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陈列馆:“老物件”展现时代“新变迁”
万盛博物馆。(曹永龙 摄)
市民在万盛博物馆参观农耕文化展。(王泸州 摄)
万盛博物馆农耕文化展区。(曹永龙 摄)
斗笠、蓑衣、筲箕、撮箕、簸箕、搭斗、挡席……在万盛博物馆里,有一个区域专门用于展示传统农耕用具,它们无不散发着古朴自然的气息。这些老物件寄托了乡亲们的美好回忆,也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打卡。
如果说坐落在闹市中的博物馆是我们接受历史文化熏陶的“特殊学校”,那么散落在全区各镇、村的乡情馆、展览馆则是在基层输送文化的“特殊课堂”。
丛林镇绿水村乡情馆。(曹永龙 摄)
保存文化记忆 唤起情感共鸣
用记忆打捞历史,老物件中忆乡愁。走进丛林镇绿水村乡情馆,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细细一看,馆内主要分3个主题。“昨天”区域采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绿水村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今天”区域通过图文结合和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现了绿水村产业、文化、生态等发展状况;“明天”区域则主要设置了村民笑脸墙、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和绿水村总体规划区,寓意展望美好明天。
馆内摆放着的煤油灯、石磨、灶台等接地气的老物件,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起了一座记忆的“桥梁”,让乡愁可感可触,村民认同感很强。
“这样的煤油灯我点过,看到它,我就记起了小时候点灯时闻到的味道。”村民朱茂才一边仔细察看煤油灯,一边笑着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早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恐怕只有在这里能见到。”朱茂才说。
“乡情馆浓缩了绿水村过去的生产生活记忆,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绿水村党支部书记蔡志华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这些物件有的是从村里“淘”来的,也有村民自发捐赠的,承载了全村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不仅让老一辈村民看得见、摸得着乡愁,还让年轻人了解了村里的发展历史,忆苦思甜。
蔡志华感叹:“搪瓷杯、老挂钟、大水缸……乡情馆陈列的这些农家日常用品,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老一辈村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家风。”
“眼前的老物件,让我们这些游子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村民李羽娇在外创业多年,最近趁着回乡探亲的时间,去了一趟绿水村乡情馆。她向记者坦言,乡情馆已成为她回忆过去、安放乡愁的好地方。
事实上,这里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精神家园,乡愁也在此有了更具体的寄托。在馆里,质朴的传统农耕用具陈列眼前,让人仿佛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时光。这里展示的每件器具都被贴上了标签,时刻向大家还原着过去的生活场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小小乡情馆容纳的往往是几代人对生活和情感的传承。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蔡志华透露,未来,绿水村还将进一步挖掘人文内涵,把乡情馆打造与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游客参观万东镇五和村乡情陈列馆。 (曹永龙 摄)
浸润文明乡风 凝聚向上力量
乡情陈列馆不仅是群众享受文化的地方,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文明乡风。
走进位于万东镇五和村的乡情陈列馆,老式自行车、缝纫机、老布鞋、黑白电视等刻有时代烙印的老物件儿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如同一部“时光留声机”记载着乡村文明进步的历程,讲述着远去的农耕岁月,勾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愁。
“以前没有机械,家家户户耕田都是用牛拉犁,收稻谷时是搭斗挡席齐上阵,干农活比现在累多了。如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大家的手脚,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干更多的事……”村民许明芳是乡情陈列馆的“常客”,没事的时候,她总是带着孩子们来馆里看看。
在建设乡情陈列馆之初,五和村村支“两委”充分征集党员干部、乡贤、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并通过走访村内老人、聆听村庄历史、查阅资料,挖掘历史素材。
在建设过程中,五和村以村庄历史变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生产生活等内容为切入点,立足农耕文化印记、产业发展亮点和村庄面貌变化,深入挖掘和展示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
乡情陈列馆建成投用后,五和村将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场馆的教育作用,以场馆为文明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宣讲、奖评等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真正成为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
如今,五和村乡情陈列馆已经成为该村凝聚人心的“加油站”和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
“乡情陈列馆既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五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冬勤说,下一步,该村将利用好乡情陈列馆这一载体,围绕事业和顺、生态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乐、乡村和谐“五和”建设内容,深挖“五和”文化,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游客参观金桥吹打“青山莽”。(曹永龙 摄)
农文旅相融合 带“火”乡村旅游
农耕文化展览馆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也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
位于尚古村落景区的农耕文化展览馆,伫立在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旁,自2017年建成开馆后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石磨、锄头、风车……这些原本家家户户寻常的东西,如今变成了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座上宾”。据统计,在农耕文化展览馆内,陈列了农耕器具、生活用具、民俗文化传承道具2000余件。
不仅如此,金桥镇还趁热打铁,在尚古村落景区内开发了农耕文化长廊、农耕体验梯田等更多体验性项目,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打谷、推磨、挖藕、捉鱼等农事活动,大大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在城市待久了,很怀念农耕生活。偶尔来到乡村,体验一下农耕文化,寻找农耕文化的记忆,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上个周末,游客王博一家从两江新区驱车到尚古村落景区体验了一把农耕的快乐。
“我们保留了传统农耕生产工具,希望向游客传递一种文化理念。”金桥镇旅游办负责人游敏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农耕文化面临被遗忘的境地。该镇打造的农耕文化体验性项目既留住了乡愁,也让年轻一代通过体验农事活动、传承农耕文化,还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农文旅融合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当下,尚古村落景区一年可吸引游客56万余人次,仅2022年,景区创造旅游综合收入达6400万元。
(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