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农民富起来 乡村美起来

丛林镇绿水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小记

日期:2021-10-2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10-20

草木葱郁,溪流蜿蜒;农家小院,笑声不断;乡间村野,悠然自得……秋日里,行走在丛林镇绿水村,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希望的田野上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一直以来,我们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宜居家园,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绿水村党支部书记蔡志华说,2020年2月,该村被确定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工人在鑫润源公司食用菌大棚采收猪肚菇。

强村富民   培育做优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强村富民产业,而土地和农民就是最大的资源。”蔡志华说,村里历来就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但都是小户生产,品种单一、产量小、利润低。2018年以来,丛林镇先后引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为此,该村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管理经验,努力促进生产管理优化升级、提质增效,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乡村产业发展有特色、村集体经济有收入、农户能增收的发展态势。

9月27日,记者在杭永秀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看到,由塑料薄膜包裹的菌袋整齐地摆放在地上,一朵朵香菇冲破薄膜冒出了头,空气中飘散出阵阵菌香。摘菌、装袋、过秤……基地负责人杭永秀和几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一批菌棒刚出菇,采摘期为5个月,全部卖出去后能挣50多万元!”杭永秀喜滋滋地说,靠种植食用菌,她的收入逐年翻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另一边的重庆鑫润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润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内,一朵朵打着黝黑“小伞”的黑皮鸡枞菌散发出独有的清香,30余名村民忙着采菇、去根、装箱。

“这里过去是个传统食用菌种植大棚,种的是香菇、平菇、双孢菇。”公司负责人夏世祥介绍,今年,丛林镇整合4个村涉农产业发展资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鑫润源公司,专门种植黑皮鸡枞菌和猪肚菇。鑫润源公司出产的黑皮鸡枞菌和猪肚菇十分受市场欢迎,批发价每千克约60元,主要销往重庆主城、成都、昆明、南宁等地,预计年产值约1200万元。

据了解,目前,绿水村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经营主体已有6家,其中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1个、种植大户2户,种有金针菇、鹿茸菇、黑皮鸡棕菌、猪肚菇、香菇、灰树花、秀珍菇、双孢菇等8个品种的食用菌,实现年产食用菌6万吨、年产值6亿元,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600余人次。

丛林镇绿水村,蘑菇总动员景区游人如织。  尹南源

农旅融合   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晨曦微露,走进丛林镇绿水村远眺,红的、黄的、橙的、蓝的,大大小小的彩色“蘑菇”点缀在绿荫间,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蘑菇总动员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儿童亲子乐园,今年已接待3.5万余名游客。”蔡志华说。

2018年,该村集体领办的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蘑菇总动员景区联合打造了重庆市中小学生食用菌研学基地,市科协牵头修建了绿水村科普馆,以“农业+研学”业态延伸蘑菇产业链,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在食用菌产业带动下,依托蘑菇总动员和黑山谷景区的溢出效应,绿水村香薇果园、绿水脆桃园、琯溪蜜柚园、精品李园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该村结合村情实际和区位优势,以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契机,鼓励经营主体和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香薇家庭农场、开鹏农家乐、绿水人家等生意红火。

沿丛黑公里行驶1公里左右,映入眼帘的便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香薇果园。该园占地约13公顷,连片的柑橘树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古色古香的原木集装箱式民宿散落其中,美不胜收,吸引了大批市内外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香薇果园仅是绿水村农旅融合的成功范例之一。干净整洁的田间道路、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各种各样的瓜果飘香,田园风光、现代农业、水果采摘等原汁原味原生态,已然成为了绿水村特色农业的“亮色”,倍受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蔡志华介绍,目前,该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约67公顷,年产值达600万元,解决固定就业80余人。

农房打造成了精品民宿、农田变成了农耕体验园区、闲置劳动力转型为了旅游服务者……绿水村以“三农”工作为底色,打造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田园生活。

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尹南源

内外兼修   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从脏乱差到高颜值,绿水村的美丽嬗变是村“两委”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该村坚持内外兼修,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要求,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实施农房庭院风貌提升、院落节点景观打造。通过分片分类设计、农户自愿申请、村评议、镇审核的方式,先期对核心区域的262户农房进行“六改”试点。按照“一社一特色”,对小竹林社(竹文化)、水井湾社(井文化)、岩脚社和李家湾社(农耕文化)等进行庭院风貌提升、院落节点景观打造。截至目前,该村农房改造已全部完成,容貌整洁、生态良好、舒适宜居的特色乡村环境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该村坚持把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以规范红白事标准为切入点,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包括村级干部带头作用,营造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强化村规民约建设,开展“十抵制十提倡”,开展“星级文明户”“清洁户”等评比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引导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亮家规,讲好家风故事,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增加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涵;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建成“六位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全村通组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6个旅游厕所陆续投用,建成市民公园1个、垃圾中转站2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绿水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焕然一新,成了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如今的绿水村,处处透着精气神,展示着新变化、新气象,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曾  姚   秦红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