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110588903728C/2023-00067 [ 发文字号 ]万盛经开办发〔2023〕5号 [ 发布机构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成文日期 ]2023-02-01 [ 发布日期 ]2023-02-15 [ 体裁分类 ]公文 [ 有效性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万盛经开区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3-02-1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3-02-15

万盛经开办发〔20235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

印发万盛经开区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区属国有重点企业,驻经开区有关单位:

《万盛经开区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管委会2023年第1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321

(此件公开发布)


万盛经开区城乡环境卫生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前 言

十三五”以来,万盛经开区紧紧围绕全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重点,以超强的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卫长效管理机制体制等,不断加大环卫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置、扬尘管控、公厕管理、河道清漂等工作力度,城市容貌明显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有效提高,生活垃圾有效处理。

十四五”时期是万盛经开区谱写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市委赋予万盛经开区新定位、新使命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把万盛建设成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城市、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根据“十三五”以来环境卫生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万盛经开区实际,按照城乡环境卫生发展需要,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完成《万盛经开区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第一章 “十三五”期间环卫事业发展基础

第一节主要成就

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显著提高。开展蓝天保卫战及扬尘治理等行动,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和道路清扫保洁规定配置机械作业,严格执行“日、周、月”层级巡查考核模式,定期对滨江路夜市摊区棚顶、地下通道棚顶、公交站牌(顶)、宣传广告牌、灯箱、灯杆、护栏、休闲座椅、城市雕塑等进行深度保洁,针对重点时段、路段、区域的白色垃圾、城市牛皮癣及“卫生死角”及时清理。“十三五”期间,共计清理卫生死角6558处,牛皮癣10113次,清除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车站、广场等垃圾4500吨。新增洒水车、高压车等6台,滨江路、鱼清路、绕城路、南桐大道、303省道等重点路段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镇清扫面积达到804.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主要道路机扫率达到95%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新建日处理量约4吨的垃圾集中收集点30个,新设垃圾分类果皮箱3000余个,全城区布局餐厨垃圾桶800余个。现有垃圾中转站19座,环卫车辆53辆,其中清运作业车辆共30辆、洒水冲洗作业车辆共19辆、管理车3辆、吸污车1辆。进一步加强环卫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环卫停车场8个,环卫工人休息场所18个,工具间81个,洒水车供水器26个。在改善辖区卫生环境方面也取得较大成效,增加河道水域机动清漂船1艘、垃圾清运车1辆,抽水泵3台,共计清理河道漂浮物614吨,岸坡垃圾120吨,汛期清理亲水步道淤泥120吨、消落区垃圾56吨,实现了“江清岸洁”的管理目标。

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成立了由管委会主任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万盛经开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多次在主任办公会和城市管理领导小组会议上研究部署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将生活垃圾分类列为城市管理成员单位“马路办公”的重点巡查内容。全区92个公共机构已实现强制分类。在万盛街道、东林街道、万东镇先期打造了滨江壹号、嘉禾苑、永利豪廷等10个示范小区,以示范带动全域覆盖,现万盛街道、东林街道、万东镇居民小区已实现全覆盖,其中嘉禾苑小区荣获2019年重庆市垃圾分类时尚小区称号。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按照“先期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开展”的原则,在乡村旅游景区、三湖一村一岗、果园、农园等区域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同时选择农户较为聚居、设施齐备、交通方便,且农户具有一定环保意识的聚居点作为分类示范点,全区所有行政村每村建立一个分类示范点,各镇对每个分类示范点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完善基本信息并登记造册,以点带面,全域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功创建首批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市级示范区。

公共厕所形象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万盛经开区大力推进公厕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按照“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的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日常保洁,强化消毒杀菌,严格公厕运行监管,全面提升公厕形象。新建公厕127座,公厕结构性维修及改建39座。按公厕等级划分,全区一、二类公厕到达36座,固定公厕中一、二类公厕占比约为17.6%。解决久拖不决的公厕供水问题3座,其余公厕零星设备维修,如公厕水龙头、抽水马桶、座便器、蹲位隔断门、小便感应器等8520次,积极创造整洁环保、舒适温馨的如厕环境。

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初见成效。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各镇共配备入户垃圾桶约4万个、公共区域垃圾桶(120L240L1万余个、垃圾箱809个、垃圾转运车31辆、垃圾中转站16座。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建成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45个,设立回收站点62个,可回收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分类覆盖比例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建筑垃圾全程监管。“十三五”期间,全区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建筑垃圾运输处理专项整治行动广泛开展,建筑垃圾运输处理违法行为得到遏制,日常检查、联合督导和全过程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建筑垃圾处置设施3座,分别为万东镇皂角建筑垃圾消纳场、南桐镇广沙湾建筑垃圾消纳场和黑山北门建筑垃圾消纳场。

厨余垃圾细化分类,资源化应用效果明显。厨余垃圾分类逐步规范。结合非洲猪瘟防控、食品安全等工作,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补短板,通过完善设施、严格监管、加强执法、建立健全制度,推动完善以餐厨垃圾为重点的厨余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和全链条监管体系,鼓励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精准分类、减量处置、资源应用;推动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细化分类收运处理,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整体水平。“十三五”期间餐厨垃圾运往重庆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202010月开始运往綦江餐厨垃圾处理厂。“十三五”期间共计收运餐厨垃圾量2.13万吨,处理餐厨垃圾2.13万吨。

渗滤液处理全面覆盖,环境管控能力提升。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是“十三五”期间生活垃圾治理重点工作任务,2018年底建成固定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1座、处理规模70日,后续采购一体化应急处理设备1座、处理规模150日,生活垃圾渗滤液得到有效处理,环境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面临形势

分类推进缓慢,宣传氛围不够浓厚。总体对垃圾分类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普遍认识不足,居民主动分类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参与率、正确投放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垃圾收运系统建设与管理仍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收运系统和垃圾量之间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生活垃圾收运率仍有提升空间,餐厨垃圾规范化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建筑垃圾统筹管理较为薄弱,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垃圾分类处置要求。环卫设施设备更新缓慢,设施设备使用年限过长,不但无法满足环卫机械化作业要求,而且增加了维修维护的成本。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仍然存在,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较城区仍有差距。农村地区保洁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低,清扫保洁不及时,存在垃圾积存现象。

设施短板突出,污染控制压力趋大。一是生活垃圾方面。在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力推进背景下,部分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标准低、设施老化、功能不完善、布局有待优化。部分农村区域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较为粗放、标准不够高。垃圾转运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控制压力较大,渗滤液稳定达标排放、浓缩液妥善处理等要求迫切;二是建筑垃圾方面。建筑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尚在起步,建筑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不健全、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相对突出,尤其是建筑渣土处置矛盾突出,规范的装修垃圾处理设施较为缺乏,建筑垃圾环境污染防控和安全管理压力较大;三是公厕等其他环境卫生设施方面。在城镇,由于选址落地难等原因,部分区域公厕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未按规划配套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公厕等级偏低、功能不完善,流动公厕偏少,应急能力弱。化粪池监管难度大、管理方法传统,安全管理压力仍然较大。入城洗车场、环境卫生基地、环境卫生停车场、专用洗车场、环境卫生休息场所、供水器等其他环境卫生设施也不同程度存在短板。

责任体系不全,长效管理明显不足。垃圾分类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参与动力不足,缺少市场调节机制,整体推进困难。垃圾收费机制有待创新,如何实现分类计价、差别收费仍需探索。“两网融合”推进缓慢,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未有效融合。生活源有害垃圾收贮运系统有待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厨余垃圾及大件垃圾处理能力亟需提升。“潲水油”联合监管和执法机制还不健全。建筑垃圾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再生利用政策不够完善。水域清漂上下游联防机制有待建立,季节性清漂应急保障工作压力较大。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资金过于依赖政府投入,市场参与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影响行业发展,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

环卫监管不强,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在智慧监管方面,环境卫生监测网络覆盖不全面,监测评估制度与能力较为薄弱。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卫生监管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全区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及监管要求。大数据统计分析支撑缺失,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进行综合指挥调度,突发问题快速应急响应处理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未来机遇

发展机遇。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党中央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我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环境卫生事业拓展了内外发展空间。重庆作为全国首批启动实施的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环境卫生事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明确了具体方式和实施途径。加快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步伐,“把綦万‘哑铃型’中间地带建起来、强起来”,扛起政治责任,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推动綦万“三化”发展,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奋力开创美好未来。

发展趋势。环境卫生行业发展环境、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指明了发展方向。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趋紧,优化垃圾处理方式和碳净减排工艺技术,将成为环境卫生行业助推“碳减排”的重要路径。政策法规的指导逐步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重庆市(主城区)作为全国第一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1911月,重庆市正式印发了《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其中指明了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模式。万盛经开区作为国家卫生城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万盛经开区农村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全区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全区推广智慧环境卫生管理平台应用,深化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展了环境卫生管理智慧化的空间。目前,我区的环境卫生市场化率偏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推动环卫市场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进步。“十四五”阶段,万盛经开区将把握环卫市场化的契机,挖掘社会资本潜力,全面统筹,兼顾风险,促进形成健康的环卫产业投资环境,带动区域环境卫生事业高速健康发展。

第二节需求预测

一、人口预测

(一)常住人口。根据《万盛经开区统计年鉴20212020年万盛经开区城镇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8.7万,农村人口4.89万,按综合增长率预测,根据万盛经开区过去多年的增长情况,预测到2025年万盛经开区城区人口将保持2.5%~3.5%的增长率,农村人口将保持-1.5%的增长率。

(二)人口预测结论。万盛经开区2025年预计城镇常住人口21万人,农村人口4.5万人。

二、生活垃圾发展预测

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适宜本国国情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此类参照与中国生活方式较为相似的日本。日本在80年代就已提出并试行“垃圾分类”,进入90年代后,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垃圾资源化率有显著提升。2000年,日本先后出台了《循环型社会实施推进基本法》和《地方自治法》,对垃圾的回收利用及地方自主征收垃圾处置费的权力做了规定,这些法规对日本的垃圾管控有着巨大影响。

根据相关规划,重庆市在2019年内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20年底基本形成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法规体系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分类模式,由此预测“十四五”阶段垃圾量增幅将随着垃圾分类与资源化政策的实施有所减缓;考虑到万盛经开区人口的增长,预测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垃圾量呈平缓趋势,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则仍保持较缓幅度的增长;远期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将呈逐年减少趋势。

(一)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生活垃圾含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历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及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本规划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计算与预测方法》(CJ-T106-2016)中的增长率预测法对万盛经开区人均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根据万盛经开区20162020年垃圾产生量数据,万盛经开区城区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0.7kg/(人·日),农村人口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0.65kg/(人·日)。

餐厨垃圾实行单独收运、单独计量,而家庭厨余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则通常与生活垃圾一起计量。根据统计,2020年万盛经开区城镇人均餐厨垃圾收运量约为0.1kg/(人·日)。结合类似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选择在外就餐频率将逐渐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素质逐渐提高和餐厨垃圾减量的实施,浪费现象将逐渐得以改善,餐厨垃圾产生量将从源头上减少。综合上述两方面因素,预测未来人均餐厨垃圾产量将维持平稳趋势。因此,规划取万盛经开区城镇常住人口人均餐厨垃圾产生量基数为0.15kg/(人·日),农村产生量较少,不予考虑。

综上,计入餐厨垃圾,2025年万盛经开区城镇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5kg/(人·日),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65kg/(人·日)。

(二)生活垃圾总量及组分产量预测。通过规划人口与人均垃圾产量双因素法计算,预测到2025年,万盛经开区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78.5日,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9.3天,总计207.8日。

(三)生活垃圾各组分产量预测。

本规划按生活垃圾四分类方式,按垃圾分类流向预测生活垃圾各组分的产生量。

2025年万盛经开区生活垃圾各组分产生量预测表

区域

餐厨垃圾

家庭及其他厨余垃

可回收物

其他垃圾

有害垃圾 

合计

比例

15.16%

14.5%

4.71%

65.13%

0.50%

100%

万盛经开区

31.5

30.13

9.79

135.34

1.04

207.8

(四)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需求分析

1生活垃圾转运需求分析。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结果,为满足垃圾收集转运,生活垃圾转运能力按进入收运系统的生活垃圾量的1.5倍考虑,则预测到2025年,全区生活垃圾转运需求约为311.7日,现状转运能力260日。

2生活垃圾焚烧需求分析。根据生活垃圾各组分产生量预测,生活垃圾焚烧占生活垃圾总量的80预测到2025年,全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需求约166.24日。同时建议预留部分焚烧处理能力,协同处置厨余垃圾处理产生的废渣和沼渣,及预留其他垃圾和生活污水厂污泥等协同处置空间。

3厨余垃圾处理需求分析。根据分类标准和处理技术要求,将厨余垃圾区分为餐厨垃圾、家庭厨余垃圾(含其他厨余垃圾)两大类进行分析。

餐厨垃圾需求分析。预测到2025年,万盛经开区餐厨垃圾处理能力需求为31.5日。

家庭及其他厨余垃圾需求分析。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推进,根据生活垃圾组分校正,预设2025年垃圾分类展开且基本分类正确,万盛经开区家庭及其他厨余垃圾产生量将达到30.13日。

三、建筑垃圾预测量

(一)建筑垃圾产生量分析。根据《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2019)》规定,建筑垃圾分为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工程渣土、工程泥浆五部分。工程渣土、工程泥浆结合现场地形、设计资料及施工工艺综合确定,本规划不作预测。

1.工程垃圾产生量预测。工程垃圾是指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料,采用单位建筑面积工程垃圾产生量基数乘以服务区域年新增建筑面积得到。结合规范要求及城市现状,单位建筑面积工程垃圾产生量基数取500/104平方米。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十四五”期间万盛经开区工程垃圾产生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万盛经开区5年平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79万平方米,预测到2025年万盛经开区工程垃圾总产量为1.49万吨年,即40.82日。

2.拆除垃圾产量预测。拆除垃圾指建(构)筑物拆除产生的弃料。因建(构)筑物拆除较少,本规划仅对建筑工程拆除垃圾进行预测。拆除垃圾产生量采用单位面积拆除垃圾产生量基数乘以服务区域年拆除面积得出。每年拆除建筑物的总面积一般按照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的7%计算,考虑到万盛经开区城市改造基本结束,新建建筑使用年限较旧建筑更长,结合国内同等城市建筑使用寿命数据及相关部门意见,将这一比例下调至5%根据20152020年《万盛经开区统计年鉴》各区县近五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根据规范单位面积拆除垃圾产生量基数取8000万平方米,万盛经开区5年平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79万平方米,则每年拆房面积约为1.49万平方米。预测到2025年,万盛经开区拆除垃圾总产量为1.19万吨年,即32.60日。

3.装修垃圾产量预测。装修垃圾指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废弃物,装修垃圾产生量采用单位户数装修垃圾产生量基数乘以服务区域居民户数。按每户2.73人计算,预计2025年万盛经开区城镇共7.69万户,农村共1.65万户,农村常住人口定额按城镇常住人口的50%计。结合万盛经开区现状拆除垃圾产生量情况,取0.5·年;2025年万盛经开区装修垃圾产生量为4.26万吨年,即116.7日。

4.建筑垃圾产生总量。

综上,万盛经开区2025年建筑垃圾总量为6.94万吨年,即190.12日。本预计量不含工程渣土、工程泥浆。

(二)建筑垃圾处理预测

1.装修垃圾分选和处理需求分析。装修垃圾采用“收集→运输→分选→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填埋”模式处理,装修垃圾先进入分选厂分选,分选出的金属废弃物等可回收材料单独回收利用,可再生利用的进入资源化综合利用厂处理,其他部分进入装修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预测到2025年,全区装修垃圾产生量为4.26万吨年。

2.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综合处理需求分析。程垃圾和拆除垃圾采用“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处理模式,源头分类后分选出的金属废弃物等可回收材料直接回收,剩余部分进入资源化利用厂再生利用;装修垃圾在分选厂分选后,进入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的装修垃圾仅53%左右。根据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2025年万盛经开区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综合处理需求共计4.94万吨年。

3.建筑垃圾填埋处置需求分析。结合近远期资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装修垃圾填埋量为总量的30%、约1.28万吨年。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受现场地形、设计资料及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影响,建议结合工程项目设计时同步设计渣土去向,项目自行平衡等处理,本次规划不再单独对其进行规划。

四、大件垃圾预测量

(一)大件垃圾产生量预测。据相关部门统计,上海市大件垃圾产量大约为生活垃圾的2%左右。重庆市《悦来生态城固体废物收集资源化利用综合规划》中,大件垃圾占生活垃圾的3.6%。结合对万盛经开区的实际情况,将大件垃圾占比定为3.0%。预测到2025年,全区大件垃圾总产生量约6.23日。

(二)大件垃圾处理需求分析。大件垃圾拆解后的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合流回收,其余部分在中转站内与生活垃圾中的相应成分合流,合流后的各类垃圾再运输到相应处理设施进行分类处理。预测到2025年,大件垃圾拆解处理需求约为6.23日。

第三章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求和新时期重庆市的城市战略定位,以资源化为发展目的,以无害化及生态化为发展要求,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推进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环境卫生保障体系建设;以市场化为发展手段,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促进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建立专业规范、管理精细、保障到位的环境卫生作业服务体系;坚持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统筹协调,通过深化环卫体制改革,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创造高品质生活,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的城乡环境。

第二节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循“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环卫行业发展,打造整洁、舒适、优美、安全的公共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加强环卫行业全领域系统设计和建设,加强区域性环卫设施、信息和管理资源共享,依托城市、辐射乡镇、兼顾农村,构建从生活垃圾产生、分类、收运、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体系,实现环卫基础设施的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和规范运行,从作业服务、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宣传引导等方面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全覆盖。

规范处理,资源利用。确立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思路,从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各环节入手,建立垃圾从投放到最终处理全过程、全链条体系。倡导节约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强化城市垃圾源头控制,实现生活垃圾产量减量化、垃圾再生利用资源化、垃圾处理无害化以及环境卫生事业发展产业化。

科技支撑,精细管理。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探索建立环境卫生精细管理新模式,加快推进物联网、信息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高端技术在环境卫生领域的应用,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属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单位参与环境卫生建设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环境卫生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同时,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共同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规划依据

1《重庆市綦江区城乡总体规划——万盛经开区分册》(20152020年)

2《万盛统计年鉴2021》(万盛经开区统计局,2021.11

3《重庆市城市管理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4《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2018

6《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四节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创建环境整洁优美的美丽宜居新万盛,环境卫生发展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垃圾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实现“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和保洁作业体系全覆盖。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环卫行业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

2035年,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城乡环境卫生高度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产业链,达到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完成较为全面的智慧环卫管理平台,达到较高的城乡环境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具体目标

——环卫保洁体系建设

推行环卫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环卫保洁作业机械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全面建立城市道路、水域保洁作业体系,完善环卫保洁作业标准和监督考核机制,并逐步向乡镇和农村延伸,提高城乡保洁管理水平。推进保洁作业市场运作,搭建信誉平台,组建专业公司,培育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设施装备好、服务行业广、服务质量优的优质品牌龙头企业。

——分类收运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区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转运体系,推进城镇居民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和农贸市场产生的厨余垃圾等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基本建成与垃圾分类相匹配的终端处置设施,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多元发展,使资源化利用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分类处理设施建设

全区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装备精良、机械化水平较高、服务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服务网络,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园林绿化等厨余垃圾得到有效处置,农村厨余垃圾就地生态处理实现积极推进。

——环卫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强化环卫行业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运行监督考核等管理标准,建立健全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技术标准和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相关制度的制定,形成完善、规范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使全区的环卫行业走上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轨道。

——环卫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环卫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全区环卫行业信息化、全过程管理;完善城市环卫应急响应机制和法制健全的监管体系;推行环卫行业有偿服务,明确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环卫设施有序建设和高效运行;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开展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应用并取得较大成效;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障环卫工人权益;引进科技人才、规范队伍管理,提高环卫队伍素质。

第五节主要指标

2025年规划目标如下表:

表 3.1 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主要指标

2025年目标

2035年目标

指标属性

生活垃圾

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占比

90%

100%

约束性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30%

预期性

新增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吨日)

100

预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65%

75%

预期性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

65%

预期性

建筑垃圾

新增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万吨年)

50

预期性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分类收集率

60%

90%

预期性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45%

70%

预期性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

60%

75%

预期性

公厕建设

新增公厕(座)

11

预期性

升级改造公厕(座)

15

预期性

清扫保洁

主要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市建成区)

95%

100%

预期性

城镇建成区水面垃圾清捞率

100%

100%

约束性

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率

75%

80%

预期性

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第一节提升清扫保洁作业水平

加强道路清扫保洁管理,提高作业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落实《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结合万盛经开区实际,加强道路清扫保洁的管理和考核,提高道路清扫作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环卫机械化专业设备投用,科学应用机械化保洁设备和配置专业化作业人员;合理利用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全范围、全过程、全时段监管措施为重点,实现环卫保洁科学化、常态化管理;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强化区域性属地管理,扩大作业范围,规范市场准入,促进良性竞争,提高环卫作业水平,降低成本投入;不断完善保障道路清扫保洁措施,保障环卫工人合法权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环卫作业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做好道路深度保洁工作,提高城市环卫保洁水平,城区主要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

稳抓水域清漂保洁工作,开展水域清漂联防联控。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充分保障下游水生态安全;进一步完善清漂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打捞和转运能力;加强区域协作、上下联动,建立健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域清漂保洁联动联控机制;加强应急联动,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对漂浮物实行层层拦截,切实减轻水环境污染负荷。原则上,就近结合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水域垃圾上岸点,分流压缩后由环卫专用车运送至对应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第二节生活垃圾分类与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

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各类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避免过度包装,推行净菜上市,促进闲置物品再使用,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旅游、住宿等行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探索出台差异化收费制度、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机制相关政策;落实《重庆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20192035年)》《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规划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处置,将资源化回收后燃烧值合格的剩余垃圾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减少填埋处理量,降低环境影响。巩固农村垃圾治理成效,全面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至2025年,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强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地同步推进乡镇、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补齐短板,完善设施,全面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引导城镇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根据各区域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探索符合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技术路线,结合实际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构建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发动,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新改扩建的住宅工程应当按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步配套建设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新改扩建的住宅工程按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步配套建设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改造城区内的垃圾收集房、垃圾转运站等,适应和满足生活垃圾分类要求。推进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工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运输。按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原则,实施居民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和农贸市场厨余垃圾等分类收运。建立城市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收运体系,培育和发展具有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收运处置一体化企业。加强建筑渣土、装修垃圾等各类建筑垃圾运输管理,优化现有环卫收运体系,规范运输企业管理,严肃查处随意倾倒、弃置现象。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和联防联控机制,开展阶段性的集中检查,有效遏制固体废弃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

提高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标准。因地制宜选择新建或提档升级等方式提高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并预留应急规模;综合考虑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等分类、周转所需设备、场所等因素,新、改建生活垃圾转运站应满足分类转运功能;生活垃圾转运站配建渗滤液收集设施,降低二次污染。

健全分类处理体系。加强规划衔接,切实保障设施建设用地,加快形成以资源化利用和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应急保障、其他处理方式并存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标结合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情况,鼓励采取库容腾退、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有序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封场,加强应急保障能力。以餐厨垃圾及家庭厨余垃圾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处理技术路线,加快推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厨余垃圾与其他有机垃圾协同处置,促成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产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区无害化处理”的镇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统筹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布点、规模、辐射区域,优化配套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合理配备保洁员数量,科学选择处理模式及技术。厨余垃圾实施就地生态处理;可回收物由镇废旧物资回收站回收;其他垃圾纳入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由城市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害垃圾按相关规定统一收运处理。

专栏一: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方案

目标任务:2025年,生活垃圾收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系统覆盖率达到100%,餐厨垃圾收运率达到100%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新建一批生活垃圾前端集中投放点,并对现有投放点进行升级改造,对地面进行硬底化改造,配备照明设备并根据天气状况适当延长照明时间或设置在良好照明处,具备排水功能,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设置在建(构)筑物外的分类投放收集点(站)配备遮雨功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洗手擦干、语音提示、自动开关盖、人脸识别等人性化服务功能,增强居民投放便利性。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设: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新建、改建一批分类收集点,对现有垃圾中转站提档升级,采购一批分类运输车辆以及垃圾箱罐。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综合全区厨余垃圾产生情况,建设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第三节促进建筑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贯彻落实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型发展理念,按照“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建立源头排放控制有力、密闭运输监管严密、消纳处置利用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实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加强源头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治理,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建筑垃圾治理体系,推动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建筑垃圾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和利用规模化。按照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生产、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工作机制,从建筑垃圾减量、排放、运输、处理等环节,推进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实现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

推进分类处置,强化建筑垃圾利用。深入推进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途径,有序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原则,督促责任主体进行就近区域平衡,可资源化利用的部分进入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资源化利用,无法平衡和资源化利用的部分则进入建筑渣土填埋场进行回填。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采用“源头分类→收运→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模式,在源头分类后通过规范清运,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装修垃圾采用“收集→运输→分选→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填埋”的处理模式,分选出的可回收材料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可再生利用的流入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利用,不能就地处理、就地使用以及有害的建筑垃圾,进入装修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

全程监管,保障长效安全处置。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制度,规范建筑垃圾源头产生、过程运输、终端处置行为,加强污染防治。加强对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过程中的源头减量监督,尤其是对建设项目建筑垃圾的就地平衡方案、源头分类情况、源头利用情况进行监督。优化建筑垃圾车辆运输管理系统和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平台,强化执法信息共享、数据对接,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控,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运输监管。加强对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装修垃圾填埋场等终端处理设施的全过程监管,对其处置作业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消纳指标是否到达标准、终端处置是否无害化、生态修复措施是否自然生态等方面进行监管。

专栏二: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方案

建筑垃圾处置:在全区范围内适时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垃圾消纳场,引导区属国有企业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到2025年,新增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0万吨年,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分类收集率达6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

第四节不断提高公厕服务质量

合理优化布局,提升公厕服务水平。强化规范引导,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合理优化公厕布局,满足公厕服务范围全覆盖;加强对现有公厕的保洁、设施修缮、维护管理,确保给排水顺畅,通风良好,无明显异味,以干净、整洁、卫生为基本标准,确保所有公厕正常服务,满足周边群众的基本使用需求。推进城市公厕“提质增效”,按照“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完善公厕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规划和高端的技术支持,在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及街道两侧以及城市新建区逐步开展“智慧厕所”试点工作,使万盛经开区在“十四五”末达到全市“智慧厕所”建设的领先水平。繁华地段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移动公厕。强化公厕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公厕的管理责任,进一步健全公厕管理责任体系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在线实时监控。加强公厕及化粪池环境监管工作,结合相关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监管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定时对公厕和化类池进行规范化的除臭和清掏疏浚;加强公厕和化粪池的排污监测能力。

专栏三:公厕增量提质方案

标准新建公厕计划:“十四五”规划期间,全区新增公厕11座。

升级改造公厕计划:“十四五”规划期间,全区升级改造公厕15座。

第五节加快补齐其他环卫设施短板弱项

落实《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巩固提升环卫常态化保洁水平,大力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城洗车场,环卫基地,环卫作息场所以及洒水车供水器等目前与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的环卫设施进一步建设,以满足实际需求。加强对环卫设施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环卫设施的管理水平。

专栏四:环卫设施配建标准

其他环卫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环卫配套设施建设,2025年前,完成增设环卫车辆取水点5个。推进劳动者港湾建设,继续引导爱心帮扶,以爱心驿站为基础,推进劳动者港湾建设,新增劳动者港湾10个。

环卫基地配套工程“十四五”期间,推进环卫基地启用,配套建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转运功能,完善环保系统、维修系统等设施设备以及办公楼装修。

第六节加强大件垃圾管理,完成收运处理体系

拓宽大件垃圾收运渠道,提高收运率。置“互联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预约回收等业务;居民自行将大件垃圾投放至大件垃圾堆放场或预约运输单位提供上门收运服务;探索并逐渐推广大件垃圾集中投放日,实施集中的、费用优惠的清运工作。

建设大件垃圾堆放场,规范收运流程。结合生活垃圾收集站、再生资源回收点等设施合并设置大件垃圾堆放场,并落实投放管理责任人。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收集时不得将其拆分或者粉碎。运输车辆采用密闭式车辆并按规定的路线工作,不应随意行驶。运输含有毒有害的大件垃圾时,收运车辆应有防漏和防渗设施,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包装措施,避免大件垃圾破碎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释出。大件垃圾运输部门对运输单位、运输工具名称、牌号、大件垃圾名称、来源、重量或者数量、受纳场地等信息进行登记,并取得受纳场地管理部门签发的回执,定期将登记资料和回执送环卫部门检查。

规范处理方式,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由市场上具有相应资质的公司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利用。建设大件垃圾拆解中心,拆解后的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合流回收,木质材料与园林垃圾合流进行统一处理,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在二次转运站内与生活垃圾中的相应成分合流,合流后的各类垃圾再运输到相应处理设施中进行分类处理。

专栏五:大件垃圾处置方案

大件垃圾处理设施:结合环卫基地,规划新建1座大件垃圾处理系统,处理规模20日。拆解后的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合流回收,木质材料与园林垃圾合流进行统一处理,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在转运站内进行与生活垃圾中的相应成分合流,合流后的各类垃圾再运输到相应处理设施中进行分类处理。

第七节完善二次污染物处置体系,推动环境“零污染”

渗滤液处理。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防渗治理、排放标准提升等改造工程,切实做到达标排放。加快补齐渗滤液处理能力缺口,对环保不达标或不够稳定达标运行的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完善渗滤液及废水处理设施自动监控设备和流量监控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因地制宜,开展实施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积极开展蒸发、高级氧化等浓缩液处理工艺试点示范,探索浓缩液残渣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的新路径。

填埋气资源利用。提高气体回收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碳排放。填埋场转为应急保障设施后,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可结合填埋场封场逐步关停填埋气焚烧发电设备。

专栏六:环境“零污染”方案

填埋场封场:结合綦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情况,开展现有填埋场综合整治,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后期逐步封场。

第八节 “智慧环卫”助力精细化管理

智慧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智慧环卫管理系统,提升环卫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城市综合“智”理体系。智慧环卫管理系统通过线上管理与线下作业融合、环卫管理部门与环卫企业智慧平台互通共联,实现环卫人员、车、物与平台连接,全面提升环卫作业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打造一站式环卫精细管理平台,满足环卫作业实时图像远程监控、手机APP在线实时数据跟踪查询及各类作业装备、作业保洁人员作业数据、作业轨迹等数据采集分析等智管功能,为管理、决策、资源配置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支持。

推进市场化进程,培育环卫龙头骨干企业。优化环卫作业服务市场环境,逐步扩大外包项目的范围,完善招投标机制和定价机制,形成全区统一开放的环卫作业市场和有序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不断摸索管理经验,落实市场化建设。鼓励一体化环卫企业加快发展,按“专业化、公司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利用本地区环卫企业自身优势,组成清扫保洁公司、垃圾收运公司、物业保洁公司等,实现环卫产业向纵深型、立体化发展。统筹考虑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要求,按照重庆市统一署,至2025年前,实现与重庆市“无废城市”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的对接。

专栏七:智慧市容环卫建设

智慧市容环卫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现有智慧环卫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道路清扫保洁运行监管子系统、生活垃圾分类运行监管子系统、生活垃圾收运运行监管子系统、水域保洁作业监管子系统、化粪池监管子系统、农村环境监管运行子系统、餐厨垃圾收运运行监管子系统、垃圾中转站运行监管子系统、垃圾处置运行监管子系统、公厕运行监管子系统、户外广告运行监管子系统、洗车场和建筑物外立面清洗运行监管子系统、建筑垃圾治理运行监管子系统、门前三包服务管理系统、五长制巡查管理系统。

第九节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补齐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短板,同步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置设施、公厕设施等。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到人,做到“城内有人管、村里有人顾”。正视城乡差异,因地制宜,针对农村实际需要适度建设环卫设施。农村粪便、秸秆、生活垃圾等,要充分采用生态化、资源化利用手段,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第十节探索完善环卫事业体制机制

总结当前环卫体制现状,分析存在的短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利用好环卫市场化模式,优化环卫体制,健全监管机制,全面完善环卫事业体制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尤其是人员和物资保障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调配机制,按照平战结合、统一调拨、集中使用、协调运转、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与公安、卫健、交通、消防等部门值班室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应急管理“一网调度”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监测预警、决策分析、事件管理和融合应急指挥能力。

第十一节永桐新城南桐新区规划情况

为加快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步伐,与綦江区共同打造永城南桐新城,培育重庆南部对外开放之城、物流商贸制造高地。

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万盛经开区永桐新城南桐新区,规划范围北接永桐新城綦江片区,南至石桥村,西至桃子荡山脉,东连万盛老城片区,研究范围14.17平方公里,控

规范围为8.88平方公里。

用地规模。规划范围用地总面积为1416.99公顷,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87.92公顷。

人口规模。规划范围内规划居住人口为4.5万人。

环卫工程规划。

1规划区年平均生活垃圾清运量约45日。

2规划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2座,设计转运量30-40座,垃圾转运站与相邻建筑间距不小于8米,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小于3米。

3区内共规划公共厕所7座,每座公厕建筑面积60-120平方米。公共厕所可采用附属式和独立式建设两种形式,优先布置在主次干路绿化带及滨河绿地中。位于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的公共厕所宜单独建设,与相邻建筑物之间设置不小于3米宽绿化隔离带;结合其他建筑设置时,应位于一楼临街临路位置,并有便捷明显的独立入口。

专栏八:永桐新城南桐新区环卫设施建设

新建公厕计划:“十四五”规划期间,永桐新城南桐新区规划新建公厕7座,每座公厕建筑面积60-120平方米。

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计划:“十四五”规划期间,永桐新城南桐新区规划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2个,设计转运量30-40座。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资金保障,推动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环卫事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保障环卫事业经费需要,鼓励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完善相关财政税费政策,继续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适时调整征收标准、改进征收方式,条件成熟时及时开征乡镇垃圾处理费,建立完善垃圾处理财政补贴费用调整机制,落实相关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及时制订(修订)完善环卫行业相关作业标准和定额,为环卫行业市场化奠定基础。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离,加快环卫企业的改革,开放环卫设施和作业市场,完善市场机制。

第二节政策保障,强化行业监管

强化环卫行业指导,加大区对乡、镇、村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制度建设,特别是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危险废弃物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处置等方面,形成覆盖城乡环境卫生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监测评估体系,严格执行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对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要求、处置方式的实施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第三节科技创新,夯实行业基础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针对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关键领域,适时引入先进的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积极组织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和推广,逐步突破技术障碍,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夯实行业基础。加强规划引领作用,优化工程设计,提高规划设计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完善环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智慧环卫”建设,建立广泛性、全过程化、智能化的环卫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环卫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第四节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建立环境卫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保障机制。强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配置结构,保障相关专业人才供给。配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落实好干部标准,以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治理能力为重点,持续抓好干部培养工作,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环卫行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构建,按照总量下降、结构调整、素质提高的要求,重点做好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建设与高级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素质优良的城市环卫人才队伍。针对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智慧环卫平台建设管理等前沿领域,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满足新时期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第五节动员宣传,加强社会引导

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强化市民环卫意识,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和资源再利用建设,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卫生、人人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针对机关、学校、饭店、超市、农贸市场、居民小区等垃圾分类重点对象开展宣传教育,培育先进典型;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培养百姓垃圾分类的习惯。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宣传教育基地,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公众参与度。建立环境卫生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环境卫生建设事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