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及解读库>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号 ]11500110588903728C/2021-01990 [ 发文字号 ]万盛经开发〔2021〕28号 [ 发布机构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主题分类 ]应急管理;综合政务 [ 成文日期 ]2021-12-07 [ 发布日期 ]2021-12-15 [ 体裁分类 ]公文 [ 有效性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应急管理“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1-12-1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12-15

万盛经开发〔202128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应急管理“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经开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有关国有企业,驻经开区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2021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万盛深入推进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构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万盛转型发展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制定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是加快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有效防范化解全区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的重要支撑,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助推全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应急管理的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应急管理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以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构建工作框架,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强化应急治理,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应急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按照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相关职责,成立区应急局。各镇街设立专职应急管理机构并按要求落实了编制和人员,在村(社区)建立了综合应急救援站,明确了专兼职人员,并在村(社区)建立了综合应急网格。负有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职能的区级相关部门设立了安全生产或应急管理的内设机构。

——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建立完善。为了统一领导全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立了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简称安委会),并下设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城市安全、文化旅游等9个安全生产专项办公室,统筹做好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成立了区减灾委员会(自然灾害总指挥部),下设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形成了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建立了以区消防救援大队为主力、区专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为支撑,各专业救援队伍和民兵应急救援队伍等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专职人员30人;行业部门建立了行业专业救援队,镇街建立了10人左右的专兼职综合救援队,村(社区)建立了以村居干部和网格员为主体的村级救援站。全区基本建成了“专、常、群”的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完善。为了实现应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了《万盛经开区值班标准化建设方案》《万盛经开区突发事件处置指导手册》《自然灾害会商研判机制》《防汛抗旱分片包干制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分级分类应对制度》《万盛经开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万盛经开区综合应急救援队管理制度》《万盛经开区抢险救灾协调联动工作办法》《万盛经开区区级应急物资管理办法(暂行)》等近30余项应急管理相关制度,对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应急处置评估和物资储备使用等进行了系统规范。

2.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十三五”期间,全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取得较大进展,安全生产状况稳定持续向好。

——主要指标按期完成。2020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10人,与2015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5起,死亡20人相比,分别下降40%50%,高于下达降幅指标20%的目标,且“十三五”期间未发生较大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47亿元以内。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5十万人,低于下达3.75十万人以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0.375百万吨,低于下达指标1百万吨。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0.36万车。

——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有效。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印发了《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对所有镇街、园区、部门“全覆盖”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的通知》(万盛经开发〔201752号)、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职责的意见》,对各级各部门安全监管、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职责进一步细化,消除监管盲区和“模糊地带”。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压实“牵头”部门“抓总”责任,加强督导统筹。严格执行“日周月”排查治理制度。推进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一般隐患即查即改,重大隐患整治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做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在煤矿、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进一步推进“一企一策一档”建设,对照企业风险隐患清单,制定“一企一策”监管方案,实施“一企一档”建档管理。煤矿行业将24小时煤矿安监人员驻矿盯守“一企一策”制度推广到市属国有煤矿。

——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取得进展。一是煤矿方面,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重大灾害治理、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关闭煤矿9个,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82万吨年,建成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2家,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2家,对4家矿井开展了瓦斯、水害的安全“体检”、“会诊”和瓦斯治理的“一通三防”专项整治,通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升级实现了安全监控系统的全数字化传输,井下有线和无线传输网络的有机融合、监测监控与GIS技术的有机融合。二是危化品烟花爆竹行业方面,强化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关、搬、改”,对7家不符合规划布局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实施一票否决,关闭烟花爆竹零售点54家,15座加油站进行防渗整改升级,61家烟花爆竹零售点实施专店改造,2家新建化工企业全部集中入园,安全基本面持续改善。实施危化企业“两重点一重大”自动化控制系统诊断和改造,全区3套危险化工工艺装置、10个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通过安装紧急停车系统、集散控制系统、传联动装置,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18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和2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三级达标。三是非煤矿山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全区现有证照齐全非煤矿山11家,强力推进露天矿山分层分台阶开采、中深孔爆破、机械化减人,在产矿山在开采、装卸、转运、破碎(含二次破碎)等主要环节实现机械化。深入开展非煤矿山开采与设计不符、辅助加工系统、内转运输、矿山机电、地灾防治等专项整治,积极推广先进钻孔设备和其他先进技术、设备,提升非煤矿山企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监管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年度执法计划编制、审批和执行,增强执法检查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坚持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并重,积极推行“启动会现场执法检查总结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执法人员专家”的“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全面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原则,扎实开展有限空间作业、粉尘涉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打非治违等专项执法,充分利用双随机执法、异地交叉执法等手段,严格落实“四个一律”“五个一批”要求,发挥法治利剑作用,增加执法威慑力,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强化安全事故调查查处,按照“一案双查,三责同追”要求,开展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强对安全生产举报投诉违法行为的查处,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落实企业红黑名单联合惩戒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网上公示制度。

3.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能力有效提升。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和监测预警工作,不断提升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能力。利用电话、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切实提升预警联动和响应水平。气象、地质、地震、水文、林业等行业领域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形成。建成万盛经开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成国家地面观测站降水现象仪布设、区域站骨干网升级改造以及台站标准化改造,新建5个气象观测站,30个气象灾害监测站,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网络。完成区级地质灾害指挥中心建设,基本实现了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四重”网格化工作机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52处,搬迁避让854人,专业监测4处,销号地灾隐患点43处。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示范点建设工作,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建成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个,建成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完成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前端系统5套及指挥控制中心的建设,建成森林防火检查站63个,200余名护林工作人员在岗在位。

——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健全抢险救灾协同联动机制。完善以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统筹应急救援力量的使用和调配,形成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共同协作、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及时对因灾倒损住房实施重建和修缮,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4.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完善应急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值班和应急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值守等规定,实现了突发事件信息首报快、续报准、终报全,应急处置反应快速、到达及时、处置高效。按照大应急、全灾种,综合性的要求,成立区应急救援中心,组建了区专职综合救援队。持续推进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着力加强救援队伍的政治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制定了救援队伍训练与考核大纲和年、周、月训练计划。常态化开展体能、业务、技能训练。

按照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地震地灾、危化等应急演练。“十三五”期间,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000余场次,全面提升了救援队伍的协同配合、专业技能、后勤保障等综合救援能力。

建立了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现场指挥官制度,制定了事故灾害应急处置现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各类救援力量的现场处置职责任务,规范现场处置流程,强化救援现场的管理。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采购储备了用于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地灾、事故灾难、生活救助等救援救灾装备物资1.79万余套(件)。

——依法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严格依照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推动行政执法活动程序规范、公平公正,推动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法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以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控重特大事故灾害,严格执法、严肃问责,营造严格的安全执法环境。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推行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为核心的企业全员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强化对安全监管人员执法培训,五年累计培训480人,确保执法人员依法持证上岗。

——社会动员能力进一步加强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教育“五进”活动,通过安全知识大讲堂、知识竞赛、文艺汇演、街头咨询、院坝会及电视、广播、微信和市民安全手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

建成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立应急避难场所147处,完成了避难场所设施设备和标志标牌设置。

积极组织推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和农村居民广泛开展地震地灾、洪涝灾害、森林火险、城市消防等应急避险疏散演练。人民群众安全生产和灾害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

推动各行业部门、大型企业、社会机构等应急支持保障能力建设;动员引导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通过签订“互助协议”等形式,与社会团体建立合作互助关系,建立社会救援力量及志愿者组织日常联系管理制度、应急救援的组织动员机制。

(二)“十四五”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应急管理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3.经济社会发展为应急管理提出新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万盛将面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万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4.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的风险依然存在。

全区企业门类较多,中小型企业占比高,科技水平不高,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地理条件较为复杂,灾害种类较多,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救压力较大。城市老旧小区较多,管网基础设施老化,隐患事故时有发生。公路里程长,农村道路安全等级普遍偏低,安全隐患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

5.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短板依然存在。

应急管理队伍力量较弱,基层人员不稳定,专业素质和能力不强。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的必要的通讯设施、车辆和装备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最现实的“国之大者”,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强化安全风险预防治理,积极应对处置各类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事故,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方向明确。

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应急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2.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生命安全红线,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保障生产、生活、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维护社会稳定

3.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管控,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4.坚持依法管理、责任明确。

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应急管理依法治理的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党政领导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夯实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的工作责任。

5.坚持突出重点、治理精准。

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着力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基层基础能力、核心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灾害事故全过程精准防控,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精准预警预报、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6.坚持社会共治、全民参与。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完善公民应急管理教育体系,普及应急管理知识,培育应急管理文化,筑牢应急管理的人民防线。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组织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升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区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事故灾害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管理能力建设跃上新台阶。

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目标。

1.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应急管理领域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事故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各环节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上下协同、部门协同的应急指挥体系得到强化;应急预案管理更加规范,全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及时修订,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责任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

2.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全区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防控双重机制建设全覆盖,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更加健全,重点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覆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烈度采用6度及以上,防震减灾总体能力达到重庆市较高水平;主要河流重点河段达到现行国家规定防洪标准;重点林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覆盖率达到95%;按标准化要求进一步完善147处应急避难场所,更新标识标牌、维护好设施设备;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确保每个村社区配备12名灾害信息员。

3.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力量显著增强,人员和装备配备充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政府专职应急救援人员占全区总人口比例达0.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数量和人员总量进一步扩大。

4.应急宣教培训进一步深入。

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机制更加系统完善,宣教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筹建综合减灾科普宣教区级基地,筹建应急科普宣教场馆;各村(社区)常态化开展居民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开展1次以上火灾、地震、地灾等各项应急避险疏散演练。

5.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内按照“减少一般事故、严控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防控原则,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9%,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人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5000人次以内。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9%

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7.5%

3

5年累计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1%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

(一)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职责。厘清区安委会、减灾委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能职责和边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部门管总管统管督导,行业部门主建主用负主责的责任;进一步理顺综合应急管理与行业应急管理的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明确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分工。

——进一步完善应急行政管理体系。健全规范区、镇街的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村(社区)、村(居)网格的人员配置,形成纵向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安委会、减灾委重点成员部门设置应急管理内设机构,实现横向行业部门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无缝衔接。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协同的监管体系,推进行业主管部门牵总与专项监管部门协同的机制建设。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镇街,功能区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明确人员编制,改善工作条件,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制度管理,提升履职能力。进一步明确村(居)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强化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工作内容。进一步加强村(社区)综合应急救援站建设。

2.完善组织指挥体系。

——强化集中统一指挥。建立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明确安委会、减灾委,安全生产9个专项办公室,自然灾害“一总四指”专项指挥部的职能,强化应急管理机构辅助决策指挥职责和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等职能,明晰战时区级各部门边界职责,确保上下联动、权责一致、指挥顺畅、执行有力。

——强化战时力量统筹。健全完善区、镇街事故灾害分级分类响应工作制度,细化明确灾害事故响应主体、职责任务、响应时间、联动方式等,进一步强化应急部门战时统筹调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建立战时对消防救援、森林防灭火、水域、危化、矿山等救援力量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工作机制。

——规范现场指挥决策。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建立现场技术指挥官制度,制定现场指挥决策规范,提高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能力。按照规范要求,优化现场处置流程,建立以应急部门为核心的现场统筹协调制度,完善现场技术指挥官机制,充分发挥应急专家队伍灾害事故会商研判、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提升现场处置统筹能力。

3.完善应急应对机制。

——推进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平时应急管理、战时救援指挥、统筹应急保障和社会综合配套的运行机制。建立区、镇街两级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议事协调会议机制,建立灾情报送、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物资共享、联合处置等联动协同机制。建立与周边地区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政、企、军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应急联动,形成明确的指挥、协调和保障协同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力。

——完善监测预警与信息报送机制。全面完善监测与预警机制,增强早期监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强化灾害事故信息的收集,严格报送程序,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建立灾害事故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完善事故灾害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完善调查评估与恢复重建机制。依法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开展自然灾害原因及损失情况调查和灾害防控、应急响应、抢险处置情况的评估工作,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基础设施修复、救助补偿、生活安置、倒房重建等工作,健全灾后重建资金保障机制,加强灾后重建资金管理。

4.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按照《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进一步规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各镇街、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要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应急管理专题述职,相关领导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述职。并通过考核、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主要负责人和班子其他成员落实应急管理责任。

——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综合监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本行业领域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事故防范负主要责任。进一步优化完善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权力及责任清单,加强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督促行业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管与自然灾害防治职责,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应急管理责任边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责任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定期研究辖区内风险隐患,及时安排部署,落实各项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进一步健全事故灾害分级响应机制,明确责任、运转有序。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从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能力、落实责任行为、完善责任制度等方面,督促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履职评估标准。推动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提升企业职工安全责任意识,落实企业全员安全责任制,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技术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推进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提升企业安全水平。

——严格事故责任追究。严厉追究灾害事故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及惩治力度。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二)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1.强化依法行政。

深化应急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推进应急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法定程序,全面落实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2.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普及。

强化对应急管理干部和应急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扎实开展安全教育“五进”活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营造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严格应急管理执法。

进一步推进执法机构改革,落实查、处分离,加大重点行业领域执法力度,科学编制年度执法计划,严格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三部曲”闭环执法。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查暗访、“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大重点抽查、突击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建设和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实现“惩治一个、震慑一片”的警示效果,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进一步强化风险预防治理。

1.注重风险源头研判与管控。

——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强化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动态管理,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推进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把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贯穿到城乡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管理全过程。

——严控高危企业安全准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加强高危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建立健全高危企业准入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严禁准入。依法依规推动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危化、煤矿等企业有序退出。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在全区范围开展洪旱、地质、森林火灾、地震、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重点风险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建立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2.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

——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洪旱、森林等领域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逐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在重点行业企业推行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的安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实现风险精准化管控治理。到2025年,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率达100%,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95%

——完善事故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按照“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思路,切实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推动气象、地震、水利、规资、林业、公安、经信、住建、交通、文化旅游等涉灾部门制定相关灾害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建立完善事故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事故灾害信息预警发布机制,提升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到2025年,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强对流天气警报提前2小时发布,村级预警工作站覆盖率100%

3.持续改善安全保障基本面。

——提升本质安全总体水平。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持续开展煤矿、交通、建设、非煤、危化、旅游、消防、工贸、防汛抗旱、地灾、森防等重点行业专项治理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提高监管、执法、救援水平与城市发展的匹配度,从本质上提升全区安全保障能力。

——改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严格执行重庆市安全技术、环保、生态修复“三个标准”,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依法依规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成300公里。实施桥梁护栏升级改造,完成6座。坚决做到控增量、减存量,不断改善道路交通、城市运行等基础设施条件,新建设项目将安全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积极推广应用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工程。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 “八项工程”建设。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蓄水空间等设施建设,有效治理城市洪涝灾害隐患。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区18座已成水库工程和已达标河段实现安全运行。加强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力争完成6条河流综合治理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持续实施森林火灾预防基础工程,加强林区防火隔离带建设,对现有防火隔离带进行清理维护,新建隔离带10公里,清理隔离带50公里。加强森林防灭火应急通道建设,打通防灭火断头路。加强地震安全保障,加快对农村危旧房改造,提升民居抗震能力。加固学校、医院等重点公共服务设施。

4.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严格落实《万盛经开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工贸、道路运输、建设施工、危险废物、城市运行安全等行业领域和工业园区为重点,动态管理问题隐患清单和措施制度清单,坚决整改到位,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危险化学品安全。进一步落实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清单,消除监管盲区。运用重庆市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处置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监管效率。严格执行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政策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加强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和整治。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智能设备和技术方法。运用重大危险源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强化高危化学品和高危工艺风险管控。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加强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及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运用“互联网监管”“执法专家”模式,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和监管执法、规范执法水平。加强烟花爆竹经营点的安全检查力度,提高经营点的安全条件,从严治理烟花爆竹的非法经营活动。

——煤矿安全。严格按照“技术管理、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等标准,综合采取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五年内实现全区煤矿整体退出。严格履行已关闭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加强联合检查和安全巡查,落实好已关闭煤矿“一对一”监管责任人。严格执行已关闭煤矿安全检查巡查制度、安全隐患报告处置制度、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与已关闭煤矿有关的安全隐患及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已关闭煤矿长期安全。

——非煤矿山安全。合理布局各类非煤矿山,提高主要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深入推进地下矿山关闭退出和露天矿山资源整合。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非煤矿山突出违法行为整治。

——工贸行业安全。理顺工贸监管体制,加强粉尘涉爆、高温熔融、危险化学品、有限空间专项整治,规上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规下高风险企业管理,严格安全生产执法,配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规范企业安全管理,改善企业作业环境,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文化旅游行业安全。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文旅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健全落实文旅系统安全生产责任制,理清、明确不同景区景点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强化属事属地责任,切实消除盲区漏洞。建立健全文旅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文旅行业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大力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开展景区安全专项整治,督促国家等级旅游景区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集中开展旅游景区道路、疏散线路、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缆车、索道、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

——消防安全。持续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一区一策”综合治理,优化停车资源建设管理,完善联合执法管理机制。持续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聚焦老旧小区、家庭生产加工作坊、电动车、彩钢板建筑、“三合一”场所、城乡结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将老旧场所消防风险治理列入民生工程。针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火灾风险,优化落实防控措施。推进农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加强乡村、特色小镇等的消防安全管理。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文物、民政、民族宗教等行业部门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推动本系统单位实施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建立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大数据库,接入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统一管理,实现信息互通。实施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督促企业落实全员消防培训制度。全面摸清全区工业厂房库房消防安全现状,着力整治一批重大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突出问题,督促企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消防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升全区工业厂房库房火灾防控能力。

——道路运输安全。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面排查整治生命防护工程隐患,新建公路的生命防护工程要实行同设计、同建设、同验收。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加强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清理整治“马路市场”。实施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快隐患问题车辆淘汰,强化旅游组团及车辆监管。严格治理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推动在用“两客一危”车辆和公交客运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健全农村客运班车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加强农村公交车安全监管。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实施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开展客货运驾驶人员心理筛查疏导,开展公交客运驾驶人疲劳驾驶的预防工作。加强运输企业、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员的日常动态监管。加强旅游组团及异地车辆、长途客运班车和省际包车、危险货物运输、校车和网约车平台企业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危险货物运输信息平台,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管理。建立治超信息监管系统,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依法严查严处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深化“打非治违”,坚决清查“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加强应急准备,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建设施工安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将城市安全韧性和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工程的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安全隐患行为,落实建筑物所有权人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因工程建设导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的隐患治理。健全建筑施工安全诚信体系,严厉打击工程建设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督促企业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部位等区域实施重点防范。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严肃查处施工安全事故,完善事故查处联合惩处机制,加大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核查等制度措施落地力度。加大复杂地质、工况条件下隧道、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和管控,落实建设单位在总体风险评估工作中的牵头组织责任,严格查处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突出违法行为。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住房安全监管。

——城市运行安全。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地下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安全监管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责任清单。常态化开展以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为重点的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加强城镇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燃气、排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渣土受纳场、城市照明及户外广告设施、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等城市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建立风险管控台账。推进各类城市综合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联动互通、信息共享,加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应对处置。推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化管理,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加强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查处城市违法违章建设、堵塞消防通道、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空间、渣土车辆违法运输倾倒等行为。

——其他新兴行业安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对新兴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不明确的,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确定监督管理部门,消除监管盲区漏洞。

——危险废物安全。建立生态环境、应急、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动和案件会商督办机制,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对故意隐瞒、偷放偷排和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

——功能区安全。加强产业规划和各类园区的规划,优化工业区、物流仓储区等功能区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区规模。严格项目准入,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建立完善各类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确职能职责,配齐配强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功能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建成集约化可视化智能化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5.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洪旱灾害。强化中小型水库、重点城镇、重点区域等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制度,继续实施责任人公示制度,明确履职标准,做到培训全覆盖。重点开展全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风险普查,编制洪水风险区划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治理,2025年1-5级堤防达标率达到88%。做好汛前准备,加强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沟通协调,做好水雨情趋势分析,加强抢险物资、队伍准备工作,做好物资储备及预案演练。做好汛期信息共享、值班值守、指挥调度,确保专家团队、抢险队伍、应急物资随时驰援受灾点。

——地质灾害。全面推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避险撤离、工程治理、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将监测、防治和处置责任落实到镇街、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级技术管理员”四重网格工作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责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率达到100%。建设、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做好本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整治工作,落实地灾评估及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实现重要地灾点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有序实施地质灾害分重点、分层级工程治理,组织实施优先避险移民搬迁。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森林火灾。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落实区、镇街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旅游区、农林结合部的火源管控力度,认真落实松材线虫疫木焚烧“七不烧”原则。全区每年至少开展2次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春节、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等重点时段的森林火险督导检查。按照重庆市《森林防火检查站建设指导实施意见》要求,全区完成5个森林防火标准化检查站建设。年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火情瞭望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防震减灾。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确保地震监测运行数据连续率达到99%以上,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本站1个。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全力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和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实施,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依法履行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职责,按照一般建设工程、学校和医院等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农居工程分类推进抗震设防要求的落实;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形成《万盛经开区工业园区地震安全评价报告》。提高地震应急处置水平,坚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区域、行业应急演练,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提升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能力;完善“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全面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抓好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宣传;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建设,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管理机制

——气象灾害。开展大风、连阴雨、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明显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分辨率达5公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分别达到3公里和1公里,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达到92%以上,推进村级预警工作站全覆盖,完善“区镇(街道)村”三级预警工作体系,构建“区镇(街道)人”五级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推动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应对保障建设。

1.加强应急预案准备。

——完善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编制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级有关要求实行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报备、报批。依照事故灾害分类分级明确相关各方职责和任务,做好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推进应急预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切实推动应急预案“三化一卡”相关工作。

——强化应急预案评估。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将应急预案纳入相关干部培训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应急预案进行广泛宣传。加强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预案支撑保障,确保应急响应启动后各专项任务措施执行到位。制订并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鼓励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做好应急演练情景构建和应急演练成果转化,提高应急演练效能。建立健全预案督促指导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重点加强“双盲”演练,开展演练评估,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2.强化应急物资准备。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指导镇街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按照满足启动II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并动态调整。鼓励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建立完善与企业物资协议储备,提高协议存储比例。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将灾害事故救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救灾资金快速拨付通道。建立应急物资紧急采购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征用、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和核销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物资管理、储备、调运、回收、进退出保障工作机制。建立全区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和信息化管理,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应急物资联络员队伍,制定应急物资联络员管理制度。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的要求,统筹规划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好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衔接协调,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强现有避难场所的功能和设施设备的完善,对现有灾害避难所进行重新整合、提升和优化,根据不同应急灾害避难所特点,从规划布局、功能特点、服务半径、承载人数、防护距离、服务面积、逃生通道、安全措施、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重新评估,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应急灾害避难所。“十四五”期间,新建应急避难场所5个,现有避难场所标识标牌及设备全面更新完善。

3.加强灾后恢复救助。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严格落实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坚持灾后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相结合,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救助机制,加强临时住所、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优先保障供水、排水、道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公益性服务设施重建,推进灾后复工复产,维护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五)进一步推动应急队伍和救援能力建设。

1.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提升应急管理队伍能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人员,提高应急专业人才比例,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建立应急管理人才交流机制,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准入,把政治合格、爱岗敬业、业务突出、担当作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应急管理队伍。2025年底前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85%

——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培训。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完善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分级分类对应急管理人员开展应急体系、安全生产及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与管理。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合作,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人才培训。

——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完善专家参与技术服务、监督检查和决策咨询机制,健全万盛经开区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完善领域分类,规范专家选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健全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队伍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厘清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技术指挥官在灾害事故救援处置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正规化、专业化和准军事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区、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根据全区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灾害种类,新组建森林灭火、非煤矿山等专业救援队伍。制定专业队伍管理办法,编制专业技能培训计划,要加强危化、煤矿、非煤矿山、森林灭火等专业救援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和训练演练,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设施,提升专业队伍的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建立完善队伍训练和考核大纲、装备配备目录清单。开展多灾种的常态化、专业化训练演练,提高复杂环境下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标准化建成率达到100%

2.强化应急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通过物联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途径,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打造“感知网络”,为应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源。依托互联网和专线网络,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依托应急管理云和重庆市政务云,建立应急管理数据库,为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等提供服务

——强化五大业务应用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入融合,向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提供涵盖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撑、政务管理、行政执法等业务领域的应用服务能力,形成全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良性生态。

3.强化智能应急装备应用。

——提升救援队伍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强基于5G、工业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在矿山(井)、山林、特殊空间的物联网络技术装备应用,推进防汛、森林灭火、危化救援等特殊、危险环境条件下无人智能装备应用。

——实施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执法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人员执法专业装备、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制式服装等配备应用,强化执法用车保障,提高执法装备现代化水平。

——提高灾害事故风险防范物防技防水平。加强平战结合防救一体的防灾减灾装备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安全运行、重大基础设施等灾害快速响应技术装备,以及智能化、无人化快速处置修复技术装备的应用。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感知和防范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加强化工生产、矿山安全监测与智能预警装备应用,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岗”行动。

(六)进一步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1.提升基层应急治理能力。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完善建立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合理规划网格,匹配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提高基层风险辨识评估、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明确属地监管、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监管相关部门和网格员的工作任务,以村(居)为重点,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员、安全生产“吹哨人”和网格化管理制度。

——完善基层群防群治机制。完善村(社区)安全隐患和灾害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定期开展村(社区)应急演练,提高风险快速排查和隐患快速处置能力,打通应急管理“神经末梢”。继续推动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充分调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建立村(社区)、家庭的自救和互救体系。大力发展应急志愿服务,完善志愿者管理相关办法,保障志愿者权益、规范志愿者管理,进一步发挥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应急知识宣教、应急管理服务、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2.完善宣传科普教育体系。

——构建全媒体应急知识传播格局。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宣传教育大纲开展宣传教育,注重宣传教育的特殊性、通识性。鼓励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大力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开发具有应急文化特色的融合产品。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教育。依托科技场馆、安全体验馆、公园、旅游景点、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基地等,打造一批集公共安全教育和应急科普平台于一体的“应急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应急体验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建设网上科普宣教平台。

——加强重点领域、特种作业等人员培训。强化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特种设备、金属冶炼、非煤矿山等行业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从事高处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升重点领域、特种作业等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应急意识。加强基层网格员应急教育培训,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强化“第一响应人”的意识与能力。

3.完善多元市场参与机制。

——推动应急管理社会化技术服务。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多元市场参与机制。加快培育发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领域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学会发展、自律,大力培育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鼓励其以独立法人单位开展评价、评估、咨询、培训等技术服务。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应急相关服务机制,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服务,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设立巨灾保险基金。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群众自愿原则,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灾害风险和应急需求,不断丰富保险品种。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险,发挥保险机制的预防和保障作用。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紧急运输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将安全生产重大违法行为纳入联合惩戒“黑名单”,大幅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七)重点工程项目。

1.自然灾害普查及治理工程。

按照全国和全市自然灾害普查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全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险等自然灾害类型普查工作,摸清全区各类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情况,查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建立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区灾害防治规划,有针对性开展各项灾害的整治和治理,对全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实现自动化监测。

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高海拔地区、水库、煤电化园区及气象灾害敏感区等,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在现有雷达监测盲区、强对流天气易发区增设相控阵天气雷达。加强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和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强化中小河流流域、水库汇水区雨情监测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支撑。

2.城镇防洪护岸基础设施工程。

根据市级以上资金安排,力争完成綦江河支流兴隆沟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箐溪沟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养生河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大垭槽河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丛林河综合治理工程、五布河金堰村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堤防护岸护坡、清障清淤等主要措施,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防洪标准,保护沿河乡镇及其周边农田防洪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力争完成综合治理河道长度20.4公里。坚持确有所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和群测群防体系。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根据轻重缓急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作,加快推进万盛经开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3.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设施工程。

重点实施区内主要森林防灭火通道、防火阻隔带、消防水池和森林检查站点建设。继续实施森林火灾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基本实现重点林区火灾智能监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整治工程。

全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社社通公路,通车里程达1318公里,由于部分农村公路受地形地质条件或经济条件限制,建设等级不高,坡陡、弯多、路窄,标识标志不完善,不同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对隐患路段进行改造和整治,增设线形诱导标志、减速设施、标识标线等措施,消除和降低安全隐患。

5.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

按照重庆市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建设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大楼,为满足应急救援队伍的发展要求规划建设标准营房、训练场地等,提升区级应急指挥调度水平,提高救援处置能力。

心配套建设内容有:物资储备库300㎡、队伍营房1200㎡、应急救援车库150㎡、训练场10000㎡;按照《重庆市应急局关于开展全市应急系统指挥(值班)中心标准化建设(试行)的通知》(渝应急发〔20205号)标准要求,完成二级标准应急指挥(值班)中心建设工作。

6.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按照《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5.43-2015)的要求,统筹规划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好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衔接协调,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强现有避难场所的功能和设施设备的完善,对现有灾害避难所进行重新整合、提升和优化,根据不同应急灾害避难所特点,从规划布局、功能特点、服务半径、承载人数、防护距离、服务面积、逃生通道、安全措施、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重新评估,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应急灾害避难所。“十四五”期间,新建应急避难场所5个,改造升级应急避难场所5个。

7.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工程。

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区级规划建设防汛抗旱、地震救援、地灾应急、消防救援、森林防灭火、安全生产、生活类救灾等七大类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储备库,各镇街规划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点。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数据库系统,实现应急物资产供销企业全链路动态追溯管理,实现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快速集散、多式联运、供应链服务等功能,形成覆盖全区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能力。

8.应急队伍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区级、部门、镇街救援力量能力建设,强化应急救援、指挥通信、个人防护等装备设备配备。组织开展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共训共练。

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开展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标准化建设,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推进执法装备、执法车辆、制式服装配备。逐步探索实施远程监管执法、智能监管执法。

9.应急教育培训及体验场馆工程建设项目。

为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强化应急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中小学生的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和实景模拟体验,规划建设万盛经开区应急培训训练基地和应急科普体验馆,开展事故灾害应急培训、事故灾害实战训练、事故灾害应急救援演练等,同时具备战备值班、战勤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等功能。

10.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推进建立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借鉴山东等省的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指导企业完善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统一管理、指定储存、专业配送、信息服务,推进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专业化。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做好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密切工作联系、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点工程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大政策支持。

建立完善与应急管理任务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安排应急管理必要经费。继续落实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保障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应对和应急管理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落实项目建成后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资金。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储备金制度,为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和完善应急从业者待遇保障制度,研究符合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职业特点的职业津贴和值班补贴等特殊保障政策。

(三)加强考核评估。

将规划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纳入各相关单位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制度,由区安委办、减灾办组织开展规划内容、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及重大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监测、评估及责任跟踪。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丰富考核评估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妥善解决。运用好考核评估结果,切实发挥奖励表彰的激励导向作用和问责惩处的警醒督促作用。

附件

万盛经开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十四五”期间进展要求

牵头单位

备注

1

自然灾害普查及治理工程

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开展自然灾害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减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用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评估与制图系统,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区级1:10万(或1:5万)主要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

2021年完成基础调查,形成区级数据库;2022年完成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

应急局、科技局、规划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气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交通局


2

城镇防洪护岸基础设施工程

力争完成綦江河支流兴隆沟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箐溪沟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养生河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大垭槽河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丛林河综合治理工程、五布河金堰村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堤防护岸护坡、清障清淤等主要措施,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防洪标准,保护沿河乡镇及其周边农田防洪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力争完成综合治理河道长度20.4公里。

根据资金情况逐年实施,到2025年力争全面完成

水利局、城市管理局


3

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设施工程

重点实施区内主要森林防灭火通道、防火阻隔带、消防水池和森林检查站点建设。继续实施森林火灾智能监控系统建设。

根据资金情况逐年实施,到2025年力争完成防火隔离带20公里、消防水池30个、标准化检查站10个,基本实现重点林区火灾智能监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规划自然资源局、交通局


4

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整治工程

对全区农村公路隐患路段进行改造和整治,增设线形诱导标志、减速设施、标识标线等措施,消除和降低安全隐患。

逐年实施,到2025年完成1318公里整治。

交通局


5

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

按照重庆市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建设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大楼,核心配套建设物资储备库300㎡、队伍营房1200㎡、应急救援车库150㎡、训练场10000㎡;按照《重庆市应急局关于开展全市应急系统指挥(值班)中心标准化建设(试行)的通知》(渝应急发〔20205号)标准要求,完成二级标准应急指挥(值班)中心建设工作。

启动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建设。

应急局


6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新建应急避难场所5个,改造升级应急避难场所5个。

按照每年1个进行实施,2025年全面完成。

应急局


7

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

开展前期论证工作。

应急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