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青春 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日期:2023-09-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3-09-11

农村广阔的天地中,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大幕开启,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中,有致力于科学种植红高粱的高校毕业生,有全心全意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的返乡创业者,有扎根基层多年的乡村干部……回归乡野的青年,给村庄带来新气象,也使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王  涵: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

头顶草帽,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水深及膝的稻田中……持续的高温没有打乱青年镇农业服务中心青年干部王涵的作息。水稻生长如何?虫害如何?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员,他和农户一样牵挂。纵使烈日当空,热浪滚滚,他依旧每日坚持到田间地头送农技服务,到农户家中问产业发展。

每年5月中旬到10月,持续高温干热天气正是病虫害高发期,也是王涵既忙碌又焦心的时间段。在热浪中,他要跑遍全镇种植水稻以及蔬菜水果的各个村庄,摸清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和具体的发生情况,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农业稳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连日来,“秋老虎”发威,虽然巡查十分辛苦,但王涵却觉得庆幸,因为雨水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高温对蜜柚生长的影响很大。9月6日下午3点钟,田埂上的泥土都被晒得裂开了大口子,阳光晒得柚子林就像一个大蒸笼。王涵钻进蜜柚林里,检查蜜柚生长情况。10分钟不到,他全身就汗湿了。

在田间奔走、烈日下暴晒,难免发生中暑。为此,王涵总是随身携带避暑药品,除了以备不时之需,还会赠送给田里忙碌的农人。

“我的辛苦不算什么,他们每天都要在田里忙碌,常常顾不上自己的身体。”王涵一边用手肘擦汗,一边朝农户的田里走去。

为农户提供农技服务只是王涵的工作之一。2016年,王涵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万盛,担任农技特岗人员,并从事扶贫工作。

“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农业农村的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农技人员是乡村振兴一支重要力量。”王涵把振兴乡村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为此,他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他努力学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了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全方位提升能力素质,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新动能。

“只有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在乡村一线,我才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服务‘三农’,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王涵走进田间地头,认真倾听农民诉求,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全程参与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策划包装及落地见效。

“青春的底色是什么,我想是泥土的颜色。”对于王涵来说,乡村的振兴梦已经开启,未来的路更宽广,他将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为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青春在田间地头绽放绚丽之花。

林青松:小泡菜“泡”出大产业

仓储基地里,高高的泡菜坛子一行行整齐排列,里面分门别类装着辣椒、萝卜、青菜等各种蔬菜,不时能听到坛盖边缘“咕咚咕咚”冒出气泡的声音……在位于关坝镇兴隆村的林人极(重庆)食品加工公司里,一坛坛泡菜正在发酵。

“要想生产出好吃的泡菜,秘诀就在于坛子里的‘老母水’,里面富含活性乳酸菌。‘老母水’好,泡菜才好。”公司负责人林青松虽然才27岁,但说起泡菜工艺来头头是道。林青松打小就跟着父亲林仁极在泡菜坛边转,耳濡目染,对泡菜的特点了如指掌。

大学毕业后,林青松在大城市打拼了几年,但日渐浓厚的思乡情让他选择返乡,与父亲一起打造泡菜产业。

“我父亲负责泡菜的工艺技术研发,我负责产品营销以及品牌塑造。”林青松讲,父亲经营的公司主要从事萝卜、青菜等深加工及豆腐乳、火锅底料、泡菜等食品生产与销售,由深加工基地、仓储基地、泡菜基地3个部分组成,仓储基地去年完工投用,深加工基地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10月全面投产。届时,公司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带动固定就业20余人。

在仓储基地看到,冷冻库储藏了一批萝卜干、青菜干和辣椒等农产品。林青松介绍,这批蔬菜是从兴文村、兴隆村农户家中收购的,约有120万斤。去年以来,他们在这座标准化的厂房里,通过现代技术开发传统泡菜制品,传承农家泡菜的传统配方,弘扬农家泡菜味道和文化内涵。

“以前,村民制作泡菜主要是自己食用。如今,泡菜和菜干市场越来越火,我们就决定将当地的蔬菜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林青松说,为了让泡菜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公司在加工环节下功夫,在确保病菌消杀到位的基础上,缩短腌制时间。通过密封腌制的泡菜,咸淡适中、风味独特。

腌出好泡菜,如何卖得好价钱?林青松以创新的营销手段给出了答案。线上,他通过淘宝、微信、抖音等热门网络平台宣传产品、吸引客流;线下,他计划举办泡菜腌制、蔬菜采摘等体验活动,推动“农业+旅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021年12月,林青松与关坝镇达成深度合作协议,通过采取“公司+行政村+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公司为龙头,发动村民进行种植,从以前的分片种植整合成连片种植模式,由以前的分散收购整合成集中收购。这样一来,不但扩大了蔬菜的种植面积、提升了生产产能,而且有助于农户增加收入。

“去年,我们种的萝卜、青菜都被公司收购了,挣了2万多元。”兴文村村民赵应其乐呵呵地说。赵应其今年60岁,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人,除了孩子每月寄回的生活费,他家的收入就是靠卖菜。自从林人极食品加工公司进了村,他家自产自销的蔬菜有了固定客户,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我们将结合本地优势,以线下批发、供应链、电商渠道、电商零售为主,以‘线下+直播’的销售模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占领市场份额,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真正实现产得好、卖得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林青松说,公司全面投产后,可带动5000余农户增收,实现区域内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杜青松:高粱地里种下致富梦

时下正值高粱丰收季,在关坝镇兴文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熟透的高粱恰似一张红毯,在沃野间铺陈出气象万千的图景。

今年27岁的杜青松带领工人挥动镰刀,来回穿梭在成片的高粱地里收割、搬运。杜青松介绍,今年高粱长势良好,平均亩产可达七八百斤,再加上是“订单”种植,完全不愁销路。

和大多数青年一样,大学毕业后,杜青松选择留在大城市,找了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经过打拼,他在大城市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

生活在人人都羡慕的大城市里,收入也很稳定,为何最终却选择回到农村老家?原来,杜青松回家过年的时候,发现家乡有很多撂荒地,村里只有老年人还在种地,小时候那种庄稼粮食随处见的画面似乎逐渐远去了。

今年2月,他从朋友处了解到关坝镇正在改造高标准农田,同时家乡也在大力支持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于是,他带着心中的那一抹乡愁,来到关坝镇,流转了100亩高标准农田,发展“高粱+萝卜”轮作种植产业,开启自主创业之路。

“现在处处都讲究科技,农业也不例外。”杜青松决心发展高粱产业后,买来农业种植相关书籍进行学习,了解高粱生长的各个关键时期。同时,他还学习各种农机知识,尝试对农机进行改装以更好地适应丘陵地带作业。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杜青松向关坝镇高粱种植的老师傅学习,在高粱地里做着最累最基础的工作。渐渐地,他成为了一名高粱种植能手,并常常给周边农户进行指导。

高粱是酿酒和食品加工的优质原料,生长期适中、耐旱耐贫瘠、方便管理,而且效益不错、风险小。今年2月,关坝镇联合总社与酿酒企业签订了回收合同,明确了高粱每斤3元的保底价。

“8月以来,高粱陆续成熟,亩产600斤到800斤。除去各项种植、病虫害防治、人工、机械等成本,收入4万元。”杜青松一边清理高粱穗,一边笑呵呵地说。

杜青松的高粱种植基地,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优先聘用附近农户到基地进行种植、除草、施肥、灌溉、收割等工作,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的工资发放,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目前,杜青松种下的高粱逐渐收割完毕,即将开始播种萝卜。“这块地是一年到头都不闲,上半年种高粱、下半年种萝卜,收两季,挣两份钱。”杜青松说,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生活让他心中燃起一个“庄园梦”,希望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庄园。

(叶  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