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十三五”期间:文化溱州绽异彩 百花齐放竞芳华

日期:2021-04-0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04-01


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富有。

“十三五”期间,我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万盛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文化驿站”遍布城乡   群众乐享文化大餐

走进东林街道新工区文创街,街区入口处,一堵高高的形象墙安静地伫立着,形象墙上绘制了“东矿日出”彩绘图;街道里,摆放着一列煤车,煤车与彩绘图中的铁轨交相辉映,远远望去,煤车好似从画中行驶出来。东林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文静介绍,新工区文创街原本只是一条长200余米的小巷,2020年初,该街道为方便居民生活拟将其改造升级成步行街。“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工矿文化早已深深刻进东林街道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居民心中。于是,我区首个以工矿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街区应运而生。”她说。

在关坝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阅读。村民黎永恒从家里步行至关坝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仅需10分钟,每逢周末,只要有空他就会来看书。“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我可以看书、看电影,还能学习书法、声乐等,很不错!”黎永恒说。除了农家书屋,关坝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设有电影放映厅、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特色农家文化展示厅、手工制作室、书法培训室、声乐培训室等多个功能室,且免费对外开放。

“十三五”期间,我区按照“八个一”建设标准,完成42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并建成了万盛博物馆。5年时间里,一个个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区有“馆”、镇有“站”、村有“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彻底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万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率100%。2020年,三馆累计接待观众26万人次。”区文化旅游局局长杨学明说。

除了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我区还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十三五”期间,我区持续开展“三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万盛大舞台、“文化上山”、放歌新时代和四季原创舞台等公益文化活动上百场,深入推进“种文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电影惠民、全民阅读工程,在实现文艺活动惠民乐民的同时,也将党的理论政策种到基层。

非遗传承精品迭出   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2018年8月,我区举办的金桥吹打公益大课堂正式开课,向青少年传授金桥吹打技艺,传承与发扬金桥吹打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嘴唇的肌肉收缩,呈微笑状,含住哨片的三分之一,腹部用力,重复练习吹气和吸气……”在课堂上,金桥吹打国家级传承人张登洋一边喊口令、一边做动作,为学生们做示范。在铿锵有力的唢呐声中,孩子们学习劲头十足,陶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之中。

除了学习传承,我区还在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2019年12月,在我区开展的苗族刺绣传承技艺培训班上,青年镇更古村村民熊秀梅看着自己飞针走线间绘成的精美图案,眼角眉梢尽是笑意。

熊秀梅是一名苗族绣娘,从事刺绣十余年,时间久了,难免形成惯性思维,越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色彩搭配和针法运用上,依然停留在传统技艺阶段,这让她非常苦恼。正当她一筹莫展时,我区开展苗族刺绣传承技艺培训班的消息传来,熊秀梅立刻报名参加。通过3天的学习,熊秀梅与20余名刺绣爱好者都收获良多。“现在,我对色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很多针法,操作起来更加熟练了,绣出来的图案更加精美了!”熊秀梅喜滋滋地说。

苗绣是我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区苗绣仍然存在从业人员少、市场推广面狭窄、技艺不够精湛等问题。因此,我区开设苗族刺绣传承技艺培训班,为苗绣同胞提供专业培训,以此提升我区苗绣技能,有效传承非遗文化。

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源于我区对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遗产保护的不懈努力。

“十三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一边大力发掘,一边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完善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划定3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有序开展全区非遗普查,成功申报第六批重庆市市级非遗项目9项,组织参加“一带一路”技能大赛、民间艺术之星、“巴渝工匠”等各级各类赛事数十场。

促进区域文旅融合   做靓万盛旅游名片

走在万盛街头,游人几乎不会有繁华都市千城一面的感觉。这源自于万盛对城市文脉的尊重。而城市文脉又赋予万盛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内涵。

孝子河畔的溱州文化园,用浮雕、碑刻、字画等方式,向路人讲述着“巴僚秘境”“溱州故邑”那一段段历史;位于万盛高速路口处的羽毛球拍雕塑,展示着万盛的羽球文化;在观景路与万盛大道的交汇处,“开天辟地”凿岩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万盛的工矿文化。

游客在南桐镇、关坝镇、丛林镇等场镇上转一圈,还能看到大量“三线”建设时期的风貌建筑,其中包括“三线”企业迁走后,留下的大量工业遗产。

除了城市,文化活动也赋能各个景区。

2019年5月1日,为期4天的第二届世界苗族文化艺术节暨万盛第二十一届苗族踩山会盛大开幕,来自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区的苗族同胞和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苗族同胞穿上盛装、吹着芦笙,齐聚万盛石林景区石鼓广场祭天祈福。数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苗族传统民俗,共享苗家文化盛宴。

2020年12月22日,以关坝镇凉风村脱贫致富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方言话剧《梦乡村》在重庆市文联艺术剧院上演。凉风梦乡村的山水人文、万盛旅游扶贫成效一经搬上市级舞台,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看了《梦乡村》这部话剧,让我对万盛凉风村产生了向往,有时间我一定会去看看。”重庆渝中区市民马慧兰说。据了解,该剧剧本经多轮改稿打磨,从全国245部现实主义题材申报戏剧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宣部、文旅部2019年全国戏剧评论与创作人才培训班(大戏大剧方向)40部打磨作品名单;2020年,该剧成功入选文旅部中央公服资金资助项目和全市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近年来,随着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万盛巧妙地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凭借特有的历史文化、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依托景区景点不断充实旅游产业内涵,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区大力推动“旅游+文化”发展,建成国能·奥特莱斯、万盛场老街、八角文化旅游街等特色文化旅游街区3处,建成特色文化主题旅游饭店8家,精品民宿130余家;建成五和、凉风、堡堂、金堰4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组建中国爱情主题景区联盟、“渝南黔北”区域旅游发展联盟、渝西旅游经济带区域协作区,与成都市金牛区、西安市未央区签署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5年里,我区累计接待游客10275.25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671.12亿元。(杨绮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