办公、低碳出行。

2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实施医疗质量、患者体验、医院管理、临床科研提升行动,推动公立医院加强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人民医院、中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提升医院智慧化服务应用水平,实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达到3级。高位推动万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卫公卫一体化(家医签约)、远程诊疗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力争进入市内周边区县先进之列。

3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建设平安医院,注重人文关怀,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优化改善便民服务设施,增添“一老一小”和残疾人关怀设施,提升就医满意度。优化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积极性。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认同感。

(二)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1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推进南桐镇中心卫生院创建甲级镇卫生院,支持改扩建为万盛人民医院南桐分院;鼓励支持关坝镇中心卫生院、青年镇中心卫生院创建甲级镇卫生院。支持居家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加强适宜技术推广运用和中医药服务。引导和鼓励发展基层急诊、内科、中医、风湿、骨伤、社区康复、慢性病、老年病等特色服务项目,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科室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动态调整乡村医生补助标准,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全员轮训。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工作,力争提高住院、急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常规腔镜手术等技术服务水平,具备条件的可开展部分三级以上手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成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持续推进区域医共体“三通”建设项目。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医共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新秩序。建立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努力打造510个精品家庭医生团队。

专栏9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工作,力争提高住院、急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常规腔镜手术等技术服务水平,具备条件的可开展部分三级以上手术。

2. 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关坝、青年镇中心卫生院甲级镇卫生院创建。

(三)促进社会办医协调有序发展

1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支持公立医疗机构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培训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与辖区内医疗机构形成差异化发展。加强政府监督管理,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执业、提升技术、品牌化发展。

2. 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或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或专科诊所。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健全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1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建立以中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院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建成13个“旗舰”中医馆。各基层医疗机构能将中医处方运用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强化中医药保健在儿童保健中的运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2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在专科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提升中医药传承能力,开展多层级师带徒工作。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充分发挥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作用,有序开展中医药卫生人才传、帮、带。积极联系对接市内外知名中医院与高等院校,帮扶和指导中医院医务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中青年和基层人员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建立吸引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长效机制,开展区级优秀中医师等评选活动,营造有利于优秀中医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各类评选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

(二)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名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5年,实现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全覆盖,所有乡村医生掌握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专栏10  中医药服务体系项目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巩固完善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建成1—3个“旗舰”中医馆。

七、构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多元供给、托幼一体、康育结合、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体系。依托妇幼保健院建成1个区级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或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其中普惠托位数不少于27个。

(二)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1. 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增加妇产、新生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完善救治网络,增加急救和转运设施设备配置,强化急救、转运、用血等重点环节保障,畅通转诊救治“绿色通道”,提升救治能力。

2. 优化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健全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建设,逐步实现信息监测、质量控制培训、考核评价等闭环管理。

3. 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统筹利用,健全儿童医疗服务网络。改善妇幼保健机构设施设备条件,以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夯实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加强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均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有医师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15人,儿科床位数达到07张。

专栏11  妇幼健康服务体系项目

  1.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幼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到2025年力争完成1所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改造建设。强化急救、转运、用血等重点环节保障,畅通转诊救治“绿色通道”,提升救治能力。继续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和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项目。

  2. 普惠托育服务能力提升。新建或利用现有机构设施、空置场地等改扩建,建设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公办机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打造万盛经开区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万盛经开区东方爱婴早教中心、万盛区万盛大道托育中心项目,分别新增托位10040100个托位。

(三)夯实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 提升多病共治服务能力。推动人民医院、中医院老年医学科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医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重点打造全域智慧医养创新示范基地、人民医院医养结合建设项目和中医院西区医养结合建设项目,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实现高质量养老服务。

2. 完善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网络。探索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长期护理机构转型,到2025年,万东、南桐、关坝、青年镇中心卫生院和丛林、石林、金桥、黑山镇卫生院实现医养结合服务,新增养老床位240张,重点为失能(含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家庭病床、日间护理中心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院(中心、站)。

(四)完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

1. 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根据市统一规划部署,完善职业健康“区级—基层”防护网络,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与防护。 

2. 提升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能力。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干,完善区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网络,承担重点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健康检查、调查分析、职业病报告、应急处置、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配置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检测检验、工程技术、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3. 提高职业病救治技术支撑能力。依托人民医院、中医院及基层尘肺病康复站,全力推进尘肺病患者救治、康复理疗。到2025年,力争完成万盛街道、关坝镇尘肺病康复站建设。

4. 推动健康企业创建。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企业创建,到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10家市级健康企业。

专栏12  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

  1. 依托人民医院、中医院及基层尘肺病康复站,全力推进尘肺病患者救治、康复理疗。到2025年,力争完成万盛街道、关坝镇尘肺病康复站建设。

  2.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企业创建,到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10家市级健康企业。

(五)强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1. 健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依托人民医院塔山分院为主体,中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统筹优化精神专科医疗资源规划与布局,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精神卫生中心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并力争启动扩建提升工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精神科医师开办精神专科诊所。

2.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心理)科设置,甲级镇卫生院设置精神(心理)科,甲级镇卫生院至少具备1名精神科执业医师,积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5年每个镇街道80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至少拥有1名专职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完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培训制度、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全面提升人员能力和水平。

3.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到2025年,100的镇街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点,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以村(社区)为单位,建成率达到30。人民医院塔山分院和中医院开设心理门诊。依托“96320心理健康服务热线,为广大居民提供“7×24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六)发展康复医疗与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1. 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至少有 1所区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开设康复医疗门诊和增加康复医疗床位,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范化、连续化的康复医疗中心(站、点)。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强化岗位培训,逐步建立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重点提升区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疑难危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提高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2. 完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依托疾控中心打造健康教育服务基地,为居民提供健康展览展示、健康体验、健康信息获取、健康咨询、移动健康教育等综合性健康宣传教育服务。提升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培养培训,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健康促进与教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3健全社会健康教育网络。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职能部门负责向在校师生、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传播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全媒体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八、深化医药卫生关键领域改革

(一)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

优化完善医共体改革方案,加强医改组织领导,建立高效有力的组织推进机制,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上下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力度,及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医保精细化管理,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二)强化平急结合医防协同机制

1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工作机制,增强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能力,建立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机制。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高设施设备和人员平急转换能力。建立应急医院的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定点医院应急腾空机制,制定整体腾空方案。

2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机制,推进工作衔接联动、服务连续整合、信息互通共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人员柔性流动。以区域医共体建设为载体,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协调机制,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将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监测、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

3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专科建设,预留冗余空间,提高设施设备和人员的“平急”转化能力,实现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达到领先水平。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调度机制,提高医疗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省市、区县医疗服务区域合作,构建公共卫生协作体系,健全传染病防控联动机制,打造1小时应急救援圈,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推动毗邻四川地区、市内其他区县就医可达性。加强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品牌影响力和学科人才厚度。推进智慧医疗和康养服务,打造高品质健康服务。

(四)夯实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

1.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医联体、医共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到2025年,以家庭为单位,实现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依托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信息,为签约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2. 加快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按照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实行上下级用药衔接,加快推进医疗机构间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以转诊、会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为纽带,加强与市级“三甲”医院的联系合作,探索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持续推进“三通”区域医共体建设,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倾斜力度,建立有序转诊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区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

3.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新机制、构建新体系、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五)健全维护公益性的财政投入机制

建立分层分级多渠道稳定的卫生健康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保障,健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足额保障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6项投入责任,加大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投入的政策倾斜。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付比例。

(六)构建调动积极性的绩效评价机制

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引导公立医院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到2025年,参加全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我区至少有1个公立医院进入前100名。将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划拨、绩效工资总额核定、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和区县域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有序就医秩序建立和居民健康改善等内容。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将服务质量数量、运行效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七)完善保障可持续的机构运行机制

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落实公立医院运行管理自主权。建立公立医院专业化的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培养机制,加强医院运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增强基于数据循证的运营管理决策能力。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管理机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九、健全支撑保障体系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供给新变化,合理确定各类人才队伍规模,到2025年实现床人比达到116。建设高水平卫生人才队伍,实施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培养培育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对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完善“绿色通道”,引进博士研究生、急需紧缺硕士研究生、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巩固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机制,重点加强医院非传染科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不断加强全科、儿科、麻醉、重症医学、精神科、急诊、康复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和薄弱环节培训。推动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充实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备,2025年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8;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具有药学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配备。积极落实重庆市卫健委等4部门《关于开展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渝卫发〔202155号),全面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完善编制动态调整、业务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卫生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荒”难题,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配套相关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扎根基层,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引导和规范城乡间、区域间卫生人才合理流动。

(二)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统筹各方资源,系统布局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推动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重点加强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免疫规划、慢性病、消毒与媒介生物、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公共卫生领域学科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防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实施适宜技术推广行动。加强医科类科技社团和科技期刊建设,支持开展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三)加快数字健康发展

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支撑多种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新场景,赋能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家庭健康、人口监测、药品保障、监督管理、科研创新等领域数字化应用,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和监管体系。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示范,不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便民服务水平。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智能化改造,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积极配合推动“卫生健康云”基础体系建设,“智慧医院”建设,5G医疗卫生协同服务建设,“智慧疾控”建设,“智慧120建设,“智慧卫监”建设,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医药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健康档案提质升级,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加快形成覆盖全周期的居民健康信息管理能力。推广可穿戴健康设备应用,提升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

专栏13  数字健康建设项目

1.卫生健康云”基础体系建设。参与重庆市统一的“卫生健康云”平台的构建。开展卫生健康信息网络智能升级改造,建设规范统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池,建立完善共性服务支撑平台,健全标准与安全体系。

2.智慧医院”建设。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

3.5G医疗卫生协同服务建设。充分利用5G技术,赋能远程会诊、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手术、应急救援、远程监护、远程查房、未来诊室等应用场景。

4.智慧疾控”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推动公共卫生信息和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建设一体化智慧化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系统。

5.智慧120建设。完善全区院前医疗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推进“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全覆盖和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互通。

6.智慧卫监”建设。建成区县级“智慧卫监”平台,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评价与动态监管机制。

7.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优化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职业病防治信息规范化、标准化采集,以及劳动者全职业周期、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信息“一网通”。

8.中医药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加快推进中医药大数据体系建设,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相关数据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共享,提升中医药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

(四)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工明确、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置,加强农村地区卫生监督协管力量配备,形成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监督执法队伍。完善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加强执法车辆标准化配置。到2025年,到达规范化建设标准,建成“智慧卫监”平台,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实现卫生监督机构运用移动终端现场执法,实现承担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镇全面装备卫生监督协管信息系统。

十、组织实施与监督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切实承担起主导作用,把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发展规划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并减免建设配套费用等,降低建设成本。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和保障主体责任,完善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积极扩大卫生筹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杜绝医疗卫生机构负债建设。

(二)严格规划实施

高度重视规划对科学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维护规划权威性,减少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合理规划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从总体上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将纳入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床位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依据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严格落实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审查备案和公示制度,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级评审和财政资金安排。

(三)强化监督评价

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每年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实施期末,对规划期内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过程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