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去年我区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率达96%

社保认证新模式守护“幸福晚晴”

日期:2022-03-0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2-03-07

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是保障各类领待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重要举措,事关老年群体晚年幸福。结合部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何让认证更生动、服务更主动是社保领域不断探索求解的重要课题。

立足万盛实际,区社保中心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全面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完善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远程自助认证功能,构建起“寓认证于无形”的认证服务新模式,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去年,我区共完成70786人次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认证率高达96%,“适老化”社保服务守护“幸福晚晴”。

数据比对办   开启“静默认证”新体验

现场认证不方便、手机刷脸不会用、认证周期记不清……这些都是老年人进行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面临的现实难题。虽然从窗口认证“现场办”到手机认证“掌上办”已经实现“零距离”,但老年人操作智能手机难免“卡壳”,何时从“免跑”进阶到“免认”成为新诉求。

民有所乎,必有所应。区社保中心以信息比对和精准服务来开展生存认证工作,逐步建立以大数据查询比对为主的认证方式,不断打通数据共享壁垒,开启“数据比对办”新阶段,让群众享受“静默认证”新体验。

“如今的认证方式更加活泛,我们通过下载出行信息和住院信息、社保卡金融账户激活信息等数据进行比对,可以自动识别退休人员当前生存状态。”区社保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静默认证”的使用逻辑和便利程度。

寓认证于无形,“什么都不用管”是老人们最大的感触。实行“静默认证”后,认证主体由“自证”转变为“佐证”、认证方式由“人证”转变为“数据认证”、认证周期由固定时段转变为实时动态认证,老人们体会到依托大数据交互的“无感认证”。截至目前,我区大数据下载比对认证8393人次。

基层就近办   打造“社银合作”服务点

“数字人社”带来服务新体验,紧跟智能化服务的升级步伐,传统服务方式也在广大基层多点开花。

“这就验证成功了?自助验证真方便!”近日,退休人员李阿姨到邮储银行万盛观景路支行办事,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很快通过重庆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一体机完成了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大屏幕、有导服,李阿姨对此赞不绝口,一转身马上充当义务宣传员,帮助其他群众自助办理认证。

去年以来,我区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开展第三方资格认证,启动“社银合作”试点项目,充分发挥银行网点多、分布广、设施全、服务规范标准等优势,在邮储银行万盛观景路支行、工商银行万盛支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南桐分理处)设置认证点,并对相关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引导服务培训,实现资格认证服务全年无休办。

除此之外,我区还充分发挥基层社区覆盖面广、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设置了99个村(社区)资格认证网点,很多老人利用买菜、散步的时间空隙,路过社区顺便就能完成认证。

网上自助办   破解“数字鸿沟”护晚晴

新年伊始,家住万盛街道建设社区81岁的黄婆婆开始惦记每年例行的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由于疾病缠身,黄婆婆没办法自己完成认证,这让她一度有些发愁。

不久后,万盛街道社保所的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慰问,在为群众送去新春祝福的同时,开展养老待遇领取资格上门认证,让黄婆婆心里的大石头落地。

对于黄婆婆这样高龄、行动不便的退休人员,区社保中心要求各镇街建立实名台账,专人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利用走访慰问、文体活动、健康体检等契机,主动提供上门服务,进行社区活动认证或者手持终端认证。据统计,去年已建立需上门服务台账2381人,已上门服务认证2381人次,社区活动认证2013人次。

“对于一些使用智能手机有困难的老人,还可以由家人绑定‘重庆人社’APP亲情号或者电子社保卡亲情服务辅助认证。”区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操作方法,只需通过“重庆人社”APP进入长辈服务专区,选择“亲情号”栏目并点击“新增亲情号码”,随后填写相关信息即可。子女也可以用自己的电子社保卡,在“我的”栏目中找到“亲情服务”功能,绑定父母的电子社保卡,绑定后,点击“待遇资格认证”即可开始认证。此外,“渝快办”APP也开通了“待遇资格认证”业务。

去年,我区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培训的方式,积极引导退休人员参与自助认证,“网上自助办”认证达到2450人次,“异地协助办”认证达到3161人次。

关爱老年人,社保有温度。从基层就近办、上门服务办、网上自助办到数据比对办,区社保中心不断升级优化认证方式,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保服务就在我身边”。

(叶  露    傅红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