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节后综合征” 请收好“收心处方”
春节七天长假结束,小心“节后综合征”找上门。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殷小琴指出,春节长假后,如果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神经衰弱等,就是典型的“节后综合征”,上班族、学生、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打工人 调整作息上班
27岁的李舒春节期间都在老家,每天就是吃饭、睡觉、追剧、和亲朋好友闲聊,日子过得很惬意。可是节后一上班,李舒便觉得心情很沮丧,嘴里念着“我爱工作,工作使我快乐”,可是身体却很诚实,坐到办公桌前哈欠连天、头昏脑胀。
殷小琴介绍,春节过后,上班族的“节后综合征”具体会有以下四种症状,大家可根据“处方”对症下药。
头昏脑胀、睡眠紊乱
殷小琴表示,春节期间,无论是就地过年还是回家过年,假期不上班,导致不少人的作息不规律。节后上班,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突然改变,有些人一时无法调整过来,夜里精神抖擞,白天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低。
“处方”:尽快调整到原来的生活作息,确保睡眠规律,睡前不要让大脑高度兴奋,可听轻音乐助眠;每晚用热水泡脚5-10分钟;熬夜会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晚餐不能吃太饱,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胃肠不好和睡眠不好的人可喝枸杞泡的热茶。
假日消化不良
殷小琴说,春节离不开饭局,鸡、鸭、鱼、肉,再加上各种零食,一天到晚嘴不闲着。过不了几天,有些人便觉得毫无胃口,吃不下东西,胃部隐隐作痛;想吃素食清肠减肥,却出现腹胀等不适症状。
“处方”:对待消化不良,要管住嘴,让胃肠道好好休息;合理运动,如快走、慢跑、做操、打球或跳舞等,让身心“动”起来,把胃口调整到正常状态;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促进胃肠蠕动,促使体内有害物质排出。
沉溺游戏无法自拔
春节期间,这么一群人,足不出户,一天到晚与电脑为伴,沉溺网络。几天下来,只觉得头重脚轻、眼睛发干、看东西不清晰。工作后,心里还惦记假期生活,难以适应。
“处方”:对于这种心理失调症,关键在于积极的自我调适,工作时尽量调整状态,全情投入;休息时要给心灵放个假,放松娱乐。
精神涣散,上班恐惧症
节后上班,晕乎乎不知道该做什么,常常坐在办公桌前长时间发愣,不知道工作从何做起;手脚发软,浑身无力;突然觉得上班没意思,想要辞职。
“处方”:积极调整,静心思考上班后应该做的事情,把心理调整到工作状态;每过2个小时进行一次绵长而深厚的呼吸,想象紧张感随着每次的深呼吸离开身体;上班前洗个热水澡,尽快恢复到节假日前的作息时间,睡前可喝一杯甘菊茶助眠。
老年人 情绪调节很重要
“孩子们走了,自己的心仿佛也跟着走了,在家里坐着就想哭,越想越难受。”最近,家住万东镇的张阿姨忍不住叹息。张阿姨有一子一女,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留在重庆主城工作,并相继成家。虽然孩子们的事业有声有色,家庭也很幸福,但张阿姨觉得孩子不在身边,心里空落落的。每年春节是张阿姨最开心的时候,儿女带着孙子、外孙一起回家看望她,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但是节后,是张阿姨最难熬的日子,“回想起春节的喜庆热闹,再对比现在的冷清,就忍不住掉眼泪。”张阿姨说,孩子一走,她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记者了解到,像张阿姨这样春节后郁郁寡欢的老人并不在少数。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一年中最为期盼的便是子孙绕膝、合家欢聚的时刻,但假期结束后,子女又纷纷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家里一下子变得冷清,一时难以适应。
春节期间情绪的大起大落、团聚时的劳累、不适的气候对老人来说都是“应激事件”。假期见到儿女,很多“空巢”老人心理都会处于亢奋状态,生物钟也容易被打乱。假期结束,儿女们一下都离开了,老人的情绪难免会失落。从期盼到喜悦,最后重回“空巢”,这样巨大的反差让老人心理一时很难适应,容易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处方”:双管齐下是关键
殷小琴提醒,对于老人可能出现的这些情况,子女应该提前做出应对,如假期到来之前就给老人讲明到家和离开的具体日期,好让老人有思想准备;假日期间,可以找适当的机会提醒老人自己要离开的日子,给老人比较充足时间接受和适应;离开前,帮助老人规划回归“空巢”后的生活,如安排参加集体活动、旅行或学习班等,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回归工作岗位后,子女也要频繁地给父母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让老人感觉虽然不能天天见面,但情感上并没有远离。
对于老人而言,也要端正心态,主动调节心情,多和孩子联系;尽量多开展户外活动,结识同龄人,丰富业余生活。
总之,老人要做到说出来、走出去,子女要做到勤关怀、常联系,双管齐下,可有效缓解老人的失落情绪、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读书郎 “慢”收心上好学
“春节期间,孩子都玩疯了,晚睡晚起,作息规律也乱了。如今快开学了,真希望孩子能赶紧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不再懒散。”家住渝南明珠小区的王女士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其实,对于“把书包扔下一个寒假”的学生来说,要重新捡起书包、马上调整到学习状态,着实不容易。
放假后,有的学生晚上不睡、早上赖床,玩电脑、看电视没有节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春节长假已过,开学在即,可寒假作业还没完成,但家长一提到学习,孩子就会显得不耐烦,让家长很抓狂。
为了让孩子收心,家住江山城小区的张丽变身“虎妈”,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制定了“一揽子”计划:按孩子所在学校的正常作息时间起居,大人不在家打麻将,不在家里组织娱乐活动,按时准备一日三餐,督促孩子早睡早起;调节孩子的生物钟,适应开学后的时差变化,晚上9点半必须熄灯睡觉。
计划虽好,执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孩子一开始很不适应,天天嚷着休息不好。”张丽无奈地说。
处方:孩子收心得“慢”
如何让孩子尽快收心,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9中学心理辅导老师秦爽表示,对于“假期综合征”,家长、学生不用过分担心,但要重视。家长要科学引导,让孩子收心不能“急刹车”,尽快引导和督促学生从假期生活中过渡出来。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家长要限制孩子吃零食的量,切忌暴饮暴食。
制定玩耍时间表。孩子玩电脑、看电视,家长要控制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就不能再玩耍。
帮助孩子制定符合实际的新目标。家长让孩子“收心”,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引导孩子完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进入学习状态,以免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更叛逆。
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参加户外运动,有助于孩子锻炼身体、消耗体力,提升睡眠质量。
同时,开学前,孩子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查一查哪些功课、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巩固,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做好学习准备,这样才能跟上新学期的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