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当舞起欢声——漫谈万盛春节元宵非遗民俗大展演
2月24日,2024年“非遗过大年”万盛非遗民俗大展演现场,关坝镇的舞龙表演精彩纷呈。(王泸州 摄)
2月24日,2024年“非遗过大年”万盛非遗民俗大展演在万盛大道火热上演,每个展演区域都围满了观众,热闹非凡。(王泸州 摄)
2024年元宵节,时隔七八年后万盛大道人潮涌动出的浪花般欢笑声,至今余音缭绕。彼时,有的市民为之情不自禁,泪眼婆娑。这就是地区性传统性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昭示,文化一旦回归于民、契合人心,就会动人,就会让城市迸发活力,大地就会芳草萋萋,天空就会彩云纷飞。
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元宵群众文化活动,是万盛全社会的一场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精神盛宴,因此备受市民关注和期待。
“三节”,元旦是序曲,春节前至春节期间为迎春、拜春主题曲,而元宵节的“闹”则是把万众文化大联欢的情绪推向高潮的第三部曲。
龙年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尤以闹元宵牵动人心。自媒体纷纷内外热传,央市媒体频频点赞。这无疑是一级地区党委政府思民之所思、为民之所为,坚持群众文化回归群众、群众文化服务群众、群众文化群众参与、群众文化群众享有的结果;是群众文化植根一方沃土,继往开来的可贵手笔。令人刮目。在此,我们不妨管中窥豹,拾取几枚耀眼的斑纹。
是“根”的脉动,让群众文化拨响了市民绵密的乡关心弦
文化有它天然的根脉,特殊的基因密码,勾起的是亲源,抒发的是一种精神情绪。因此,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地域、领域和行业,甚至不同的社区、家族、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都有其文化的个性和胎记。文化的魅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性、个性化存在。如此,社会也才多姿多彩,春天才拥有穿花蛱蝶款款飞、纷纷争处蜂成群的满园春色。万盛元宵节紧扣新时代主旋律,就抓住了地区文化姓“万”、名“盛”的特点,张扬了“万”的宏阔、“盛”的气象。如此,既让本土人民感到亲切,无衣不合身之尴尬,又令他乡慕名者认识了别样的万盛。
长街上,黑山《水龙舞》,以黑山金鹅老龙洞在渝南黔北、甚至巴渝有着深远影响的古老祈雨、请水、拜水习俗和金骨老龙王受两朝三皇帝敕封的传说为基础,传递了民间朴素而又深刻的生态思想——对生命的源头——对一滴水的珍视和敬意。
万东狮舞源于该镇团结村后坝,编排者一改过去在平地、在一两张桌子上的低难度动作,让狮子拾级跃上用方桌搭起的六七层高的“金字塔尖”戏玩,并抛出祈福对联,可谓惊心刺激,甚为过瘾。
丛林威风锣鼓,源自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由山西迁建的晋林机械厂,是典型的移民文化特产。其威风锣鼓之所以威风,在于几十演员身披古代将士战袍似的演出服,呈现了万马萧萧、干戈相击、杀声震天、所向披靡的三军阵势,其气、其势、其不畏强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豪雄风昭然若揭。
石林和青年苗族芦笙舞、竹竿舞,则揭示了一个民族对青青竹节的图腾崇拜,呈现了少数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文化风貌。
是“新”的闪烁,点亮了群众文化畅想的翅膀
元宵节推出的非遗展演项目受追捧,主要得益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守正、创新。传统为源,创新流远。万盛非遗项目在勿忘本来的前提下,于形式、于内容、于时代性诸方面,都有了耳目一新的面孔。
且看平面性质的民间剪纸艺术。南桐剪纸通过风度翩翩、妩媚动人的时装走秀,空间上实现了向立体感的服饰艺术的延展,由贴花窗到上T形台,由小众走向大众,最后引发了艺术与经济价值联姻之想象。
金桥吹打原为青山吹打。作为万盛唯一的国家级非遗类文化品牌,全国和重庆民间民乐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享誉巴蜀,多次参加四川省、重庆市的调演。近年来,区里加大了保护、传承力度,吹打在欢快的校园、在节奏感强的城市、在绿荫岚烟映衬的乡村,时时有声。也曾参加全国各类展演,出演到俄罗斯,央视节目录播。元宵节上,它以《迎春序曲》曲目与谐趣的传统婚俗表演结合,让市民在听、观、笑、咀嚼中玩味了吹打不一样的意蕴。
万盛灯谜,主力军为昔日的南桐矿务局,一度名扬全国煤炭系统。前些年,区文联慧眼识珠,扶持灯谜传承人、东林煤矿退休干部任素华出版了《黑山谜韵》专著。灯谜作为容纳百科知识,考验谜语创作者、猜谜者智慧和敏捷能力的趣味文化活动,顺应时代进步,在今年的元宵节上推出了不少新的谜语,吸引了市民。
是“民”的向往,促进了群众文化对大地的皈依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滋养者,理所当然也是文化的主体享受者。倘若传统文化活动失去了最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分享,非但不可理喻,且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而剥夺的亦将是我们自身赖以生存的精神胞衣。令人高兴的是,恢复举办的万盛元宵节,继承和发展了开放性、群众性的传统。
首先,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追求贴近脚下这片土地、贴近父老乡亲近些再近些。川剧自来在万盛民间流传。1955年万盛建区时,由重庆市第三川剧团迁至万盛,组建了重庆市南桐矿区(1992年前的万盛区名)川剧团。该团时有巴蜀业界名角至少四五人,颇有声望,为此曾代表重庆进京向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我偶然见过其黑白合影照。这次川剧爱好者推出了百看不厌的变脸、喷火等绝活,博得了市民欢喜的掌声。
其次,此次文化活动的演员多为本地市民和机关企事业人员。如此恒久为之,好处多多。至少,一是培养提升了留得住的文艺骨干,二是涵养了本地文化土壤,三是提升了市民的文艺爱好和素养,四是市民对身边的人出演更具亲近感,使其节目更具吸引力,易于产生共鸣。如动辄花钱外买其他庙宇的和尚念经,念的无非是千人一面的大众经,味同嚼蜡,滋味甚薄甚淡。又恰如租借的服装,大都不合体的,上身颇感尴尬。
再次,文化活动的开放性得以发扬。一段时期,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关进了封闭的小舞台、小圈子。此次元宵节,我们非遗展演的所有项目都放到了“十里长街”。即使灯光、音响、舞美、节目等专业要求高的大型综艺晚会《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万盛镇街精品文艺节目汇演》,也由以往的影剧院搬到了市民广场,使父老乡亲成为了优秀文艺作品的享受者。
是“心”的聚合,澎湃了群众文化的精神浪潮
文化的力量是一切力量中最深沉、持久的力量,更是一切力量的内核和本源。而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则无疑是聚合多元人心的最佳载体。元宵节非遗展演,就以其地域性、原生性、历史性、民族性、亲缘性,厚植了市民爱党爱国爱家乡兴万盛的价值认同,牵引起了浓浓的乡关愁绪,描摹了建设新重庆新万盛、谱写新诗篇新乐章的愿景。
万盛古为唐宋溱州,再早也曾是古巴国和古夜郎鳖国交相争夺和占有的领地。尽管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交汇的山区,坐拥大山、憾无大水,但自古不缺龙的精气。其中,地区的一些龙王庙、道观、黑山金鹅水龙民俗文化、南门村惟妙惟肖的巨型龙头岩、其龙身所在的石林连南桐的山脉龙背、丛林七龙穴、南桐九龙沟等名谓,就是散布于民间的符号。
区旅投公司的金色《龙舞》,恰恰就展现了万盛人人龙马精神、个个龙腾虎跃、事事龙马当先的气象。
而作为苗族支系红头苗同胞的主要聚居地,万盛红头苗上演的绝技上刀山,体现了越是困难越登攀的不屈斗志;竹竿舞《跳起来》,寓意幸福靠的是我们自己不停地动起来的那双脚那双手,当然还有那颗心;原创舞蹈《务图窝妥》,以素朴的蜡染元素为载体,抒发了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万盛街道汉族的《高杆狮舞》《连箫腰鼓》《花船》等传统民俗逗闹,跳出了新时代和谐康乐的样子。元宵群众文化大狂欢恰如激情的新时代扬起的飘风,把市民浩瀚的心潮一波又一波推到了万盛大地的每个角落,带到了之外更远的地方。
是“商”的活跃,显露出了群众文化的质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差异性、特色性鲜明的,万众越是趋之若鹜。万盛元宵节“十里长街”非遗展演,就像大拼盘性的十里长桌文化大餐,轻松聚焦了千万双眼睛,调动了众人的神经和精神味蕾。据目测性估计,当日白天、夜晚聚集本区和周边南川、桐梓、綦江等区县和远道的观众可能在15万人以内。
当天,万盛国能天街、万盛老街等商圈人流如织,呈现出罕有的爆棚式状态。就这样,一场传统文化大餐端上桌的同时,另一场由传统文化无形之手推动的物质消费的盛宴也自然摆开了。大街小巷的商业门店,熙熙攘攘。好吃街,座无虚席。出租车、网约车,穿梭不息。文化以她特有的支点力量,引爆了一座城市的白昼和夜空,展开了一幅斑斓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
有人说,元宵节假以15万人乘以人均最低消费,再减去组织文化活动的财务支出,人们将不难得到一个令人笑呵呵的经济数据。这道算术题挺有意思的。当然仅仅看这个数据,我们似乎显得肤浅了点。我们还应借助文化的透视和天眼功能,去观察更深、更远的东西——发展上的发散思维,独到的眼光,行为方式,信心,文化激发出的意想不到的力量,面向未来我们每个人依靠精神文化之手该在龙年翻翻新篇,你翻新篇、我翻新篇,全社会就翻开了一页令人夺目的巨大开本的新篇。
文无完文,玉无完玉。品味了万盛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潜力、空间、机会和前景。它告诉我们,以非遗为代表的地方群众文化在万盛是一座露头的宝岛,除了应深耕已有的项目外,其庞大的部分还淹没在民间汪洋的深处,如打铁水、孝子河上放灯等许多的宝贝尚未发现发掘和利用。
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是我们灵长类动物、是万物的根。护根、培根、耘根乃积功积德之举。唯有根深叶茂方有根生业茂;珍惜地区性文化的个性,看千山有珠穆朗玛,数万岭当奇石异峰;花点精力、物力,用于挖掘、传承、创新、弘扬,此乃传统文化永不过时的话题,不过作用的发挥是更好的传承;在特定的时节、差异性的时日走在前,用新技术和时尚方式对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进行嫁接,助力点燃起城市自豪之光,对以工业为龙头的万盛城市经济社会和人气经营,将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等等。
回想起七八年前的元宵节,数万父老乡亲云集万盛街头,正欢欢喜喜准备投入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大联欢时,听说元宵不闹了,那瞬间,失落的眼神、惆怅不得解的情绪,简直无以言表。他们只得迈着缓缓的脚步依依的离开,但以往欢乐的场景似乎偏要在此刻的眼前回放,久久挥之不去。
其实,传统性的节日文化活动,也属民生实事的范畴。相较于重投入的工程类项目,群众文化用的钱微小得多。实物性工程概预算紧一个小小的手指头,现场项目管理责任心强一点、细一点,给群众文化的湖面哪怕投去一枚石子,也会使其产生几何级数增长的正向波动范围。
我要为今年万盛“三节”群众文体活动点赞,更为闹元宵非遗展演的成功而兴奋。为此,我写了副对联——
“万盛人人人参与热热闹闹闹元宵,大家事事事担当风风光光光众脸。”
横批就一个字,“好”!
(唐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