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保护历史遗珍 绽放时代光彩——我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综述

日期:2022-05-1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2-05-17

来到海孔洞,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在巨大的溶洞之中见证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号”诞生地;

探访子如陵园,了解他的生平,瞻仰他的塑像,体味他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精神;

登上溱州楼,追寻千年溱州的繁盛;

走进南桐煤矿,寻找抗战煤都的印记;

踏入万盛博物馆,读懂万盛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万盛,坐拥不可移动文物1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102处。遍布这片土地的历史遗珍,讲述着万盛故事,永续着千秋文脉。

近年来,我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围绕文物保护工作目标狠抓落实,讲好博物馆馆藏文物故事,让分布在盛城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

完善制度   压实责任

让协同保护成共识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短短8个字,道出了“文物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分量。

一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制定了“十四五”文物发展规划,实现文物的统筹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建立文物联席会议制度和文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成立万盛经开区文物审查委员会,以便今后开展审核、确定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光有制度还不够,我区还为文物安保戴上“紧箍咒”,完成了全区10个镇街、1家博物馆、36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责任书签订和安全责任公示,在确定区级有关部门责任的同时,将工作范围延伸至镇街,使管理体系更加清晰。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制度,明确4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责任权限,健全文物“四有”工作。做到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管理机构。同时,对36处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确定建设控制地带,并在区政务信息网进行公示。

摸清底数   精心修缮

让古建筑有新活力

做好文物保护,摸点排查得先行。

为此,我区积极开展文物资源调查,摸排文物发展状况。去年以来,先后开展了石窟寺专项调查、革命文物基本情况专项调查、工业遗产现状专项调查等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国家级和市级文物安全防护工程情况信息采集整理工作。

除了摸清“家底”,我区还深知文物的抢救修缮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以来,我区积极争取各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部分文物实施抢救性排危和安全设施整改工作,完成了对汪石冥故居电网改造和新建消防水池等安全设施的整改;完成了“东林寺白塔”抢救性排危;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孔洞、金桥镇穿洞坪、岩嘴崖墓群等文物周边环境整治;添置了石刻文物库房重型文物储藏柜。

科技助力   创新利用

让文物之美更出彩

当一个个瑰宝遗珍迎来跋山涉水,寻幽访古的游人,如何把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慷慨地赠予今人,万盛正细细拂去历史的尘埃,讲述文明的故事。

为了让文物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我区启动了智慧文物安全管理二维码系统建设。去年以来,我区试点建设了36处文物二维码,市民通过手机扫码即可了解文物信息,创新了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新途径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要让更多市民亲而近之,还需讲好文物故事。

为此,区博物馆通过“三化”打造智慧博物馆。一方面,对8件三级文物实施三维数据扫描,借助多态交互大屏、一体机等多个终端,着力提升藏品数字化率,实现对藏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让藏品数字化;另一方面,启动藏品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博物馆由“会”管向“慧”管转变,让管理智能化,让文物“活”起来。

此外,区博物馆还不断提升线上服务水平,逐步构建功能完备、便捷可靠的智能化服务终端,为观众提供即时预约、云上赏析等在线服务,完善人数统计、观众分析等可视化措施,优化智能讲解辅助系统、Wi-Fi、VR体验等,为观众提供便捷化参观、专业化导览、沉浸式体验的优质服务,让服务便民化,让文物“火”起来。

据统计,去年,区博物馆累计接待总人次14万,接待团队421支,讲解527场次。

深挖细研   传播故事

让文物绽放新光芒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万盛的文物故事讲述也在不断创新。

我区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活动,围绕文物保护这一主线,开展线上展览3场、线上活动5场,点击参观14600人次;通过“流动博物馆进基层”活动,开展4项展览及基层活动21场,吸引8400余名观众参观;开展特色社教活动13场次,吸引1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共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6大类16种,对外发放文化创意产品300余件。各种宣传活动通过横幅、宣传小册子、标语、网络、微信等形式,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加深了市民对文物的了解与保护意识。

同时,深挖我区文物资源,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着力点,紧扣时代热点,开展文博研究。出台《万盛经开区博物馆学术研究管理办法》,先后在第十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学术研讨会等研讨会上发表论文9篇,进一步宣传了万盛全域旅游、工业遗产保护成效,为文旅融合出谋划策。

扎实的工作创造出实在的成绩。去年以来,区博物馆成功创建为第五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一人入选第四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万盛博物馆溱州历史文化推广项目荣获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旅游委、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十七个部门联合授予的“2021年重庆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在重庆市文物局组织开展的2021年度全市“博物馆优秀展览、文博研学旅行实践教育优秀案例、博物馆优秀海报、优秀文博短视频、文物活化利用优秀作品”5个奖项的评选中,万盛博物馆荣获“十佳文物活化利用优秀作品”和“十佳博物馆优秀海报”两项殊荣。2021年度全区文物工作被考核为全市优秀单位,全市仅13家单位获此殊荣。

随着越来越多游客走进万盛,品读故事,以史鉴今,文物的容颜与魅力也在重获新生,让这个转型城市,不断探索实践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刘亚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