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潮涌满盛城——万盛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立秋后,行走在盛城大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活跃,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
从高档定型耐火材料生产线项目填补西南地区水泥窑用耐火材料生产空白,到万盛造“贾卡”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市场的局面;从昱华新材料创新研发出可溶镁合金,到博奥镁铝跻身轻量化行业领军者……万盛创新潮涌出朵朵浪花。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化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产业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不断萌芽、长出新叶。
释放政策 “磁力”点燃创新引擎
近日,重庆博奥镁铝金属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奥镁铝”)的机加工车间,机器人通过程序控制,把产品原料从供料机构移动至加工中心,紧接着,加工中心对产品进行钻孔、攻丝、铣削等加工作业,仅50秒,机加工程序完成。
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下,博奥镁铝在向“新”而行中收获累累硕果。
“多年来,公司的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总营收的3.5%左右。”博奥镁铝副总经理覃显跃告诉记者,在企业成长的关键期,各项惠企政策帮了大忙,仅2023年,企业就投入研发费用2084.64万元。企业把省下来的钱用于购设备、上产能、强研发,惠企政策持续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
“为企业减负,才能为创新发展加油。”区科技局局长谢枝棉说。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万盛经开区创新激励办法》《万盛经开区专利资助办法》《万盛经开区品牌兴区奖励补助办法》等富有力度、导向鲜明、落地管用的科技创新政策,坚定不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2023年,全区科学技术支出达2200万元,同比增长16%;指导32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科技型企业申报增值税加计抵减超3000万元,协助企业申报技术转让增值税及所得税减免386.32万元;组织召开研发投入培训会,点对点指导32家企业完成研发费用归集,全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1.72%。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兑现科技创新激励资金100万元,惠及30余家企业。
除了政策的支持,“科技进步、产业向新”还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收集银行金融政策41条,整理银行助企,政策包并定点发放26家企业,上半年,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新增支持企业8家,总金额达1000万元,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全区科技创新“疏通血脉”,让“新质生产力”落地开花。
打造孵化 “摇篮”助企登“高”求“新”
人勤不负秋光好,热火朝天生产忙。走进重庆凯烽原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凯烽原”)生产车间,多台设备高速运转,各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们精神饱满,忙着赶制三季度的订单产品。
虽然刚刚建成投产3年,但重庆凯烽原处于高速增长期,2023年,该企业收入突破37亿元,研发投入超1亿元。
重庆凯烽原的快速成长,是我区中小企业发展迅猛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区企业培育工作成效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万盛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方案》,采取“政府统筹、部门推进、镇街落实”机制,成立“双倍增”工作专班,为区内企业营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发展格局。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源头活水”,区科技局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工作,不断做大“分母项”,培育高企扩群“增量”。
今年以来,我区调动发挥万信科创等9个“双创”载体作用,开展交流辅导20余次,引导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706家,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完成率达117%。
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科技部门的精心培育。区科技局聚焦八大高新技术领域,整合知识产权、财税、招商等部门信息,有效挖掘种子企业30余家,选育高新技术企业14家,累计67家,今年二季度,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完成率116%,预计今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可达到70家。
搭建引智平台 澎湃发展动能
8月13日,午休时刻,重庆中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镭科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里,科研人员聚在一起座谈交流。
“大家在头脑风暴中,时常能碰撞出金点子。”中镭科技董事长刘相果说,当前,该公司已成功研发并量化生产的产品达58个类别400余种型号,拥有专利(含发明专利)70余项。
这一切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的科研环境密不可分。2021年3月,中镭科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了零的突破。
我区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根据企业引才需求,积极与高校博士点对点对接,提高匹配精准度。同时,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在高校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激发博士后人才在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有效打破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做好创新驱动文章,搭建创新平台是“利器”。今年,我区已促成博奥镁铝、昱华新材料等2家企业与重庆大学共建“轻金属科学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万盛首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博奥镁铝获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铭科技等3家创新主体成功认定市级研发平台3个,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我区还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人才成长:
与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
围绕轻合金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对接西南大学、食品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团4个、行业专家15人,与区内企业在技术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务实开展协同创新。
……
这些高端人才和科创平台正成为推动万盛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科技兴,产业兴。如今的盛城大地上,创新之力澎湃,发展潜力无限。
(刘亚兰 罗焕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