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党群连心“小切口” 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万盛街道北一社区“361”工作法见实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群众利益诉求多重叠加、矛盾纠纷频发等问题成为制约万盛街道北一社区基层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痛点和堵点。
问题太多怎么办?找准破题方法是关键。为了强化党建引领助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万北一社区总结经验做法,适时推出了“361”工作法。
“361”工作法中的“3”即“三红服务”,包括红色管家、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6”即“六治融合”,包括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护航、德治先导、共治聚力、智治赋能;“1”即“一张网”,指的是配齐配强“1+3+N”网格力量,形成“社区+小区+楼栋”的网格治理架构。实施该工作法有效推动了区域环境不断向好,社区风貌提档升级,群众“三感”持续攀升。
织好“三红”服务“一张网”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近日,走进万北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张社区网格党支部分布图。图上显示社区根据辖区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设立5个综治网格,每个网格建立1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在分布图上,还详细标注了党支部的具体划分、成员力量及活动开展情况。
“社区党员共226人,其中近一半党员签订了‘红色管家’承诺书,志愿加入‘红色管家’队伍并践行‘135’承诺,即每天在小区内巡查1次,对突发事件、邻里矛盾纠纷、居民遇到困难等3种情况‘必访’;对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环境问题、外来人口流入、公共设施损坏等5种情况‘必报’。”万北一社区党委书记淳光劼介绍。
“红色管家”在小区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把居民的呼声、需求化解在一线,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居民好评,营造了团结、互助、文明、祥和的社区氛围。
“自从有了‘红色管家’,我们的生活更有质感、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谈起“红色管家”带来的贴心服务,家住城市花园4号楼的居民唐来康感叹道。
唐来康回忆,以前,自家楼栋出口有一节台阶,曾给老人和小孩的出行带来不便。后来,居民们联系“红色管家”反映了该问题。短短一周后,台阶便被拆除,原地铺设了平整美观的路面,还添置了安全扶手,小区居民们对此赞不绝口。
如果说“红色管家”像一个个“红色细胞”,促使社区治理良性循环,那么“红色业委会”和“红色物业”的建立则进一步增强了物业公司服务居民的意识。
“目前,社区已成功组建3个‘红色业委会’、1个‘红色物业’,累计办理民生实事50余件,成功实施小区安装充电设施45套,完成基础设施维护62处。”淳光劼说。
如今,万北一社区建立起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红色管家“三方联动机制”,制定《“三红议事会”会议制度》,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每月定时摆台收集意见、牵头理事、反馈成效、听取评议,充分发挥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从“单兵作战”到“合力攻坚”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架起了社区和居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打好“六治融合”组合拳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每天下午,在万北一社区嘉禾苑小区内,总能看到居民李维祥和邻居围坐在小区的休闲桌旁下象棋。
“这几年,不仅小区道路变得干净整洁、边坡空地种上了绿植花卉,就连我们最头疼的停车问题也得以解决,日子越过越舒心。”聊起社区的变化,李维祥如数家珍,周围的邻居也纷纷竖起大拇指。
过去,万北一社区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老化、配套功能不全等问题困扰着辖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如何让老旧社区焕新颜?万北一社区紧扣“志愿北一”党建品牌,以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护航、德治先导、共治聚力、智治赋能“六治融合”为抓手,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政治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设立8个党员先锋岗、划分12个党员责任区,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自治强合力,弹好基层治理“协奏曲”。设立“邻里议事站”,让居民参与社区、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热情,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社区落地生根。
法治强保障,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依托“江平万谈心室”和老党员工作室,组建政策法规宣讲队、青少年教育帮扶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和“五老”志愿者队伍,打造法制长廊、法治图书角等法治文化阵地3个,聘请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30余次,多渠道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德治强教化,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坚持开展“爱心书法培训班”等法治、安全、环保、关爱青少年方面志愿服务活动,被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明办等单位表彰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共治强活力,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持续完善65岁以上,特别是独居、行动不便、慢性病老人的健康档案,社区与安博馨养老服务中心联动,通过智能手环对辖区空巢、独居老人开展“线上+线下”结对帮扶,做到防患于未然。
智治强支撑,锻造基层治理“新动能”。依托万盛街道一体化智治平台,社区志愿者得以及时为辖区老人提供免费身体检查、家电维修、水电气安全检查等服务,真正打通了基层治理的“任督二脉”。
践行网格治理“一盘棋”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有居民反映楼下垃圾桶的垃圾袋没有及时更换。”“万东北路17号楼缺少1个消防器材。”“莲池村158号院坝的大树被风吹断了。”近日,万北一社区的网格员聚在一起,将收集的情况向社区党委书记淳光劼一一汇报。
杨纯红是其中一名资历丰富的网格员。她告诉记者,网格员的日常工作除了统计更新实有人口等基础信息,还要及时收集居民诉求、解决居民问题。每天东家长、西家短,最多只能走访十几户居民,根本不可能在一天内遍访楼栋所有人。
“现在,社区配齐配强‘1+3+N’网格力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办事效率,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杨纯红介绍,今年以来,她共上报网格信息80余条,事项办结率达100%。
杨纯红口中的“‘1+3+N’网格力量”大有讲究:“1”即1名网格长,“3”即1名专职网格员、1名兼职网格员、1名网格指导员,“N”主要包括网格内的专业执法力量、党员、志愿者等。
“细化网格颗粒度、提高治理灵敏度,是社区高效运行的基础。”淳光劼说,目前,万北一社区形成了“社区—小区—微网格”治理架构,让信息在网格征集、需求在网格发现、隐患在网格排查、服务在网格开展、纠纷在网格化解,“小网格”切实发挥了“大作用”,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眼睛”“触角”“探头”。
“现在,大家有很多渠道向社区反映问题,我们不仅可以找‘红色管家’‘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也可以找网格员、党支部书记、社区工作人员等。身边不缺帮忙的人,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居民朱多会说。
社区治理求细、民生服务求全、党建引领求强。淳光劼说,下一步,万北一社区将进一步拓宽思路,听取意见建议、学习先进经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牵住党建责任“牛鼻子”,犁好党群服务“黄土地”,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向虹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