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科创“沃土” 写好万盛“菇”事——记万盛“优秀民营企业家”余清
余清在车间查看菌菇台账。
时值金秋,在丛林镇绿水村的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华绿生物”),工人们在包装车间有序进行生产作业。一株株金针菇经过分拣、包装后,一部分发往全国各地,另一部分通过海运发往加拿大、越南等地,进入国际高端食用菌市场。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近年来,重庆华绿生物在总经理余清的带领下成为西南地区单体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优质金针菇5万吨,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前不久,余清被我区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家”。
扎根万盛 产品远销海内外
“万盛自然环境好,对菌菇培育有着天然优势。”谈到为何选择来万盛建厂,余清表示,一方面是看重万盛的自然环境资源,更重要的一点是被这里优质营商环境打动。“我们从选址到签约,前后不到两周。”余清说。2016年11月,重庆华绿生物在万盛落户,1年后就建成投产,余清从江苏调任重庆华绿生物任总经理。
“我们的食用菌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制菌、装瓶、冷却、培养、搔菌、发芽、插片、快速生长、采收、包装等10道工艺全部实现了智能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在重庆华绿生物生产车间,余清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该公司的生产线全程无菌、无土壤,不施肥、无农药,生产出的金针菇味美适口,不仅是凉拌和烫火锅的上好食材,还可以生吃。
“保鲜一直是新鲜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难题,我们通过无菌环境培育出来的金针菇,冷链保存时间可长达50天,所以在海外市场十分‘吃香’。”谈到产品品质,余清十分自信。
自投产以来,华绿生物年产优质金针菇5万吨,单体种植规模排西南地区第一,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其生产的鲜品金针菇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华佗牌和华绿之珍牌金针菇获批重庆市“名牌农产品”。
科技赋能 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余清自2006年起一直从事生鲜蔬果经营管理相关工作,曾就职于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任厂长、生产总监、品质总监、监事会主席等职。
作为江苏华绿的老员工,余清见证了科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要做出成绩、形成规模,离不开对科技的探索和孜孜不倦的创新。
为此,余清积极争取集团总公司的支持,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和优良菌种,引进托盘自动输送系统、上下架机、搅拌输送装置、液体接种机等设备,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和供应,打破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常规,让一年四季都能稳定供应市场需求。
经过5年的努力,余清带领的重庆华绿生物成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建成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ISO9001、ISO22000、知识产权贯标和2A级两化融合等质量体系认证。
而今,重庆华绿生物是全国智能化最高的现代化食用菌工厂,也是西南地区单体种植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工厂,企业工厂化食用菌产能居于全国前四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在各大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富民兴业 “授鱼”与“授渔”并举
“公司现有员工400余人,其中80%以上的员工来自万盛周边乡镇。”余清介绍,公司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让更多周边村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我已经在公司工作两年多了,以前在外务工,生活成本高,压力也大。回家就业既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成本低,年底还能有存款。”绿水村村民陈锦珠说。
自2018年12月成功创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重庆华绿生物累计解决家庭困难群众、残疾人家庭和低保户家庭等就业困难家庭8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约4000元。
同时,重庆华绿生物还通过“老带新”“以工代训”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实现了“授鱼”与“授渔”并举,公司每年员工的离职率不到1%。
此外,重庆华绿生物还成功创建为万盛企业职工培训中心,获评“万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先进集体”“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集体”“重庆市就业扶贫示范车间”“重庆市消费扶贫示范单位”等荣誉。
(杨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