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盛城大地织锦绣

日期:2021-11-2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11-25

近年来,万盛干部群众生动践行“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如期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性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如今,在万盛,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全区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丛林镇绿水村,景区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人气”。

产业振兴,引来“清渠活水”

近日,记者走进丛林镇绿水村,入眼所见,都与“蘑菇”有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村民开始种蘑菇卖给煤矿工人和晋林厂职工,食用菌产业得以发展。后来,晋林厂搬迁。加上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丛林镇的煤矿、煤窑逐渐关闭,村里的食用菌产业一蹶不振。

2018年,丛林镇先后引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原有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也将香菇、平菇等“大路货”品种,改成了珍稀食用菌,提升竞争力。

在重庆鑫润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内,一朵朵打着黝黑“小伞”的黑皮鸡枞菌,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公司负责人夏世祥介绍,这里过去是个传统食用菌种植大棚,种的是香菇、平菇、双孢蘑菇。今年,丛林镇整合4个村涉农产业发展资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鑫润源公司,专门种植黑皮鸡枞菌和猪肚菇,销往重庆、成都、昆明、南宁等地市场,批发价每公斤近60元,还供不应求。公司运营半年多,产值已达到1200多万元。

绿水村党支部书记蔡志华介绍,目前,绿水村共有6家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经营主体,已开发金针菇、鹿茸菇、黑皮鸡棕、猪肚菇、香菇、灰树花、秀珍菇、双孢菇等8种食用菌,实现年产食用菌6万吨、年产值5亿元,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600余人次。

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

今年,我区安排资金284万元,帮助1517户脱贫户、39户边缘易致贫户发展到户产业,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全面消除“空壳村”,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6个;构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选派8名专家和84名农技人员,聘用182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帮助脱贫群众推动产业发展。

同时,我区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创建,7个脱贫村均被评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个、家庭农场80个,通过强化示范引领和进行利益联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多渠道助农增收。

如今,食用菌、茶叶、猕猴桃、方竹笋、高粱、蜂糖李、柑橘……一项项特色产业红火了村民的生活,成为万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金桥镇金堰村,绿色成为美丽乡村底色。

内外兼修,改善村容村貌

“两山夹一河,出门靠双腿。”这是曾经南桐镇岩门村村民的深切感受。以前,该村基础条件落后,只有一条主干道与外界相连,位置偏远的村民组仅有一条泥泞小道。

村民姚体佑所在的前进村民组,离村便民服务中心较远,单程走路需要1个小时。

交通不便,阻碍了包括姚体佑在内的众多村民的发展,使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困难。

路,是岩门村脱贫致富的最大阻碍,也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最大瓶颈。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积极争取下,一批公路动工修建、硬化。

轮石公路扩建工程、黄桷湾至茶山公路、茶山至桐梓林公路……随着一条条公路的完工投用,岩门村的“毛细血管”被逐渐打通:扩宽、油化公路3公里,新修、硬化社级公路18.5公里,新修人行便道6000米。这些公路在改善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岩门村的变化,是我区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全区56个行政村全面完成管控性村规划编制,实现村规划编制覆盖率100%;深化厕所革命,累计改造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74万户,改厕覆盖率达91.7%(其中脱贫户达100%);推进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建成“四好农村路”1118公里,“四好农村路”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公交率达100%,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累计创建绿色示范村35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旧房整治1.5万户,安装路灯或庭院灯2700盏,行政村动力电、4G网络、天然气接通率均达100%。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治理,建设分类市级示范村35个,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管网187.4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31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均达100%,获评“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成功创建绿色示范村19个,实施村庄绿化面积4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6个村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第二批美丽宜居乡村,凉风村被评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

时下,走进我区农村,农家院坝干净整洁,乡村便道四通八达,随处可见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聚合力量,推进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近年来,全区乡村治理工作在党建引领下向纵深推进,各村因地制宜推动有效治理向更基层延伸,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依托产业发展,共谋富裕生活。乡村旅游产业红红火火,让丛林镇绿水村居民倍感珍惜,更带来乡村治理的可喜变化。绿水村成立产业发展小组,共同的事业,让村民交流更为紧密,矛盾纠纷基本消失,大家的心思都花在了如何留住游客上。为保持环境卫生,该村还自发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每天轮流值班打扫卫生、开展垃圾分类,努力让村里的一花一草、一庭一院皆成为风景。目前,绿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成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依托村民自治,共育文明新风。南桐镇王家坝村严格落实民主选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选举工作,依法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村民代表等,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老年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真正让村民成为“当家人”。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实现村民“自治”,该村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文化活动,评选“好公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等道德模范,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不断激发村民崇德向善的主动性,提高文明素养;组织开展大学生下乡文艺汇演活动、趣味活动、党员设岗定职活动等,不断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在全村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

依托法治建设,共享邻里和谐。法治在乡村的落脚点,需要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服务阵地和“零距离”的法律课堂。丛林镇九一一社区成功创建为“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近年来,该社区探索建立居民调解室,全社区配备驻居民警、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南桐镇王家坝村、青年镇堡堂村等也纷纷建立居民调解室,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力争将群众问题有效化解在社区中,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

依托文明评比,共治美丽乡村。南桐镇王家坝村推进“积分制”,对村民家的环境卫生进行评分。该村通过积分的方式,激发村民自觉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在“积分制”的影响下,村民铆足干劲,在村里掀起了你追我赶、扮靓家园的热潮。每天把自己的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了王家坝人不约而同的“默契”。


黑山镇南门村,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发展旅游,拓宽致富道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提起万盛,首先印入脑海里的画面就是家家有树、户户有花的美丽乡村。

由于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成了我区的一大特色产业。

在石林镇庙坝村,说起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村民杨万金喜不自胜:“现在把自家的房子打造成农家乐,生意不用愁,节假日更是忙不过来!”

过去,杨万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天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发愁,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当上老板。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杨万金吃上了“旅游饭”,现在一年到头的收入,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搭上乡村旅游“顺风车”的可不止杨万金一家人。“老板,快上菜哟!”“老板,还有房间不?我还有一群朋友要来。”在关坝镇凉风村,客人的呼唤此起彼伏,让农家乐老板黄世钢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却笑开了花。

在金桥镇青山村,农家乐老板令狐昌焱和妻子用心经营着农家乐。夫妻二人的农家乐位于青山湖畔,湖光山色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慕名而来。“生意还可以,周末节假日会更好。”令狐昌焱说,如今,靠着农家乐,每月收入稳定,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旅游与乡村“碰撞”出的火花,让万盛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红利,万盛也因此成为了市内市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工程,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改善民居环境和社会风貌,不仅从金钱、物质等方面对贫困地区予以帮助,还从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造血”扶贫方式上,“授人以渔”,让贫困地区在脱贫之后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我区制定实施《万盛经开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城、四区、三带”全域旅游布局。截至目前,全域建成景区景点22个,有效带动景区周边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打响乡村旅游品牌,策划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余条;制定旅游民宿发展奖励办法,带动村民发展特色旅游民宿、农家乐等713家;打造现代农业园区4个,发展茶叶、猕猴桃等五大特色产业10万亩;优先在贫困村布局旅游产业,以万东镇五和村五和梨园、关坝镇凉风村凉风梦乡渔村、石林镇庙坝村梦幻奥陶纪为代表,全区7个贫困村均建成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推动“贫困村变景区、贫困户变旅游从业者”。

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2478.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2亿元。其中,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10.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3亿元,累计带动脱贫人口就业12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脱贫村辐射带动率达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