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举行财务系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讲座
“领导主动加我微信,还有急事请我帮忙,我就给领导转钱过去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时有发生,不少市民都惨遭毒手,尤其是单位、企业的财务人员更是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近日,万盛反诈骗中心召开防诈识骗专题讲座,为全区70余名财务人员现场支招防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就在身边
“电信网络诈骗是什么?离我们的生活远吗?”讲座上,万盛反诈骗中心民警丁炜通过“我问你答”环节,引导财务人员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规套路和应对方法。
电信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信件等传播媒介,采用非见面方式,编造各种理由,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迅猛增加,已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
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层出不穷,诈骗分子编造各种虚假事实进行诈骗,从最初的“中奖”“消费”虚假信息,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等虚构事实诈骗,甚至冒充电信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等实施诈骗,欺骗性大,识别很困难,群众容易上当受骗。去年,全区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1起,经济损失1570余万元。
诈骗分子专业化程度高
丁炜介绍,冒充单位领导、企业老板,通过QQ、微信向财务人员下达汇款指令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常用手段,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危害严重。
该类诈骗的基本“套路”:诈骗前,诈骗分子会详细了解单位、公司的情况,然后以“领导”“老板”的名义要求会计支付货款或合同款。不少财务人员会先打钱过去,事后再和上司沟通,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将钱转走。
“如果不第一时间报案,资金流失会很快。”丁炜说,现在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专业化”程度很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底层诈骗分子专门负责打电话,“金主”提供资金和话术培训;专业的技术团队修改网络和电话IP地址,也有人专门负责从普通人手里收购手机卡、银行卡;俗称“水房”的洗钱集团负责洗钱,俗称“车手”的团伙负责通过ATM机取钱……
捂紧“钱袋子”不上当
为啥诈骗分子“盯”上财务人员?丁炜认为,这和大家缺乏防范意识有关系。 他提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特别是转账、汇款都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执行,先核实、后转账,不给骗子可乘之机;克服“贪利”思想,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定要保持理智,以免上当受骗;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更不要将“急用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同时,市民要多看官方新闻,了解国家政策,主动学习反诈知识。作为财务人员,一定要牢记一点——捂紧“钱袋子”,任何通过QQ、微信、短信发来的要求转账的信息,必须要当面或电话核实。
值得注意的是,市民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若将银行卡或电话卡以出租、出借、出售、转借等方式提供给他人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或者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5年内暂停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和支付账户所有业务,并不得新开立账户;个人信息将被纳入征信系统向社会公布,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刘 倩)
链接>>>>
防诈骗,这些知识要牢记
转账汇款前“四必问”
1.我为什么转账?
2.我认识对方吗?
3.我是否会落入诈骗陷阱?
4.我是否应该向警方询问?
被骗后牢记“四必做”
1.联系银行了解资金去向,拿到嫌疑人的银行卡卡号。
2.及时拨打110,并到就近派出所报案。
3.注意保存转账汇款凭证。
4.冷静对待,吸取教训,避免二次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