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万盛:民宿经济让乡村热起来

日期:2021-04-2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04-25

板辽湖金沙滩,民宿点缀在山水间 

万东镇五和村,民宿隐在绿树间。

黑山镇南门村,十里红民宿十分显眼。

优美的自然风光、绿色美味的农家菜、悠闲的慢节奏生活……如今,在乡间寻一处舒适的民宿,亲身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度假的首选。

乡村民宿并不是在乡野再建一座城市,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院落格局、建筑青瓦,以及延伸入室内的山体岩石。一砖一瓦都尽力赋予再生的意义。途家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清明假期,乡村旅游目的地表现抢眼,民宿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5倍。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可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引游客纷至沓来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日前,在十里红民宿,琴音袅袅,一名女子身着素雅的交领襦裙弹古筝。游客喝茶、听古筝弹奏,体验文人骚客的雅致。

古琴演奏、字画展示、茶艺表演、非洲鼓、糖画、陶艺手串……3月19日-21日,由黑山谷民宿集群、重庆民宿联盟、十一居民宿在黑山镇主办的首届沉浸式桃花节现场,除了怒放的桃花,还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在这里不仅能观赏百亩桃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还能吃上绿色美味的农家饭菜、住古色古香的民宿,真是不错。”慕名而来的南川游客赵女士高兴地说,现场还展销了腊肉、方竹笋等土特产,不虚此行。

“这里景色宜人,宛若桃源仙境。”来自重庆主城的游客张先生说,周末到桃花园游玩,体验传统文化,很舒服、很惬意。

“山垄、小溪、竹林、茶园、田野、古民居……看似一处处普通的乡村小景,却又精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住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真是享受。”“住在这里,推开窗就能欣赏古树田园的乡村美。”……游客对特色民宿称赞不已。

黑山镇民宿集群发起人刁屹说,民宿既不是酒店,也不是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生活方式的载体。好的乡村民宿是一件作品、艺术品,也是产品、消费品。它寄托着民宿负责人的所有情感和文化修养。有文化、有温度、有故事、有情怀、个性化、小众化,是乡村民宿吸引客人的关键。

“我在打造‘谷子里’民宿的时候,在空间设计上,将黑山谷的清新绿色,巧妙地与现代年轻人喜欢的简约时尚风格自然融合,让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刁屹认为,民宿是有温度的,不是冰冷的建筑。民宿负责人是民宿的核心要素,最好不要当“甩手掌柜”,要融入民宿的文化营造之中,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成乡村振兴新抓手

春天的万盛,红了鲜花、青了黛瓦。柳杉间民宿负责人杨春林经营民宿多年,来到万盛后对黑山新场的老校舍一见倾心,于是承租修缮,用于民宿经营。

杨春林认为,民宿在改造过程中,一方面满足我区旅游升级对精品民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学校原有的格局和风貌。

操场、黑板、板报、木方桌、柳杉树……这些文化元素,让客人找回学生时代的纯真快乐。

2019年5月,柳杉间在新旧之间开门迎客,成为乡村风貌的一抹亮色。

两年过去,靠着黑山谷景区的人气拉动,每逢旅游旺季,柳杉间一房难求。

在杨春林看来,都市人在乡村建民宿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理念、技术带到了乡村,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是发展乡村民宿的意义所在。

“民宿的大多数员工都是本地人。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服务技能,还有的开始学习管理民宿。收入提高了,思想观念也转变了。”杨春林说,这是让他感到最开心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位于黑山镇南门村的渡云栖民宿工作人员犹春兰深有体会。

今年40岁的犹春兰曾是南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丈夫常年在外打零工,家里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在读书,生活十分困难。2019年8月,渡云栖开业后,犹春兰被聘为服务员,每个月收入2800元,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元。

“以前,在外地打零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如今在民宿打工,不仅收入提高了,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犹春兰高兴地说。

除了打工,也有不少村民将自家养的家禽、种的蔬菜拿到民宿售卖。“游客喜欢土鸡、土鸭、土猪肉,也喜欢新鲜的绿色蔬菜。每逢旅游旺季,我家的‘土货’供不应求。”南门村村民王承毅说,渡云栖还向当地种植户收购时令特色水果,带动了猕猴桃、葡萄、脆桃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收。

近年来,以民宿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广东省广州市米埗村因地制宜打造岭南风貌的高端民宿群,盘活了乡村“沉睡”资源,培育了乡村发展新动能。北京延庆区姚官岭村与当地民宿联盟合作,让民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创造新价值,不仅让村集体有了收入来源,也让村民变身民宿股东,收入增加。

民宿参与并推动了乡村改革进程,也推动了城乡融合,保护传承并创新了乡村文化,促进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乡村治理水平。

与乡村发展“共生”

近年来,我区已将民宿作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入口。在这一过程中,该如何紧抓机遇,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如何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独特的民宿区域品牌?如何顺势而为,让乡村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如何让民宿更好地与乡村“共生”“共荣”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位于石林镇的源乡晓著民宿由破旧的农舍改建而成。民宿负责人把农房变成了客房、猪圈改成了工作间……近年来,我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各地天然资源优势和乡村特色,通过集中成片、整村推进等多种形式,先后在南门村、鱼子村等地打造了七月在野、柳杉间、不贰山舍、渡云栖、十里红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宿。一时间,特色民宿随着全域旅游的持续火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游客纷至沓来,也使得“住民宿、赏民俗、游乡村”成为万盛旅游的新时尚。

“打造民宿主要是改造、而非推倒重建。”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民宿的根基在于“民性”,作为基础性功能又要追求“宿性”。“民性”就是以地域环境为根基和依托,用本土材料,体现本土风格、本土气韵;从物质形态到精神气质,都必须带上自然而朴素的乡土韵味。“宿性”就是作为深度休闲体验旅游模式,要为游客提供舒心、动心、贴心的住宿设施和服务。

因此,民宿业者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是乡村的建设者,而不是乡村现有成果的攫取者。该负责人建议,民宿业者要积极主动地承担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职能。比如,政府部门投资建设了大量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这些设施需要运营和维护,民宿是最好的“人选”,也具备维护运营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能与乡村共生的民宿,其运营者无一例外是社区营造的高手。他们懂得尊重当地风俗,理解乡村文化,与村民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该负责人说。

民宿是一种业态,单纯靠民宿是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该负责人表示,民宿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全部,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民宿只是其中之一。乡村应根据客户群体的特点、可利用的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有一些乡村适合以民宿为主导,有一些乡村还应以休闲农业为主导,因地制宜才能打造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产品。(刘   倩  曹永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