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乡村振兴大舞台 “新农人”闪亮登场

日期:2023-10-1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3-10-18

万东镇五和村风光。(资料图)

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从事农业就意味着春耕、夏种、秋收……重复劳作,对年轻人来说,这更是“没前途、没奔头、没吸引力”的工作。但如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融合,农村涌现出了许多“新行当”,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90后”回到乡村,他们更习惯“跳出农业做农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下得了田地、玩得转技术的“新农人”。

农业经理人、民宿管家、乡村买手……这些新职业逐渐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乡村职业的固有认识,更适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占据乡村大舞台的“C位”。

游客在关坝镇凉风村游览度假。(资料图)

产业转型促使传统职业“升级”

何文香是土生土长的关坝镇凉风村人,过去,她一直在外地打工。2016年,村里兴起旅游业,她和丈夫回到家乡,将农房翻新后开了“滨水人家”民宿,夫妻俩当起了民宿管家。这样的工作让她觉得很新奇,但工作起来又显得力不从心。

“我以为民宿管家就是‘服务员’。”何文香告诉记者,直到工作起来才发现,她除了需要做日常民宿管理工作以外,还要懂文旅知识、规划旅游路线、为住宿客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短暂的焦虑后,何文香决定补上这些“必修课”——她开始翻看当地的文史书籍、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为游客定制旅游路线。现在,何文香不仅能为客人提供优质的住宿和用餐服务,还能从容地与游客交流文旅知识,有时还“变身”为导游和摄影师。

“我们要为客户住宿、餐饮及体验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与生活方式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服务,还需具备审美、旅游活动策划能力,在向消费者传递民宿主倡导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帮顾客把‘田园梦想照进现实’。”何文香说。

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孕育出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这些新业态又催生了包括民宿管家、互联网营销师(带货主播)等一大批新职业,这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电商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乡村主播一半时间需要在镜头前,另一半时间则要在村子里跑。”重庆佬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刚说,要把农产品卖好,不仅要会直播技能,还要做好调研、选品、对接村民、挖掘特色、售后服务等。

未来,随着民宿管家、乡村主播等新职业的标准不断提升,它们也将“反哺”乡村新业态的生长,这不仅有利于行业发展,而且能让人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新农人”张庭府在田间地头忙碌。(资料图)

产业专业化需要专业人才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的高度专业化,这为一些专业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每年3月,万东镇五和梨园都是摄影爱好者和爱花之人的“必打卡点”,漫山遍野的梨花既是秋季丰收的前奏曲,也成为了当地发展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媒介。但曾经这里是一片几近荒废的果园,说起果园的“变形记”,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张庭府。

“我决定回来时,亲朋好友都吃了一惊。”事情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年春节,张庭府回家过年,在与该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了自己对乡村建设的一些建议。虽是茶余饭后的聊天,但周冬勤对张庭府的想法大为赞赏,并提出希望他回到村里大展宏图的想法。

周书记诚挚的邀请,让张庭府感到十分意外,也十分高兴。“小时候,‘致富不忘家乡人,饮水牢记故乡泉’是父辈们讲得最多的道理,谁不希望家乡好呢?”张庭府回忆道,凭着对故土的怀念和热爱,2017年,他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了村里。

回村后,经过全面入户走访,张庭府找到了五和梨园收益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少;二是休闲项目单一,只有观光和采摘;三是缺乏营销宣传,知名度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他和村干部一起拟定了新的发展计划——在全村梨园种植大户动员会上,张庭府建议大家都加入到村里的科学种植计划中来,一起加强梨树管护,从而提高梨子的品质;紧接着,他邀请农技专家对种植户进行梨园管护实地培训;在梨子即将成熟的时节,他又依托人脉大力宣传,开启“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一番“折腾”下来,五和梨的收益大幅提升。

为了持续走好乡村振兴路,五和村决定探索成立公司,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及农产品生产营销,张庭府自然成为公司总经理的不二人选。

担任重庆五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后,张庭府陆续在梨园配套建设灌溉管网、排水沟渠,满足排灌需要;施用农家肥,采用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诱杀害虫等措施,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五和梨的产量和口感都有了质的提升。

“传统农业之所以效率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对接市场需要懂运营、善管理的农业经理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无人机飞手、收割机手、农机维修工等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主播直播带货土特产。(资料图)

市民在金桥山货节选购特产。(资料图)

乡村振兴催生“代购”新职业

数字技术下沉对乡村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乡村买手”即属于数字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冲击下产生的新职业、新业态。

“老侯,老盐菜腌好没有?”近日,金桥镇金堰村,还未走进村民侯嘉理的家,陆明芬隔着农田就喊了起来。陆明芬曾是金桥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如今她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买手”。

啥是“乡村买手”?“就是去村里搜寻优质农产品,再对外推介,给好产品寻个好销路。”陆明芬言简意赅。记者了解到,陆明芬性格外向,很喜欢跟农户拉家常,日积月累,她对村子周边的优质农产品情况掌握得“门儿清”。

基于这一优势和勤快肯干的工作态度,2019年初,陆明芬被镇里委以重任,负责寻找推广本地优质农特产品,拓宽销路,让好产品为人知、卖得好。

“这个我能行!”陆明芬一口应承下来,随即揣上笔记本,开始了走村串户的工作。哪家有啥好产品、何时上市、产量多少,她都一笔一画地记在了本子上。

“乡村买手”风里来雨里去,辛苦自不必说,但陆明芬却干得高兴。“吃水不忘挖井人。过去家里困难时,我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帮扶;如今,镇里让我当‘乡村买手’,又给我提供了公益岗位,我当然要带着更多乡亲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陆明芬说。

“这都是农户放养、吃杂粮长大的土鸡。”9月26日,在第七届金桥山货节现场,陆明芬一把抓起一只老母鸡,以“乡村买手”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嫩鸡的肉经不起煮、容易散,老母鸡肉质紧实、适合炖汤。”陆明芬一边说着,一边用拇指按了按手中那只土鸡的一根骨头。她“挑家禽”经验丰富,光从一根骨头就知道肉质老或嫩。

在金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楼的金桥山货展示点,土鸡蛋、土蜂蜜、老盐菜、糯米酒、葛根粉等20余种农产品有序展示。这些都是陆明芬从村民家中挑选的“佳品”。

陆明芬介绍,自从担任“乡村买手”以来,她会定期到村民家中收购农副产品,以村民侯嘉理为例,她每年大约能帮助侯嘉理销售老盐菜2000余斤,增收超过2万元。同时,她还会不定期到金桥镇各个村里寻找农特产品。“今后,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电商,让优质农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陆明芬信心满满地说。

在万盛,像陆明芬这样的“乡村买手”不在少数,他们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充当起乡村“经纪人”和“销售员”的角色,在满足目标群众对特色农副产品需求的同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结合,较好地解决当地大米、茶叶、蜂蜜等优质农产品“不好卖”的问题,让农产品销售逐步“破圈”,越卖越广、越卖越远。

新职业的背后是新业态的支撑,是乡村全面振兴迈出的坚实步伐。眼下,这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用知识和技能带动更多村民共奔致富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

(杨晨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