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工业“硬脊梁” 迈向发展新高地 ——万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掠影
丽和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制订单。(资料图)
多普泰制药厂包装车间,员工正忙着包装药品。(资料图)
福耀集团重庆万盛浮法玻璃有限公司,机械手将玻璃下线装箱。(资料图)
蓝天白云下的平山产业园区。(资料图)
寒冬时节,气温虽降,但万盛却处处展现着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车辆往来、焊花四溅;招商战场上,干劲十足、捷报频传……
这里,赶超发展的步伐铿锵而坚定。近年来,我区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以创新驱动、数字化变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231”现代制造业集群,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正劲,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彰显。
今年1—10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速排主城都市区第3位、全市第5位,连续12个季度排名全市前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8%,其中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04.2%,增幅排主城都市区第1位、全市第3位,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7%,占比排主城都市区第3位、全市第3位;在全市第三季度工业经济赛马比拼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居全市A档……制造业已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向“新”而行
构建“231”现代制造业体系
万盛是重庆市最先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城市的区县。曾几何时,万盛煤炭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一度高达72%。
如何摆脱对“以煤为主”的传统产业的依赖?万盛人选择了“黑转绿”,将旅游产业做优做强的同时,急中生“智”围绕生态工业做文章,坚定不移以“工业强区”为目标,夯实经济增长根基,全力推动地区转型发展。
城市转型,工业升级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制胜的“牛鼻子”,就在于先进制造业。
近年来,万盛抢抓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2个3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3个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1个5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精准招商,加快发展“231”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挺起万盛工业的坚实脊梁。
招商大军以“坐不住、等不及、慢不得”的紧迫感,兵分多路遍访国内国际行业“大佬”、领军企业,踏破门槛、磨破嘴皮,以“真诚指数”换取企业“落地质效”。势头强劲,成果丰硕,其中不乏国内第一、全球第四的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制造商——珠海冠宇全资子公司重庆冠宇电池,中国晶体晶振领域龙头企业广东惠伦晶体,全国最大的民用第三方5G天馈线检测实验室及福耀集团、奥镁集团、宝武镁业、东方希望等一大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企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知名龙头企业带头行动,更需要各个层次的企业奋勇争先,才能由“参天大树”形成“生态绿洲”。今年,我区系统谋划实施“1+6+5”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招商引资工作稳中有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成功引进了远大医药集团、协鑫集团、国际复合材料、美旭环保科技等一批优质市场主体。
目前,全区现有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及以上企业6家,有12家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12家上市公司、7家外资企业在区建有生产基地或省级总部。
一个个龙头企业的相继落户,一个个重点项目的快建快投,助推万盛工业换道超车、蓬勃发展。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显现: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9%,制造业税收增速排主城都市区第1位,制造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达58.7%,工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0.2%;全区“231”现代制造业集群同比增长9.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8.4%,其中,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双双突破百亿元。今年1—10月,“231”现代制造业集群完成产值超200亿元,同比增长6.5%,占比提高到89.5%。
机器换人
“智造 ”助力企业质效双升
“设备比人多”是重庆万盛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的最大特点。在该生产车间,没有看到想象中工人忙碌生产的场景,玻璃的下片、搬运、取圈等环节都由一台台机械手完成;自动生产线上的原片上片、预处理、印刷、烘弯成型等环节的实时数据,也都能通过数字化系统快速、全面地反映出来。
“我们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化工厂,车间自动化设备占比80%以上,并通过信息化系统随时掌控设备和生产运行状态。”该企业负责人说,通过数字化车间建设,生产效率提高了20%、运营成本降低了16%、产品质量提升了15%,年产夹层玻璃可达300-400万套,年产值超过20亿元。技改不但让产能提升,也让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在万盛,像福耀玻璃这样尝到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改造“甜头”的企业还有不少。
一盒盒药品高速运转在全自动的生产包装线上,密封、贴签、装箱、依序接受电子检查,最后由机械臂将一箱箱包装好的药品抓取放在转运盘上,旁边几名穿着洁净服的操作人员,只需不时进行简单的按键操作……这样的场面,来自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普泰”)外包装车间。
“随着现代制药行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包装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多普泰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说:“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企业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加大科技创新,实施智能化改造。”
以多普泰外包装车间为例,通过对传统灌装、内包装生产线的升级改造,该公司不仅实现了药品填充、泡罩成型、药品外包装联机全自动化生产,而且通过配备多项质量检测装置,有效减少了药品的质量缺陷。改造前,该公司有包装工人约100人,每天可包装药品4万盒;改造后,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2.5倍,每天可包装药品10万盒。
通过智能化改造,该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企业产能大幅提升。以前,药品贴签、装盒、密封等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费时费力,现在这些繁杂的工序都交给了自动设备和机器人。在公司员工总数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产能却比过去提高了2.5倍。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推广普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建设,惠伦晶体、昱华新材料、远恒新材料等18家企业完成重庆市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99个,建成市级智能工厂2个,市级数字化车间22个,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超75%。
培新育高
汇聚高质量发展后劲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
耐腐蚀性差本是金属镁的缺点,而位于平山产业园区的重庆昱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昱华新材料)却“化弊为利”,创新研发出可溶镁合金,培育出用于能源采掘领域的可溶桥塞产业。
昱华新材料总工程师周明说:“镁合金是最轻的工程金属材料之一,具有强度高、消震性好等优势,但在自然环境下容易腐蚀。作为一般的工程材料,容易腐蚀是不利的,而在能源采掘领域,这恰好是可以利用的优势。”
据介绍,水平井分段压裂是能源采掘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桥塞等压裂暂堵工具是该技术的核心。早期桥塞主要由铸铁等金属制成,这类桥塞需施工去除,成本较高,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碎屑也容易对储层造成污染。
“可溶性镁合金桥塞价格较低,并且会在返排液的作用下自动溶解。相较于铸铁、铝等金属,镁对环境也更友好。”周明说,不同的环境对可溶镁合金溶解速率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镁合金成分设计、优化工艺路线是企业的研究重点。
研发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万盛相关部门的支持。据了解,为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万盛积极帮助企业创建人才队伍,支持企业2人入选重庆市鸿雁人才、2人入选区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促成重庆大学与区内的昱华新材料等企业共建“轻金属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效提升了创新平台能级。在重庆市举行的2024年度国际镁科学与技术奖颁奖典礼上,昱华新材料科技公司与重庆大学联合开发的“可溶性镁合金及其油气开采工具”荣获了“创新应用奖”。
昱华新材料是万盛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政府长期关心和支持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研发仪器和设备加速折旧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了一批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贾卡是经编纺织机上的核心压电陶瓷配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其核心技术被德国企业所掌握。重庆中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相果和团队反反复复做实验,克服了贾卡生产工艺复杂、工序多、流程长等难题。企业自主研发的多项产品获得“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称号,“长寿命压电贾卡梳”被认定为重庆市重大新产品。
方汀机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钱东航充分发挥其在铸钢领域的技术优势,针对当前增程式新能源汽车高热效率发动机曲轴、高速电机轴和高精度机床主轴对材料的更高要求,潜心研发出高弹性模量铸造钢,在有效消除发动机异响、震动和敲缸故障的同时,还可大幅降低加工成本,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万盛正以高新区创建为契机,聚焦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化制造业集群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31”现代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高质量发展后劲。
同时,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建立“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体系,实施梯次培育企业工程,落实专人跟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培育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截至目前,全区已获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2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66家。
(曾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