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法律援助中心:流程做减法 服务做加法
在万盛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精通法律,走村入户,普及法律知识,是村民眼里的“明白人”;他们走街串巷,家长里短,为民算计,确保市民利益最大化,是市民嘴里的“自己人”;他们披星戴月,苦口婆心,哪里有矛盾,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是群众心里的“知心人”……他们是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近年来,区法律援助中心不断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加强部门联动,简化法律援助审查审批程序,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法律咨询、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一站式”办理解民忧
“前段时间我被车撞了,司机一直不肯给赔偿金,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呀?”去年12月7日,市民卢祥斌来到区行政服务大厅法律援助中心向工作人员咨询法律问题。
卢祥斌是一名“五保”户,根据我区法律援助政策,工作人员立即为他安排了援助律师。“低保户、‘五保’户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家庭困难人员,即可享受法律援助。”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德强说,下一步,卢祥斌的援助律师唐华将向区中心法庭提起诉讼,为他争取赔偿金。
“太好了,有你们的帮助,我可以安心养伤了。”做完司法鉴定后,卢祥斌终于露出了轻松的表情。
卢祥斌的事例得益于我区推行的法律咨询、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
2016年以来,我区着力构造三级(区、镇街、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及时、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现在,群众在我们窗口进行法律咨询后,可立即进入司法鉴定环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享受法律援助。”张德强介绍,农民工、残疾人、退役军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可享受“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并快速办理。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对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农民因使用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请求损害赔偿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保险待遇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其监护人侵害的、残疾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免予审查经济困难证明,直接给予法律援助。
2020年,我区共为群众提供法律政策咨询296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9件,为受援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60余万元;扎实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办理认罪认罚刑事案件283件,依法从轻、减轻处罚283人;法律援助案件合格率达100%,受援人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窗口”办理省民时
“请问你们关于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问题协商好了吗?我将帮你们写一份书面协议。”去年12月22日,该中心工作人员在窗口为一对中年夫妻整理离婚协议,随后将对他们的财产进行公证。
去年以来,区法律援助中心加强与不动产登记中心、婚姻登记处的部分业务关联,对离婚登记的群众提供财产、子女抚养等公证服务,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
“我们现在正积极与其他部门联动,尽可能让更多的相关业务直接在我们窗口一站式办理,避免群众多部门间来回跑。”张德强说。
网上办理少跑路
“‘一站式’办理、‘一窗口’办理只是我们简化办事流程,提高群众便捷度的一个初步阶段,下一步,我们准备把能够网上办理的业务全部‘上网’,打造多部门联通的大数据平台,真正实现由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张德强说。
下一步,党工委政法办将对审批程序进行“瘦身”,简化办事流程,施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将业务办理所需的材料、证明提前公布在网上,努力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审查、当日指派,快速办理。同时,还将大力推进使用重庆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和重庆法网APP,充分发挥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网上申请、受理、审查、指派案件,形成线上、线下多渠道申请法律援助,为受援人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杨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