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农林局:探访丛林镇海孔村脱贫路

日期:2021-05-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05-11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一栋栋清新别致的农家小院,一张张喜出望外的笑脸……如今,穿行于丛林镇海孔村,一幅家富、人和、村美的喜人画卷徐徐展开。

海孔村曾是我区7个国家级贫困村之一。近年来,海孔村一手抓贫困群众基本保障、增收等“输血”工作,一边抓产业扶贫“造血”机能,托底子、强产业,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把贫困发生率降为0,摘掉了“穷帽子”。

发展山地鸡养殖  村民年年有分红

“今天真是高兴,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又分红了!”2月初,海孔村飞上枝头山地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每户社员分红744元,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我在工地打工和卖点蔬菜,一年下来,也就刚够温饱。”该村脱贫户杨建说,家里的日子本来还凑合,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两口患上多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让生活陷入了困境。

如何才能让杨建这样的村民每年获得更多收入?这成了海孔村驻村干部思考的问题。

“单打独斗不行,要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又能抵挡风险,必须培育集体产业。”海孔村驻村第一书记戴玉锋说,海孔村村民有养鸡的传统,但以前以散养为主,数量少、规模小、销售难、增收带动力不够。经过反复论证,驻村工作队决定在海孔村发展山地鸡养殖业。

2019年5月28日,海孔村飞上枝头山地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32户脱贫户以电商扶贫免费提供的山地鸡苗和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村集体以1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粮食入股,共养殖山地鸡3000只。

“合作社成立以后,村民参与热情高涨,一有时间就自觉去合作社割草喂鸡、照看鸡群。”戴玉锋说,山地鸡养殖项目推进良好,2020年出栏销售5500余只,实现销售收入约58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5.8万元。

戴玉锋介绍,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去年,该村积极利用好村属柒根树农业发展公司,承接便道、蓄水池修建等小型基建项目,实现收入2万余元;整合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120万元,与红岩村、新建村、绿水村等联合发展双孢菇项目,每年按7%固定分红……集体经济收入共有22.6万元。

“虽然每次分红的钱不多,但在我们心里分量可不小。”脱贫户夏明华说,年年有分红,享受到的是温暖实惠,看到的是致富希望。

落实扶贫政策  村民增收有保障

“多吃点,长肥点……”近日,在位于余家林村民组的一个养猪场内,一名身高不到1.6米的男子在圈里喂猪、打扫卫生,十分忙碌。

这名男子是养猪场负责人周祥江,今年64岁,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他不等不靠,发展养猪产业,用勤劳和苦干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子。

“我干不了重活,妻子体弱多病,两个女儿要上学,那时候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主要靠我在外打零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祥江说,想发展养猪产业,可是建猪舍、购猪崽、买饲料、学技术……样样都要钱,让他望而却步。

2017年,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让周祥江看到了希望。在政府和帮扶干部引导下,他申请到了1万元无息贷款,发展规模养猪。同年12月,周祥江建好猪舍后,买了2头母猪,开启了养殖之路。

几年下来,周祥江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去年,他贷款5万元,准备新建一个猪舍。“新的猪舍建成后,我计划养200头猪。”周祥江说,有这么好的政策,脱贫只是第一步,只要肯努力,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周祥江的好日子只是海孔村落实扶贫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村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脱贫增收产业,全村共有30户村民发展蜜柚、水稻、玉米、生猪、山地鸡等种植养殖产业;驻村工作队广泛开展小额信贷宣传,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有需求的贫困户及时获得贷款,去年帮助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41.8万元,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改造基础设施  村民生活更幸福

“以前,一到雨天,这条路满是泥泞。经过改造,原来不到3米宽的泥巴路变成了5米宽的水泥路,大家出行都方便了。”海孔村交通劝导站劝导员刘开林高兴地说。

这几年,该村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村庄更美、村民生活更便捷。去年,该村实施四好公路建设(通组硬化)2.4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人行便道,道路通达率100%,为方便群众出行、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通道。

为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问题,海孔村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力度。目前,全村32户贫困户均实现饮水安全保障,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均达标,其中26户安装了自来水,全年保障饮水安全,6户通过蓄水池配套供水管网式实现饮水安全。去年,该村争取饮水安全提升项目资金30万元,在海孔坝村民组和社果园村民组现有水池基础上,分别新建了70立方米、150立方米蓄水池,有效解决了2个村民组部分时段供水紧张的问题。

同时,该村实施旧房提升20户、人居环境整治10户,全村32户贫困户实施卫生厕所改造,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和垃圾清运制度,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基本达到干净整治要求,村里环境越来越宜居,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村里的点滴变化,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过去,我们村垃圾遍地。自从有了专职保洁员,路面路边、房前屋后都是干干净净的。”村民蓝远友说,村里的变化可大了,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曾  姚  陈  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