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成就展上那一抹亮丽的万盛色彩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重庆展区。(曾 毅 摄)
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花团锦簇。“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件件实物模型、一段段生动视频、一幅幅图片图表,生动展示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万盛入展的两张图片,既有独特的“万盛元素”,也为“文明中国”“美丽中国”的多彩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图片的背后,是万盛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拼搏奋进的坚实步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盛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夯实转型平台基础,繁荣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地区经济从“地下到地上、黑色到绿色、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大力推动工矿棚户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受损农房治理,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全市前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生态转型推动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昔日“煤都”蝶变“美城”……
生态绿、文明红、天空蓝、河水清……一抹一抹亮丽的色彩,为万盛经济社会发展标注出最美底色。
黑山镇南门村,乡村公路蜿蜒在山村,田间地头绿意葱茏,果园、蔬菜大棚和错落的农房镶嵌其间,一幅生态好、产业旺、“颜值”高的乡村振兴的图景跃然眼前。这张图片是重庆展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板块宽约4米、高约1.5米的巨幅背景图。
图片故事
一张照片,浓缩美丽乡村绿色本底
秋雨过后的黑山镇南门村,苍翠入眼,清漪满心。错落有致的农房、排列有序的大棚、蜿蜒盘旋的乡村公路点缀其中,一幅秀丽的乡村美景图跃入眼帘。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重庆展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板块的这张背景大图,浓缩了万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也凸显了万盛绿色发展的鲜明本底。
近年来,万盛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定位,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一方面,加快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另一方面,对全域范围内的山河、湖泊及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使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休闲游玩,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透过这幅照片,可以感受到区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曹永龙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数十年来,他将镜头对准万盛乡村,拍下了成千上万张不同题材的照片,见证了绿水青山的最美模样。
“我热爱万盛这片土地,用镜头展现她的美丽,是我抒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的一种方式。”曹永龙说,我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盛城大地生态正美起来、环境正靓起来、面貌正新起来。这些,都是他关注和记录的重点。
“我想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万盛的日新月异,记录‘中国故事’中一个个闪亮的瞬间!”曹永龙说。
如果说绿色生态是无数像曹永龙这样的万盛人引以为豪的“底色”,那么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使“生态美”与“产业兴”有机结合,则是万盛人越来越自信的“底气”。
在乡村,我区依托绿色“家底”,大力发展茶叶、猕猴桃、方竹笋、食用菌、蜜柚等特色产业10万余亩,建立了“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据统计,仅在2021年,全区就培育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市级9家、区级24家、新培育2家;新培育区级龙头企业3家、家庭农场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6%。
万盛正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之路。一路上,群众欢歌笑语,向着更加幸福的生活迈步。
(刘亚兰 戴 鑫)
十年来,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区)256个、全国文明村镇4625个、全国文明单位7444个、全国文明家庭799户、全国文明校园1135所,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亮丽色彩描绘文明中国的壮美画卷。图为全国文明村镇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年镇堡堂村。
一张照片,描绘文明中国壮美画卷
寒露过后,一切讯息都随斑斓的落叶齐齐地指向了深秋,宽阔的柏油公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柚子树一眼望不到边。村头,“全国文明村”的标牌鲜艳醒目。这里,是青年镇堡堂村。
记者走进村子,只见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地里忙碌,构成了一幅安居乐业、和谐与共的美丽画卷。正是这样一幅图代表万盛、代表重庆,入选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以前是我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反过来了,城里人都羡慕咱农村人的生活。看看我们村,环境整洁、绿化到位、乡风文明,日子舒坦得很!”提起堡堂村,村民罗宗云很是自豪。
堡堂村距离万盛城区21公里,曾是“全国学大寨,四川赶堡堂”的典范基地,有着“舍得磨破手上皮,誓叫荒山变粮田”的堡堂精神,堡堂人民“肯干、尚干、敢干”的堡堂精神代代相传。
近些年来,堡堂村始终走在新时代文明村镇建设的前列,依托村里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德要求干部、依法治理村庄、以礼教育村民,在注重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造的同时,狠抓文化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法德共治”“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绚丽画卷。
堡堂村党委书记罗玉惠介绍,近年来,村里建起了廉政文化、计生文化大院和堡堂文化陈列室,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家风家训”主题活动和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举行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模范丈夫”“五好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在全村形成了“人人讲家教、人人传家风、人人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我们村的形象能够在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一展风采,是莫大的骄傲和荣誉。”罗玉惠表示,“借助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村将把文明乡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好。”未来,堡堂村将以全国文明村镇为支撑,进一步加强“家风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扶贫助困等文明实践活动,全力以文明乡风“滋养”新时代乡村振兴。
(刘亚兰 戴 鑫)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文化自信”单元展出青年镇堡堂村图片。(曾 毅 摄)
绿染盛城满目春
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是自然生态的万盛;
群山绵延,绿树叠翠,这是清秀壮美的万盛。
近年来,万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污染防治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步入“快车道”……昔日毫无生气的矿山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煤炭“一业独大”到新兴产业崛起“多业共兴”,生态治理“治”出幸福生活,群众尽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
如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铺展在盛城大地。
重构产业,工业强起来
一个个巨大的暗室,墙上、地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蓝色的“大锥子”,各类天线在屋顶纵横交错——这是我区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合作共建的5G天馈线检测实验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用第三方天馈线检测平台。
“这些‘大锥子’是吸波材料,可以营造一个无电磁波干扰的检测环境。”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天馈线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实验室在2019年底正式落户,万盛将借此打造天馈线产业集群。
一个个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在车间里来回穿梭;分切、卷绕、点胶、化成分选、高温静置、常温静置、OCV测试等7个区域实现完全无人化;过去需要10人操作的包装工序,如今只需要2人操作……
在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高度智能化的车间里,机器人代替人工唱起了生产一线的“主角”。
……
像这样“高大上”的企业,万盛还有许多。
漫步在平山产业园区,目之所及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和鳞次栉比的标准化厂房,各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忙着生产。这片高新产业的热土,早已不见曾经鱼田堡矿区的模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煤炭市场持续疲软,万盛陷入发展窘境:1999年,GDP出现负增长,有的煤矿企业曾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
2009年,万盛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资源逐渐枯竭,发展的着力点靠什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走生态型经济发展之路。
万盛提出“经济转型,生态先行”的发展思路,把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建设作为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的切入点之一,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和粗放式的工业发展模式。
“整顿关闭煤矿和高污染企业成为万盛的艰难抉择,几乎动摇了万盛的经济命脉。”说到当年,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还是有些忐忑。
从2007年开始,万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一方面,从“地下”转到“地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打底,不断壮大接续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全方位推动地区产业多元化转变。
另一方面,从“煤都”变为“景区”,以全域旅游、全民健身为抓手,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体育健康、大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成就了万盛产业从“黑色”到“绿色”的美丽转变。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在生态型经济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渐渐改变,万盛煤炭采掘业在鼎盛时期曾占全区GDP的72%左右,当前已经清零,逐步构建起以新能源(储能)产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3”产业集群,一大批优势骨干企业在此聚集。
2021年,万盛实现工业总产值255.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8%。
未来,万盛将以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形成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600亿元。
修复生态,环境美起来
倘若有机会,一定要到“南青关”(南桐镇、关坝镇、青年镇)游览一番。这里满山苍翠、绿意流淌,让人流连忘返。蓝天白云之下,飞鸟归旧林,空气中弥漫着芳草的清香。
偶尔裸露的几块岩石,诉说着这里从满目荒漠到绿水青山的“蝶变”故事。
上世纪,万盛煤矿开采正兴,“南青关”沿线上有着大大小小的煤矿数十家。那时,人们为了致富,夜以继日地开挖山体、开采煤矿……
“南青关”常年烟尘弥漫,水土流失严重,山坡石漠化加剧,森林植被脆弱,溪流浑浊不堪……林地面积仅有1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不足30%,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制约了沿线的经济发展,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014年,万盛启动“南青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在出境公路——万梨公路万盛境内段两侧实施3万亩营造林及植被恢复工程。
经过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后,曾经的采煤沉陷区慢慢泛出了翠绿色,昔日浑浊的河水渐渐恢复了清澈,“南青关”片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依托绿水青山,“南青关”片区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漫步“南青关”,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
“以前村民大部分收入是靠煤矿,现在收入靠的是绿色产业。”关坝镇凉风村党委书记、主任李明会说,随着一项项绿色产业的扎根,凉风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稳步增加。2021年,凉风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8万元。
“生态环境的变化,带给我们最大的收益就是家庭收入的增加。一年下来,我家靠着养殖生态鱼纯收入10多万元。”村民罗玉书满脸欣喜。
“生态修复让矿山变成青山,也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凉风村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李明会说。
近年来,万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区大规模绿化工程,河流、湖泊均建立“河(库)长”制,努力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目前,万盛建成绿色矿山4个,完成营造林1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2%,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未来,万盛将让“山、水、田、林、城市”进一步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植物圈层多样性,彰显“山魂之雄”;推动河道景观提升,建立海绵城市体系,突出“水韵之灵”;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穿透式绿道系统,守护“绿肺之厚”,凝聚城市精气神,以宜居宜业宜游之貌面向世界。
产城融合,群众富起来
每逢周末晴好天气,黑山镇南门村,总是游人如织。
灵官殿、桃花园、现代农业园……歌声伴着笑声,在大山间飘荡,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去年,南门村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曾经的南门村道路坑洼、垃圾遍地。现在可不一样了,‘四好农村路’修到了家门口,水果产业、观光农业都发展起来了,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离开村子的人都回来长住,还有外地游客来呢。”对于村里的变化,村民李长田打心眼儿里高兴。
在万盛,山水与产业融合互促的地方,已越来越多。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四季花果飘香的美丽之地。
沿湖村民纷纷抢抓机遇,一大批农旅融合发展项目接连涌现,许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中找到了致富路。
沿湖村民刘东将自家的小楼房改造一新,开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过去都是外出打工赚钱,现在好了,依靠‘绿水青山’,就能在家门口挣钱。”刘东兴奋地说。
而这,仅是万盛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缩影。
依托山水资源禀赋,万盛把农旅融合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头戏”,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批集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
目前,万盛已累计发展猕猴桃、柑橘、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10万余亩,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家庭农场9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速10%以上。
如今,有了这些特色农业的点染,万盛的绿意更加浓郁,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与日俱增,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并通过“旅游+”,带动了更多产业发展,农村人气更旺,村民日子更甜。
在城区,产业发展释放出生机活力,有力促进了群众就业。我区围绕“1+3”产业集群发展,打出“组合拳”,提高群众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家住万东镇塔山社区的邓朝明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在回乡找工作时处处碰壁。区人力社保局为他送来了“及时雨”——电工专项职业技能培训。邓朝明参加了培训,顺利考取了电工技能等级证书和上岗证书,并成功入职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每月工资收入5000元左右。
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是我区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在万盛设立了一厂、二厂、PACK厂等,解决就业3500余人。
大企业、好项目、优产业的落户,不仅给万盛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带来了大量“人气”,更推动了万盛的经济发展,提升了消费需求与层次。在我区首个商业综合体——国能奥特莱斯,每当华灯初上,餐馆里座无虚席,游乐场里欢声笑语,服饰店里三五成群,好不热闹;在子如广场,休闲健身、亲子游乐的市民熙熙攘攘;在永辉超市民盛店、新世纪百货万盛店,购物的市民打起拥堂……人气的聚集,极大地拉动了我区消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2.1亿元;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实现84.3亿元,同比增长11%;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实现22.1亿元,同比增长6.8%;住宿业营业额实现5.5亿元,同比增长5.7%;餐饮业营业额实现10.4亿元,同比增长5.4%。
山峦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回望十年“生态路”,万盛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煤都”到“绿城”,交出了一份美丽中国建设的万盛答卷。未来,在融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格局中,万盛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奋力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更加亮丽的“万盛色彩”。
(娄亚梅)
市民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重庆展区。(曾 毅 摄)
文明花开红艳艳
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
这十年,在万盛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万盛不仅在经济建设领域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转型故事”,更在精神领域奏响着一曲又一曲的“精神赞歌”,让全区的精神沃土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浸润、洗礼和升华。
以德铸魂添光彩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道德力量的支撑。
但德善的培育和涵养没有捷径可走,更不会“一日可成”,非经一番绵绵用力的实功方可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价值公约数”。
十年来,我区始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人、以德润城,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开展各类先进典型评选宣传活动中,通过充分发动社会参与,广泛传播身边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虽然我已经71岁了,但只要群众需要,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尽自己所能发挥余热!”“重庆市道德模范”江平万的这句话虽朴实,却体现了一位老民警退休不退岗、热心解民忧的情怀。
不仅仅是江平万,在万盛这座仅30万人口的城市,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先进典型,有用坚守谱写德与孝的好男儿荀治福,有挺身而出勇救落水妇女的热心市民周祖国,有甘当乡村路上“摆渡人”的公交车司机胡玉充……截至目前,全区有市级道德模范5人、感动重庆月度人物4人,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8人荣登“重庆好人榜”。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榜样所散发出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我区组织开展了“好人在身边”微访谈、“家风润万家”系列宣讲活动,做到好人事迹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广大群众聆听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后,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学模范、做好人”的自觉行动,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
新风劲吹润心田
“今天的堡堂,人民生活幸福。门前繁花似锦,竹林鸡群漫步,小溪鸭子戏水,多美的一幅田园风景画。”青年小学的学生王定豪在作文《堡堂情思》中写道。
青年镇堡堂村不仅如文字叙述的那般绿色景观沁人心脾,村里的文明乡风更是鼓舞人心。多年来,村里围绕党建文化、堡堂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打造了乡村文化墙,村民出门可见、随口可念,文明之花正在堡堂村徐徐绽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辅相成,必须统筹推进,缺一不可。”党工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认为。
为此,我区始终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将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有机融合,将繁荣乡村文化作为提高城乡居民道德素质、培育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把“兴文化”落实到新时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之中,把文化服务与乡村文化振兴同步推进。
利用文化广场、宣传栏等平台刊播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将“十抵制十提倡”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垃圾分类、洁净家园、健康卫生、文明家风等活动,不断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
实施“百乡千村”行动计划,深入挖掘“一村一品”,开展“十校结百村”活动,完成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和乡情陈列馆建设。
……
截至目前,我区已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全国文明单位4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个、市级文明村镇19个、文明单位40个,市级文明家庭4户、市级文明校园5所。
文明馨香飘万家
“老何,帮我看看我家电风扇出了啥问题?”东林街道清溪桥社区居民万荣民把风扇搬到了“我爱帮”志愿服务驿站。志愿者老何拿抹布擦干净手上油污,拆开面板,检查电机,发现线圈坏了。“问题不大,一会就能修好。”老何说道。
每个月的28日,在东林街道“我爱帮”志愿服务驿站,有人无偿提供衣物缝补,有人义务配钥匙、补鞋子,有人免费修雨伞……该驿站是由东林街道打造的直面群众的志愿服务点,是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服务触角,也是进一步将文明实践向基层延伸、向群众靠拢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让文明馨香浸润百姓心田。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道)级及行业领域所11个、村(社区)级站94个。
在夯实文明实践阵地的同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梦想课堂、法律进乡村、清洁家园行动……多姿多彩的活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蓝丝带”“万家暖”“啄木鸟”“名人工作室”……200余个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让盛城处处流动“志愿红”,志愿服务已经深入人心,遍地开花。目前,全区已经成立志愿服务队128支,注册志愿者达到1.8万余名,累计开展理论宣讲、疫情防控、拆违攻坚、防汛救灾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万余次,服务群众超过50余万人次。
精神锻造永无穷期,时代答卷常答常新。精神的培育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永远都是一个不断精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笃行不怠、绵绵用力,精神文明建设这篇浓墨重彩的大文章,万盛一定会写出不负时代的笔墨气象。 (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