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转型十年(乡村振兴)——乡村处处好风光

日期:2022-10-1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2-10-18

石林镇石鼓村,绿意盎然,乡景如画。(曹永龙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近年来,我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通过做强现代特色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发展乡村旅游等,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消除“空壳村”,全区5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60%的村达到10万元以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个、家庭农场80个;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四好农村路”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公交率达100%,通天然气率达100%;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74万户,改厕覆盖率达91.7%(其中脱贫户达100%)……

如今,在万盛,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全区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深耕沃野,逐梦前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青年镇湛家村,稻田、房屋、公路及远山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曹永龙   摄)

党建固本,基层基础更牢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往往影响着一个村子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方能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目标要求,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细化推进措施,发挥组织优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取得了新成效。

全区56个村实现了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基础条件进一步优化、功能综合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均经营性收入达25万元……这一张张硕果累累的成绩单背后,是我区旗帜鲜明强化党的领导,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初秋时节,走进金桥镇金堰村,一排排农家小院,窗明几净;一条条硬化道路,干净整洁;卫生所、便民超市、休闲小广场等一应俱全。

“村里环境变美了,交通也很方便,我决定从城里搬回来。” 在金堰村四合头村民组,48岁的张登琴笑着说,这多亏我们有一个好村“两委”班子,在他们的努力下,村庄大变样。

以前的金堰村,基础设施落后,村中荒草丛生,村民的生活垃圾随处乱丢,环境脏乱差。为改善人居环境,金堰村以党建引领为动力,以乡村建设为驱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落实“三清三拆三整治”,向常年阻碍农村发展的环境顽疾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硬化道路、美化环境,金堰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还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村庄”“重庆市生态文明村”“重庆市全域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等。

金桥镇青山村,山清水秀。(曹永龙   摄)

近些年,像金堰村一样变好变美的村庄在万盛比比皆是,像张登琴一样搬回农村居住的村民并不少见。

一直以来,我区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以镇、村为重点,建强组织,选好班子,夯实基础,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目前,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从换届前的50.7岁降至48.5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换届前的84.2%提高至89.3%。

党员学习教育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基层党员队伍的战斗力。我区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同时,积极推行党建工作常态化机制,狠抓主题党日活动落实成效,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微党课比赛和党员学习强国积分竞赛,并赴外地参观学习乡村治理,促进党员干部以新思想武装头脑,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近年来,全区上下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以领导干部为带头示范,以广大党员为先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不断践行“党建+好服务”“党建+好村风”“党建+好环境”理念,探索“党建+好产业”模式,盘活乡村各种资源,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产业兴旺, 农民生活有奔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

近日,记者在丛林镇绿水村杭永秀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看到,由塑料薄膜包裹的菌袋整齐地摆放在地上,一朵朵香菇冲破薄膜冒出了头,空气中飘散出阵阵菌香。摘菌、装袋、过秤……基地负责人杭永秀和几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一批菌棒刚出菇,采摘期为5个月,全部卖出去后能挣50多万元!”杭永秀喜滋滋地说,靠种植食用菌,她的收入逐年翻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丛林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先后引进华绿生物、鲜菇坊等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带动该镇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构建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目前,该村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10余家,开发金针菇、鹿茸菇、黑皮鸡枞菌、猪肚菇、灰树花、秀珍菇、双孢菇等25个珍稀食用菌品种,解决就业800余人,食用菌年产量超过6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食用菌产品远销东南亚。

丛林镇绿水村,村庄与丛林菌谷·蘑菇总动员景区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曹永龙   摄)

丛林镇绿水村产业兴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仅是我区强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加速推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增收致富,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一方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突破,我区大力推广党建引领型、盘活资源型、文化带动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托管型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带动全区农村集体收入快速增加。

另一方面,特色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思路,我区积极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育食用菌、猕猴桃、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打造一批万盛出口农产品品牌;从农业标准化生产入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在一系列有力举措下,我区农业综合素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正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如今,全区累计发展猕猴桃、柑橘、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1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个,家庭农场80个;今年新培育区级龙头企业3家,家庭农场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

此外,我区还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这些示范村镇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通过做精乡土特色产业,走上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产业兴,增收稳。今年上半年,我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36元,一条围绕乡村振兴加速上行的“幸福线”越发清晰。

内外兼修,打造乡村“新风景”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走进丛林镇白龙湖村,无论是主干道,还是田间小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现在垃圾有人清,污水有了‘家’,厕所也城市化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喜笑颜开。

从曾经的其貌不扬到如今的颜值提升,白龙湖村的华丽转身,正是我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今年,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我区继续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聚焦“干净”“整洁”,我区全面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对农村生活垃圾、沟渠塘堰、农村畜禽养殖粪污等面源污染进行清理。同时,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院落、清洁户评选等活动,大力推广良好生活习惯,建立文明村规民约,从源头改变村民不良卫生习惯。截至目前,农村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100%,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4%,获评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在实现村庄“净化”的基础上,我区各地开展“五拆三建”活动,以拆危建、违建、残垣断壁、养殖畜舍、街厕等为契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村民庭院以及房前屋后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将“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进一步为村庄“塑形”。近年来,累计建成美丽庭院1240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我区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切实提高改厕技术水平,累计改造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74万户,改厕覆盖率达92.83%,全区农村问题厕所排查基本实现了清仓见底;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治理,建设分类市级示范村35个、国家级森林乡村4个;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投入资金1.1亿余元,实施8个镇、56个村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30余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54.71 %;建成“四好农村路”1118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100%,实现区域内公交全覆盖,基本形成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格局……一系列惠民工程落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我区以党建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宣传、引导、教育,提升农民精神面貌,促进乡风文明,铸造乡村振兴之“魂”。围绕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深挖文化底蕴,在邻里和谐、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孝道传承等方面深化开展“文明家庭”“孝善家庭”“孝德村庄”“家风润万家”等行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似春霖甘露,催生着文明之花,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农旅融合,群众端稳“金饭碗”

每年夏季,在板辽湖景区经营农家乐的蓝代花每天几乎从早忙到晚:早上6点起床打扫庭院、购买食材,以迎接中午到农家乐吃饭的游客;午后,整理客房、更换用品;到了傍晚,除了烹制晚餐,还要为晚上到景区夜场活动的客人准备小吃……虽然忙碌,但蓝代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年入夏到国庆节是板辽湖的旅游旺季,一个月收入近10万元,依托板辽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黑山镇北门村,一颗颗饱满的玉米长于秸秆头,收获的喜悦在田间地头逐渐弥漫。黑山晚熟糯玉米陆续成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一般来说,几天就能卖光,很多顾客都是提前预订。”玉米种植户刘秀汶说,今年,她家玉米产量近2万斤,收入了6万元。

除了高山糯玉米,猕猴桃也是北门村的“招牌”。在该村猕猴桃种植集中的河沟村民组和家园村民组,一片片猕猴桃林在青山环抱中此起彼伏,一个个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每年猕猴桃还未上市就被预订一大半,还有游客前来采摘,我从来都不担心销售。”北门村村民刘仕蓉并不算村里的种植大户,但家里猕猴桃年产量仍可达1万斤,以每斤8元的销售价格计算,能带来8万元的收入。

黑山镇北门村,猕猴桃喜获丰收。(曹永龙   摄)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像蓝代花、刘秀汶、刘仕蓉一样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端稳了“金饭碗”。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也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绿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和谐统一。

截至目前,我区已创建市级生态村11个、市级生态镇3个,8个镇均设立邮快超市,“村邮站”达到56个。2021年,万盛乡村旅游来区人数达782.9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2.37亿元。2021年,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绿水村成功开村,我区荣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区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一组组攻坚数据令人振奋,一幅幅生动画面催人奋进。走在万盛的乡村田野,幸福质朴的笑容,正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当下,在全区乡村听到最多的是“发展”话题,看到最多的是“实干”场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盛城大地上加速展开。

(曾  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