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万盛动态

扑下身子扶真贫 发展产业惠民生

——记金桥镇三台村扶贫干部冯异

日期:2020-07-3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0-07-30

冯异(右)在贫困户家走访。

村里的产业大道通了,合作社办起来了,田间的大棚建好了……如今,金桥镇三台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强。

“我们村这一年的变化可大了,闲置的土地流转能获得收入,在村里就能打工挣钱,收获的菜籽、喂的鸡鸭不愁销路……这些都离不开冯书记的帮助!”这是众多三台村村民的心声。

而这名被群众夸赞的冯书记,正是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选派到金桥镇三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冯异。

找准“病灶”开“药方”

“干扶贫工作就跟看病一样,要想把工作做好,得先把村子的情况摸透,号准脉,找到村子穷的‘病灶’才好‘对症下药’。”回顾一年多的扶贫路,冯异感叹道。

“三台村这几年在驻村工作队以及其它帮扶力量的大力帮扶下,产业项目越来越多、基础配套越来越完善。”冯异回忆,驻村后他并没有急于铺开工作,而是先到村民家“串门”,在与村民的摆谈中了解清楚村里的情况,村子的田间地头到处都留下他的身影。尤其是对该村69户巩固贫困户,冯异更是带着花名册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走访,了解掌握各自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需求意愿,总结出短板和不足。

“村民要脱贫致富,他们的一分钱、一粒米都是天大的事儿。”走访的那段日子里,冯异密密麻麻地记了大半个本子,经常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为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冯异说,巩固脱贫成果,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目前而言,就是要让贫困群众的“三保障”真正有保障。

“冯书记,我找你有件事儿,不知道你现在有没有时间?”近日一大早,村民余相兰就赶到村委会向冯异寻求帮助。

原来,余相兰要照顾常年慢性病缠身的丈夫,加之年纪偏大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的开销都压在她身上。余相兰想通过冯异的推荐,在村里找份工作,增加收入。

让余相兰没想到的是,情况反映后的第二天,冯异就给她打去了电话,说村里聘请她到合作社务工。

“太感谢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接到冯异的电话,余相兰不停地向冯异表示感谢。

帮余相兰实现“家门口”就业,只是冯异帮助脱贫户众多事例中的一个。

为让低保户喻朝明的孙子能够继续求学,冯异和驻村工作队员四处寻找资源,最终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争取到助学赞助款项1.2万元,解决了孩子的学杂费、伙食费等问题;对于异地求学的贫困学生严静(化名),冯异和工作队队员多方协调,为其提供假期实习机会。

发展产业助脱贫

“现在水稻还在田里,我们就与重庆主城区的商家签了14吨的订单。仅大米这一项,将收入33万余元!”冯异说,每天,他都要到田坎上转悠,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金桥镇是全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大镇,境内的优质大米深受市民喜爱。虽然现在还没到稻谷收获的季节,但是冯异已经替这些大米找好了买家。“主要是销往重庆主城区,已经签好了销售合同,现在就等着水稻成熟后开镰收割了!”冯异说。

一直以来,三台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谋富思路不宽、增收门路窄,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而留在村里的老人基本靠种地维持自用。

“面对这样的现状,怎样开拓发展村集体产业,让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带动贫困户增收?”冯异说,带着这个困惑,他和驻村工作队利用裕村珊台专业合作社这一平台,整合产销链上下游资源,发展“裕村珊台”农家大米。产品自去年上市以来,销出6吨,销售额5万余元。

“以前担心种的大米卖不出去,不敢种。如今,有驻村工作队扶持发展产业,我就有信心了。”村民许富全说,今年他家种了4亩水稻,成熟后卖给合作社,预计增收4000多元。

同时,冯异带领工作队积极拓宽思路,围绕该村资源特色,发展水竹笋加工、菜籽油加工产业。“建成后的生产线日产菜籽油175公斤,已于6月通过质量检验,目前销售了1.5吨,收入近4万元;水竹笋首批货物已加工完成,3.5吨成品将于近期上市推广销售。”冯异说。

目前,三台村村民将种植的稻谷、油菜籽、水竹笋等初级农产品销售给合作社,获得经营性收入4.8万元。

水竹笋、菜籽油、“裕村珊台”农家大米……富民产业从无到有、从一到多,三台村的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并蓬勃发展。冯异真正带领着村民把“输血”转化成了“造血”。

“下一步,三台村将深入推动以‘裕村珊台’农家大米、菜籽油、水竹笋等为主导产业的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吸引人口回流,彻底摘掉三台村‘人口空心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标签。”冯异说,今年,三台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80余万元,将有力推动全村顺利奔小康。(刘亚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