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把握时代脉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和区文物局局长(兼) 王 浩
以高水平文旅融合助力万盛高质量转型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和区文物局局长(兼)王浩说,该局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抢抓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机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融合发展,以高水平文旅融合赋能万盛高质量转型发展。
王浩说,近年来,我区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突破,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1265平方米,位列全市第一,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02亿元。
王浩表示,接下来,区文化和旅游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深化拓展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活动,创新开展苗族踩山会、巴渝非遗英雄会、“金桥吹打”、“三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加快推进1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示范工作,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应性,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提升产业能级。一方面,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做好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另一方面,做大文化产业体量。培育壮大数字阅读、文化智能装备等数字文化产业,做强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内容产业,推动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祝家山苗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老黑山传统棕编等传统工艺产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重庆煤矿文化产业园,培育一批规上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品牌效应。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整合红苗歌舞、芦笙制作等非遗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创建重庆大娄山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工矿文化、孝善文化、运动康养文化,推出黑叶猴表情包等系列形象IP,编写一批旅游形象歌曲、创作一批精品散文、开发一批文创产品、打造一台大型演艺节目;研发各类文创产品及衍生品,打造“渝货精品”“万盛好礼”;不断丰富城市文旅内涵,擦亮“中国散文之乡”等国家级文化品牌,将万盛打造为全国唢呐“吹打之乡”。
南桐镇党委书记 陈小辉
以文化赋能南桐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南桐镇党委书记陈小辉表示,南桐镇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助力南桐加快建设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强化政治建设,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南桐镇将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抓好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推动党的理论最新成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坚持正确导向,唱响思想舆论主旋律。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营造浓厚热烈的社会氛围。积极管控舆论热点焦点,引导镇村干部利用抖音、快手等积极开展正面向上的短视频创作,以主流思想文化主导网络空间。
深化文明实践,落实价值引领主抓手。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紧扣实际问题,紧贴群众需求,着力解决群众身边事、烦心事。积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发挥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作用,扎实开展“十提倡十抵制”专题宣传、乡村阅读季等活动,定期组织“立家规、传家训、育家风”系列比赛,促进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文明之风在南桐大地落地生根。
繁荣文化文艺,拓展文化熏陶主渠道。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巩固“南桐梦想课堂”“八O一杜老师工作室”品牌,定期组织“丹青绘盛世 翰墨颂党恩”“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发挥“王家坝重庆市散文创作基地”作用,围绕南桐创作更多高质量作品;支持社区壮大宣传文艺队伍,鼓励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持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青年镇党委书记 张方良
深耕文化沃土 积极打造产城融合小镇
“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如今,丰富多彩且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触手可及,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活因此更加美好。” 青年镇党委书记张方良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文化工作者更有担当、更有作为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镇深耕文化沃土,扎实推进群众文化工作,镇全民健身中心如期建成,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即将投用,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6平方米,提前超计划完成全国目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年均开展活动50场次,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
张方良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描绘了蓝图,青年镇将结合辖区优势资源,精心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古镇韵味的精品文化旅游路线,带动更多人守护传承好历史文脉。
具体来说,该镇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思路、新模式,让流动文化进村、进社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为主线,有效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村(社区)文体设施设备;持续抓好文物管理、意识形态、行业安全监管等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擦亮“文化惠民”名片,让“文化阳光”照亮群众幸福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在此基础上,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生活小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板辽湖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加快板辽湖畔800亩可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探索释放“三权分置”改革红利,打通社会资本下乡的瓶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同时,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社会治理等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打造产城融合小镇。盘活用好淘汰煤炭落后产能闲置土地和厂房。依托较好的食品加工产业基础,持续吸引落地一批现代食品、农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变电站、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天然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实施溱溪河河道治理,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城镇承载力。
丛林镇党委书记 刘明烽
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城市也好,乡村也罢,要是没有文化底蕴,就算修建得再新、再美、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丛林镇党委书记刘明烽认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更是凝聚乡村振兴精气神的精神母体和支撑。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与乡、人与人交融发展的重要载体。”刘明烽说,一直以来,丛林镇坚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来抓,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深挖乡村文化,强化宣传引导,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在未来工作中,丛林镇将立足“两镇一中心”发展定位,以文化振兴为引领,以壮大食用菌产业为核心,以健全治理机制为根本,下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盘棋”,打好食用菌产业这“一张牌”,走好乡村振兴这“一条路”,全力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倾力打造“中国·西部菌谷”和特色蘑菇小镇。
一方面,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加快推动华绿二期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食用菌烘干厂和食用菌商品交易中心,形成集菌种研发、生产、深加工、交易、配送“五位一体”的食用菌全生态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蘑菇总动员景区,全力创建中国·西部菌谷AAAA级景区,打造食用菌科普和农事体验主题研学团建基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以“一谷五园”为载体,策划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0条,精心举办瓜果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主题营销活动,力争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
另一方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振兴先行示范镇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采煤沉陷治理、田园综合体、美丽家园、农田宜机化改造等项目提升乡村基础条件;深耕细作“三线文化”、食用菌文化,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村。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6个村全部实现“一村一品”,同时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村寄递物流,实现镇、村电商服务全覆盖。
(叶 露 向虹谕 兰 舒 徐 开 秦 红 柳罗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