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多措并举提升盲人生活质量
他们看不见,但爱能带来光!
万盛图书馆视障专用电脑。
万盛图书馆视障阅览室。
整洁的盲道。
无障碍电梯内的盲文按钮。
从初春的万物复苏到隆冬的银装素裹,从清晨的朝阳到傍晚的日落,从节日的喧嚣到深夜的宁静……这个世界的变化尽数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对于盲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今年10月15日是第38个国际盲人节。来自区残联的数据显示,我区目前共有1205名视力残障人士。今天,本报带你走进盲人生活的世界,了解我区盲人工作开展情况。
完善基础设施 方便日常出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盲人最多的国家。2018年,我国视障人士达到1700多万,相当于每8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行走在黑暗中。
视障人士这么多,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看见?记者走访了解到,对视障人士来说,一旦走出家门,外面就是“荆棘丛生”,他们出行的难度甚至比身体残障人士更大。所以,为了方便视障群体出行,必须完善相应的公共设施。
盲道是专门帮助视障人士行走的道路设施,一条标识清晰的盲道是一座城市文明度的具体体现。据了解,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方向引路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另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视障人士前面有障碍。
10月14日,记者走访万盛街头看到,商圈广场、公交站台、住宅小区目前基本上都铺设了盲道。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人员会对盲道进行日常巡检、维护,并对非法占用盲道的行为进行整治,最大程度为视障人士提供便利。
除了盲道,我区还有一些公共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建设细节,尽可能地方便视障人士出行。记者发现,我区多个公共场所都配备了无障碍升降电梯,而且电梯里的按钮也专门设置了盲文;全区公交车均实现语音播报系统全覆盖,让视障人士不用担心错过站点。另外,万盛汽车站还推出了一系列暖心服务,帮助视障人士进站、出站、乘车。
丰富精神文化 提升生活品质
除了从公共设施方面入手,现在,相关部门、社会力量等也在进一步关注视障人士的精神世界。
记者从万盛图书馆了解到,为了丰富我区视障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该馆专门设立了“盲人阅历专区”,视障人士可以在这里阅读盲人纸质图书、有声读物,观看无障碍电影等。不久前,该馆在区文化旅游局、区残联的帮助下,升级了视障阅览室设备,新增盲文纸质图书400种、儿童读物50余种、无障碍电影200盘、多功能电子助视器1台、视听读一体机1台、智能识别读书机1台,进一步满足了视障读者多读书、读好书的精神文化需求。
“除了为视障读者配备齐全的阅读服务设施,接下来,我们还计划举办‘残健融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视力残疾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区残联理事长刘明烽说。
“会说话的电磁炉、电饭煲和热水壶,这对我们盲人来说就是福音。”家住南桐镇南桐花园小区的居民刘德珍,于1992年因病致盲。“以前住在农村,烧水、做饭都靠柴火。我看不见,做饭时经常伤着、碰着,很不方便。”如今区残联给她送来了带有语音功能和刻有盲文的智能电磁炉、电饭煲等物品,她的生活便利多了。
提升就业技能 实现人生价值
为了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区残联还多次组织开展盲人按摩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增强生活信心。蹇诗培就是盲人按摩培训的受益者之一。
今年43岁的蹇诗培患有先天性弱视,1998年由于弱视导致视网膜脱落,彻底失去光明。当时,区残联得知蹇诗培的情况后,主动联系,将他推荐到一家按摩培训机构免费学习按摩技能。从此,蹇诗培的生活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010年,蹇诗培回到家乡万盛,开办属于自己的按摩店,好技术和好口碑让他积攒了不少回头客。通过多年打拼,现在他的按摩事业蒸蒸日上。“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通过听新闻了解到我们国家近几年变化非常大,大家对我们也非常关心。现在,我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感觉自己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蹇诗培告诉记者,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盲人按摩培训只是我区帮助视障人士积极融入社会的具体举措之一。刘明烽表示,下一步,区残联还将深入村(社区)开展“关爱残疾人、服务送上门”活动,深入基层普及盲人定向行走相关内容,同时组织心理专家到基层开展心理巡查诊疗等,鼓励视障人士大胆地迈开“脚步”,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杨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