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载“羽”梦同行造“盛景”
——新华小学打造羽毛球特色学校小记
国家一级羽毛球指导员在学校指导训练。(资料图)
在万盛各中小学校中,新华小学的羽毛球特色教育一直名声在外。这所坐落在清溪河岸边的小学,羽球文化积淀深厚,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张亚雯、皮红艳、谢阳春等世界羽毛球名将皆从这里走出。
近年来,新华小学将羽毛球特色课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羽毛球体育锻炼活动,让羽毛球运动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推动羽毛球运动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7月3日,记者来到新华小学,探索该校打造羽毛球特色学校的点点滴滴。
立根羽球文化寻发展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万盛妹子张亚雯收获了羽毛球女双铜牌。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后,张亚雯回到家乡万盛探亲,并重返阔别多年的母校新华小学,看望慰问母校师生。实际上,除了张亚雯,这所创办于1945年的新华小学,还曾培养出皮红艳、谢阳春、王欣欣等世界羽毛球名将,令人惊叹。
新华小学缘何会从一所普通小学发展成为如今名人辈出的羽毛球特色学校?深厚的羽球文化积淀功不可没。
新华小学校长犹春桥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新华小学在教练彭跃的带领下,成立了第一支羽毛球队。后来,随着羽毛球队逐渐发展壮大,新华小学更成为当时重庆市唯一的羽毛球训练基地。1988年至1992年,学校连年被评为四川省羽毛球传统项目先进学校,为国家羽毛球队、四川省体工队、贵州省体工队等部门输送优秀羽毛球运动员20多人。其中,原中国国家羽毛球队队员张亚雯、皮红艳、谢阳春、王欣欣,原中国香港羽毛球队教练陈杨,以及重庆市羽毛球队教练张甜、刘小练等,都是从新华小学羽毛球队走出去的优秀人才。
“张亚雯自学前班开始就加入了新华小学羽毛球队,由彭跃教练指导训练,并通过新华小学羽毛球队这个平台走向了省市、国家、世界。在2000年的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上,张亚雯夺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张亚雯收获了羽毛球女双铜牌。”谈及张亚雯取得的成就,犹春桥与有荣焉。
不只是张亚雯,皮红艳也是从新华小学走出的世界名将之一。“皮红艳8岁便开始在新华小学练习羽毛球。1997年,她凭着突出的成绩入选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并成长为世界羽毛球名将。”犹春桥说。
咬定羽球特色不放松
走进新华小学,你会被校园里浓浓的羽毛球运动氛围所吸引,“羽球飞扬——让快乐伴你健康成长”的巨幅标语、羽毛球运动主题文化长廊令人印象深刻,彰显着该校的羽球文化内涵。
“羽毛球运动孕育着健康、快乐、向上、拼搏的精神。我校坚持打造羽毛球特色学校,既与学校良好的羽毛球传统有关,又和羽毛球运动易于开展、便于普及、全体师生可以共同参与等特点密不可分。” 犹春桥说。
为了普及羽毛球运动,新华小学自编了《阳光羽球》校本教材,每周安排一节羽毛球校本课程,并借助大课间活动时段进行集体练习,做到师生共练、全员参与。如今,该校近千名师生,几乎人人都会打羽毛球。
此外,新华小学持续数年投入资金,修建羽毛球场6个,并购买羽毛球拍等设施设备,为打造羽毛球特色学校夯实硬件基础。学校每年开展的一会一赛一节主题活动——学生田径运动会、羽毛球比赛、校园艺术节,则有力培养了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
在全面普及羽毛球运动的同时,新华小学狠抓羽毛球校队建设。在全校筛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校羽毛球队,由前重庆市体工队集训队员王洪波和国家一级裁判员李强两位教练员带队,每天早晚保持一个小时的训练,力争为省队、国家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和人才长足发展。
持续实践探索踏浪行
多年的坚持,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新华小学羽毛球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2年5月,该校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首批“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特色学校(羽毛球)”,是重庆市首批“身边的52所好学校”羽毛球特色学校。
近年来,新华小学羽毛球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16年,重庆市首届中小学羽毛球比赛,陈柘获男单第一名、男双第一名,余继伟获男双第一名,李瑞星获女双第四名,戴琴艺获女单第五名、混双第五名;2016年,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青少年羽毛球赛,戴琴艺获女子丁组女单第一名、团体第二名;2017年,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羽毛球比赛,戴琴艺、李广悦获女子双打第三名;2018年,重庆市青少年羽毛球精英赛,戴琴艺获丙组女子单打第一名,敖静荣获丁组女子单打第二名……
“如今,在新华小学,羽毛球运动与师生朝夕相处,陪伴着师生,感染着师生,启迪着师生。” 犹春桥说,多年的坚持,羽毛球特色教育已扎根新华小学,成为该校师生心中的“第一运动”。
犹春桥表示,未来,该校还将持续推进羽毛球运动与建设体育特色学校的实践探索,发挥好羽毛球运动在校本课程中的作用,促进师生、学校全面健康发展。
(肖贵平 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