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助跑,起跳,7%!——万盛何以实现新一年经济目标

日期:2024-01-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1-11

2024年,全区经济增长6.5%以上,力争达到7%!刚刚召开的党工委经济工作会,确定了新一年经济发展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对于经济发展目标的设定有哪些考虑,又该突出哪些重点、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这一目标的完成呢?日前,记者专访了区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

7%,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张林表示,今年党工委经济工作会确定的6.5%以上增速,是经济发展的保底目标,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攻坚克难、挖潜增效,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实现7%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是按照“跳一跳、够得着”原则,综合分析了外部环境和我区基础条件、潜力后劲,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跳一跳”意味着目标任务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需要助跑加油、拼搏冲刺才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更大作为;而“够得着”则说明这一目标不是水中花、镜中月,努力奋斗了,是能够实现的。

张林说,力争7%的目标,可以更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万盛作为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的经开区,加快一域发展、更好服务全局,是应有之义、应尽之责。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是市委、市政府对万盛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对照全国、全市经济增长目标,我区设定力争7%的目标,体现了万盛责任、一域担当。

张林说,力争7%的目标,体现的是巩固和提升。过去一年,我们围绕加快万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持续用力招大引强,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为全区经济发展积蓄了较强势能、打下了良好基础。新一年目标的设定,就是要发挥好累积优势、抢抓战略机遇,衔接好当期与长远阶段性目标。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张林表示,确定力争7%的目标,就是要更好地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基本面持续向好、基础进一步巩固,增长动力加速积聚,更需要我们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把握导向,聚焦重点攻坚突破

下一步经济工作怎么干?张林表示,必须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聚焦重点任务攻坚突破。

张林表示,制造业是万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必须紧跟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步伐,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巩固提升“231”优势产业竞争力,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30亿元、增长9%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招商引资、争上支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集聚更多资金、企业、人才、政策, 才能带动地区产业发展,提升整体经济活力。”张林说,提高招商引资转化率,是今年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构建“全图谱”招商格局、丰富“全方位”招商措施、强化“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同时,要持续做好争上支持工作,集聚更多发展资源和优势。

张林说,投资消费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必须围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第二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投资增效、消费提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投资方面,要牢牢扭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狠抓重点领域投资,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消费方面,要用好用足促消费各类政策措施,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境,激发消费潜能。

张林表示,做好今年工作,要牢牢把握除险固安工作导向,把防风险、固稳定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统筹化解各类风险,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整体跃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万盛。

“‘先立后破’是推进改革突破的良方,也是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论。”张林表示,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既要稳得起、立得住,更要在此前提下有“攻坚之效”“破竹之势”“千钧之力”。数字重庆建设要有快行动,抓实三级治理中心全面贯通和“三个核心绩效”任务,高效承接市级重大应用,推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141”基层智治体系加快形成实战能力。要全面落实市委关于机构改革和“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任务,推进投融资等改革,加快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改革成果。

如何落实惠民强企?张林表示,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提高生活品质。以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引领,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提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壮大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落实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试点任务,构建城乡融合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同时,突出抓好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等民生工作,持续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用好惠企政策,开展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持续发展“四上”市场主体,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力争全年新增“四上”市场主体50家,民营经济占GDP比重60%左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