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部门街镇

万东镇朱启华:从养蜂“门外汉” 到致富“领路人”

日期:2021-04-12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04-12

朱启华检查蜂箱

“朱大哥,帮我装5斤蜂蜜。”近日,记者来到万东镇新田村熊家湾村民组,走进远近闻名的蜜蜂养殖能手朱启华宽敞明亮的家中,他正在忙着为前来购买的客人打包蜂蜜。

今年53岁的朱启华养蜂34载,自学养蜂技术,酿造优质蜂蜜,从养蜂“门外汉”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能手,养蜂规模也从最初的1箱发展到如今的50多箱蜂群,年产蜂蜜500斤,收入逾7万元。同时,他还带领村民发展蜂蜜产业,传授养蜂技术,携手共同致富。

用心,自学养蜂知识

“要养好蜜蜂,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朱启华自幼跟着父亲学习养蜂,1982年中学毕业后,通过购买养蜂报刊杂志、外出学习,观察市场行情,了解了蜜蜂繁育、管理、采蜜等一系列科学养殖技术。

1987年,朱启华开始尝试养殖中蜂。由于缺乏养殖经验,第一批蜜蜂患上了“中蜂囊状幼虫病”,这是对中蜂威胁最大的传染病,特点是来势猛、病期短、传播快,蜂群一旦感染就难以救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传染是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高峰期一般是当年10月至翌年的3月,气候变化大,温湿度不稳定,蜂群又处于繁殖期,所以特别容易发病。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及多次实验,朱启华找到了一个可以有效缓解“中蜂囊状幼虫病”传播的方法。在“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高发期,他一旦发现一个蜂箱中有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立即将蜂王与其他蜂群隔离,停止产卵,断子清巢,这样便可有效减少幼虫重复感染,从而缓解传播速度,让其他蜂箱的蜂群免受其害。

高标准成就了好蜜源,而好蜜源成就了真蜂蜜。解决好“中蜂囊状幼虫病”后,朱启华还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黑山镇的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清新,蜜源植物品种多,采蜜区无农药、化肥等污染,是中蜂最适宜的栖息地,也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天然优质蜂蜜的理想场所。

为酿造纯正的百花蜜,每年8月,朱启华都要将自家的50多箱蜜蜂带到黑山镇北门村、天籁谷等区域采蜜。

用质,赢得良好口碑

“别看我的蜂蜜包装简单,但这可是正宗的老黑山百花蜜哟。”朱启华笑着对记者说。随后,记者跟着朱启华来到户外,开启了一天的“保姆”工作。

“虽然现在是蜜蜂的休眠期,但是每天还是要来听听蜂箱里的‘动静’,同时还需要根据气候变化,即时给蜂箱添减‘被子’,保持适合蜜蜂休眠的温度。”朱启华一边照看蜂箱一边给记者介绍。

朱启华坦言,现在养蜂的人多了,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养蜂人提高产品质量来赢得市场,博取消费者的信任。

为此,他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增加蜂蜜产量的同时提高蜂蜜的质量。通过查阅资料及吸取其他养蜂人的经验,他发现流动养蜂是个不错的方法,既能保证一年里有更多的花采,出更多的蜜,也能保证自己的蜂蜜不掺假,货真价实。

“人们都知道,有的人卖蜂蜜加入了白糖之类的,但这样的蜂蜜不仅口感变了,其蜂蜜应有的功效也就没有了,懂的人只要一尝便知。”朱启华说,像他这样四季追花,人是辛苦点,但能保证蜂蜜的品质,也能通过货真价实留住老顾客。

品质是吸引客户的法宝。久而久之,靠着邻居和老顾客的口口相传,朱启华的蜂蜜在万盛本地有了一定的口碑,上门求购的客人越来越多。

用情,携手共同致富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单打独斗必将被市场淘汰。”多年追花逐蜜的朱启华认为,养蜂流动性大,蜂农个体经营信息不畅,单打独斗难成规模,不仅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销售困难、价格偏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不强,抱团取暖才是最好的出路。

于是,2010年,朱启华动员8名养蜂人成立老黑山蜂业专业合作社。3年时间不到,合作社成员就增长到了96名。

这些年,朱启华带领合作社成员采取“合作社+基地+蜂农”等产业化模式运作,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发展的原则,统一采购蜂药蜂具、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积极为社员提供养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为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朱启华还为蜂农和社员引进养蜂采蜜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目前,老黑山蜂业专业合作社共有蜂源5000箱左右,年产蜂蜜10万斤,产值逾千万元。“现在的市场价格是150元/斤,我家的53箱蜂源,年产蜂蜜500斤左右,一年能挣7万多元。”朱启华说。

养蜂,成就了朱启华的甜蜜事业,也铺就了蜂农通往小康梦的康庄大道。“今年,我们将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扩大养蜂规模,做强‘甜蜜事业’,使养蜂业真正成为带富一方的大产业,让广大蜂农过上更加甜蜜的幸福生活。”展望未来,朱启华信心满满。杨晨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