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用“新”守艺 非遗不老 技艺生“金”
万盛老街,市民穿行街巷,看非遗表演。
南桐小学的师生展示剪纸作品。(刘亚兰 摄)
一方红纸,一把剪刀,说笑间剪刀飞舞,纸屑缤纷,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跃然眼前;几片棕榈叶、一双巧手,撕、拉、绕、穿、刺之间,一只精巧逼真、栩栩如生的“棕编螳螂”跃然手中;一块面团,几经揉、搓、挤、掀,用小刀灵巧地点、刻、划、塑,一株惟妙惟肖的多肉植物便脱颖而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万盛涌现出一批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或许在时光里蒙上了微尘,但此刻正触手可及,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如今,非遗传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在客观上为非遗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下,万盛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融合产业思维和市场理念,走出了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子。
面塑作品《八仙过海》。(刘亚兰 摄)
小朋友挑选精美的手工棕编作品。
面塑人颇受小朋友喜爱。
非遗源于生活又融入人间烟火
走进位于万盛老街的先奎棕编工作室,七八个徒弟正围着王先奎学习棕编技艺。大家兴致勃勃,王先奎也耐心地对棕编的绕缠、压线、打结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复杂的变化过程进行示范讲解。
作为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巴渝棕编(老黑山传统棕编)的传承人,王先奎用一双巧手,编出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生灵”:狮、熊、鹤、鹿、龙、凤……
2018年,王先奎通过微信结识了一位西班牙友人,收到一份出口订单。虽然收入不多,但是王先奎十分开心,“棕编作品能多次走出国门,说明在国外也有市场潜力。”王先奎是手艺人,他已不记得第一个棕编作品是什么时候卖出去的,但他肯定的是,买家一眼看中的,是棕编作品的生动形象和原生态之美。
伴随着巴渝棕编成功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越来越多的棕编作品走进了市民的生活。不止于此,它们还“穿上”非遗外衣,去到了校园。
从2021年开始,王先奎就带着他的棕编技艺,先后走进万盛职教中心、重庆市第104中学、万盛小学、中盛小学等中小学授课。今年,王先奎还在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全区劳动课老师授课,并编写棕编本土教材。
“今后,棕编技艺将‘散作满天星’,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学习巴渝棕编。”王先奎说。
远在20多公里外的金桥镇金堰村,村民侯嘉理正在晾晒梭边盐菜,阵阵香味从竹竿上飘来。
盐菜的“香”与棕编的“巧”遥相呼应,金桥梭边盐菜传统制作技艺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多年来深受万盛及周边区县市民喜爱,频频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去年,侯嘉理种植了4亩青菜头,产量约1.5万斤,制作出5000余斤梭边盐菜,在长期销售过程中,侯嘉理收获了不少固定客户。
前不久,仅万盛老街的一家面馆就定了1000斤,这让侯嘉理颇为高兴。侯嘉理笑着给记者算账:“梭边盐菜卖8元一斤,一年下来,4万元的收入是稳当的。”
从最初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在市场站稳脚跟,再到朝着产业化的路子迈进……巴渝棕编、金桥梭边盐菜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进化记,也让人看到了“非遗+产业”的更多可能。
目前,我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9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21项、区级59项。翻开万盛非遗名录,不只巴渝棕编和金桥梭边盐菜,还有许多项目、技艺本身就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如金桥漺河酒、关坝犹氏雪梨膏制作技艺及麒麟坝蹄花烹制技艺等,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它们源于生活,又融入烟火,如今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成为了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际上,近年来,我区通过持续开展巴渝非遗英雄会、“文化遗产日”“三节活动”等系列非遗文化活动,加强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也带动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这不仅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同时也促成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区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游客参观金桥吹打“青山莽”。
非遗牵手旅游“文化和远方”双向奔赴
走进青年镇更古苗湾,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看苗家阿妈阿妹围坐在一起,以布为纸、以针做笔、以线作画进行着苗绣创作,飞针走线间,花鸟虫鱼皆绘成历史,仿佛穿梭在原生态的苗寨里。在这里,红苗绷鼓、红苗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展示,非遗文化正在变成可观赏、可体验的新型旅游产品。
再来到万盛石林景区的苗族踩山会现场,待游客落座,漂亮的苗家阿妹手捧苗家咂酒,唱着苗家敬酒歌,请游客品尝。“苗家的酒歌唱起来,一二三四你干一杯、干一杯、干一杯……”几杯醇香咂酒下肚,游客已是三分沉醉。
“踩山会已经成为景区的品牌活动,多年来久演不衰。”区旅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景区坚持在挖掘非遗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上发力,为游客带来更多样、新奇的游玩体验。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同时也赋予旅游业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让来万盛的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多彩的本土特色文化。
在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非遗同样成为展示万盛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七代“金桥吹打”非遗传承人张秋霞每到节假日便带领民间艺术团为游客演奏,高昂的曲调、热闹的场面会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看。
在旅游商品开发中,依靠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金桥漺河酒传统制作技艺、关坝犹氏雪梨膏传统制作技艺等众多非遗项目,生产出精美礼盒装的产品。
在抖音等网络平台,部分万盛的非遗传承人发布金桥吹打、红苗芦笙舞、茶树红苗长桌宴等方面的视频,积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互动交流,借助新平台推动万盛非遗及相关产品走近大众、走向市场。
今年上半年,“金桥吹打”“苗族踩山会”入选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影响力典型案例。
“绣娘”进行苗绣创作。
非遗扮靓产业“老手艺”创造“新经济”
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沉淀,一直以来,非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在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非遗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经济效益为驱动的再生产形式,不断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继承到创新的转变,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也成为推动城市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区通过跨界、跨产业融合的方式,发展非遗经济和新业态,为非遗带来更多的创作素材、表现载体、传承平台、传播场所、展示途径和销售渠道,为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而精准发力。
路过位于万盛老街的“彩蒙绣阁”,一名女子正端坐其间,小店四壁挂满了五彩斑斓的苗绣服饰。祝家山苗族服饰第四代传承人侯正芝安静地埋头刺绣,时光悠然从针尖穿过。
2011年,祝家山苗族服饰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渐渐地,侯正芝的刺绣技艺名声越传越远。2017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本着将民族技艺推向广阔的市场,带领苗家姐妹脱贫致富的愿望,她注册了小微企业,带动20多名苗族留守妇女成功就业。
与此同时,金桥镇星河村升级扩建的星河酒厂里,浓浓酒香四溢。
金桥漺河酒传统制作技艺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星河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合作模式,带领村民将传统高粱种植业与加工业有机结合,打造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养殖的循环产业链,并成功注册“漺河酒”商标,目前已形成漺河1号、2号、3号和甘草酒等系列漺河酒,通过修建酒窖窖藏高粱酒,进一步提升了高粱酒品质,高粱酒年产达10万斤以上。
2019年以来,该村带动辖区群众稳定种植高粱200余亩,每年增加种植收入20万余元;通过聘请辖区群众到酒厂务工,每年实现辖区群众4—6人务工收入1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为辖区600余户农户分红共计18万元。
如何让非遗传下去、走更远?作为“金桥唢呐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家住丛林镇绿水村的尚仕权心里明白:只有将非遗的文化属性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才能走得更远。
这些年,“金桥吹打”以及金桥唢呐传统制作技艺等逐渐受到游客和文旅市场的青睐,尚仕权看准了市场和发展前景,便联合兄弟尚仕元组建了“金桥唢呐制作工坊”,兄弟俩每个月都会接到大量订单,收入不断增加。
放眼全区,以苗服刺绣、金桥唢呐传统制作、金桥漺河酒传统制作等为代表的非遗相关产业,正成为万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万盛非遗灿若星辰,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情怀和习惯,或曾引领了时尚风潮,都曾在繁茂的产业环境之中生长,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搏击。从传统中来,到市场中去,它们曾经不言自明的发展路径,也是今天令它们更上一层楼的必由之途。
(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