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精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经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精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农村局课题组 崔玉英 陈峥嵘 赵延进 赵云聪 李辰辰
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本文所指精准农业是生产、管理、服务、销售全过程的精准农业。成渝地区对精准农业做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用大数据智能化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研究》等系列理论成果,在实践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2021年两地联合制定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构建了一系列协同发展机制,两地精准农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照国内外先进经验,也存在一些差距。
一、国内外精准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国外经验
通过对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农业发展历程及状况分析,总结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1.制定了明确的发展定位与目标。荷兰国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约占重庆市面积的1/2。荷兰把智慧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建立了16.5万亩的左右的玻璃温室,主要用于花卉和果蔬作物的生产,推进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系统、机械化采摘和检测系统等全过程自动化控制。荷兰农业以花卉、果蔬、乳畜业等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花卉年出口额占全世界市场总额的43%,西红柿、土豆、洋葱出口量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蘑菇、乳制品和花卉生产国。荷兰农产品市场定位为欧盟成员国,主要目标对象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等邻国,向欧盟成员国出口。日本总面积37.8万平方米公里,可耕地约占全国面积的12%,土壤贫乏,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日本把精准农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也正在努力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新模式。日本农业追求品质,定位自给自足。近年来,日本主食用农作物自给率保持在60%左右,热量自给率保持在38%左右,到2025年,分别提升到73%和45%。美国有农业用地4.183亿公顷,耕地面积为1.79亿公顷,人均9.3亩。美国农业坚持走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小麦、棉花产量位居全球第三,玉米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美国对全球市场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总额为1,750亿美元。
2.建立专业化农业发展分工体系。日本农业生产专业分工明确。在区域布局方面,建立了明确的分工体系,每个地方打造自己的产业特色;在农户生产方面,推进大而专发展模式,每个农户建立自己的主导产品。通过有效的布局及生产分工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农业发展框架,有效减少了行业不正当竞争,维护了市场秩序与农民利益。美国农业根据市场、地理条件等因素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如东北部地区形成了“牧草和乳牛带”;中、北部地区形成了“小麦带”、大湖区附近“玉米带”、南方“棉花带”、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等。日本、美国、荷兰等均建立了政府、社会组织、私人组织参与的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化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3.大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日本多山,农业为小农经营,自1945年11月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在增大地块面积、修建排水灌溉设施、修建机耕道等方面狠下功夫,标准田块的面积由0.1公顷扩大至1公顷,水田通过加密铺设地下灌排两用水管,实现高效水旱轮作。荷兰面积狭小、地势低洼、光照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以玻璃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以色列是沙漠化国家,可耕地面积仅0.4平方公里,且水资源极度缺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色列开始推进农业发展,耗资1.5亿美元建成了145公里的输水管道,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滴灌技术,有效提升农业种植产出效率。
4.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美国南北战争以前便开始引进新农具和尝试农具改良,1914年实现农业半机械化,194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并推进农业机械化高效发展。美国发展规模化农业,农业机械以大型机械为主,普及率实现100%。日本从1946年开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并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化高性能农业机械。日本户均经营面积小,日本农机以轻、小型机械为主,到2019年,日本插秧和收割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8%和100%。除此,在棉花、大豆、马铃薯、果蔬经济作物种收等诸多方面也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5.注重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应用。各国均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发展,推进了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每年达15-20亿美元,涵盖公共研究和种子、农机、农业化工、食品等私营领域,每年资助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也高达2-3亿美元。信息化与数字化革命推进农业智能化管理场景的应用,无人农场也大规模出现,如美国伊利诺伊州农场实现了2个人经营520公顷土地。日本也引入了先进的农场管理系统,依靠KSAS系统、稻田传感器、智能WEB摄像头、智能收割机、GNS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等实现了农场实时监控、稻田水量调节、生产环境监测、智能收割、产品分类、精准施肥、科学施药、自动播种等。荷兰玻璃温室在采光、稳定性等方面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玻璃温室配置了光照、加温、液体肥料灌溉、二氧化碳补充、机械化采摘及实时检测等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未来机器人技术、AI技术也将加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6.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保护机制。美国、日本等均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保护。美国通过加大农业补贴、完善贷款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等,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缩小农民与其他职业阶层收入差距,提升并稳固农民的政治地位。日本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农产品生产及价格补贴、限制农产品进口、耕地保护、推动农户联保、加强农业立法等多项措施全方位加强农业保护,有效保证了粮食的稳定供应,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差距,消除城乡差别。
7.拥有完善的从业人员培养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立法,如美国出台了《莫雷尔赠地法》等系列法案,构筑了职业农民培育法律保障体系。日本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教育童年则》等加强农业经营者培育。二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机制。美国构建了以农业教育机构和一般推广教育机构为主的初、中、高学历教育体系,依托农业管理部门、赠地学院、社会各界团体人士构建了科学有效的技能培训体系,设立综合培训、科研和推广一体的农业实验站,政府、组织、个人也积极帮助农民进行管理技能的指导和学习,美国职业农民约有20%是大学学历,对于智能化、数字化的农业机械设备能够熟练操作。日本建立了由文部科学省系统与农林水产省系统组成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推广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普及与农协教育。
8.持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美国通过一系列赠地法,持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日本鼓励家庭小农经营向互助式集体经营方式转变,互助式集体经营向法人化经营方式转变,淘汰效率低下的小农经营,不断做大单个经营主体耕地面积,2015年经营规模在50公顷以上经营主体达到2473个。以色列政府规定,凡经营50亩以上果蔬出口基地的农户,经批准可享受开发经费40%的政府资助和银行优惠贷款。各国也都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测及销售体系,建立了专业化的市场研判及销售团队,从种植到销售给予全方位的引导与支持,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经验
1.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为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推进规模化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抵押、入股、继承、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我国现有家庭农场约400万家,其中农垦系统有家庭农场100多万家,农垦系统家庭农场户均耕地规模在69亩左右,各农垦集团也通过签署统一经营协议书、推进委托经营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部分合作社也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如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天助水稻科技种植专业合作社、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2.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日益增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在农业农村领域运用进一步加快。一些新设备、新技术、新理念不断被应用于农业生产。2023年中国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了2亿台套,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综合机械化率为74%。十部委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立足以无人农机为最终产品形态,提出灵巧整机架构、通用数字底盘、新型动力系统、融合感知和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作业机具、新型能源系统等九大前沿和关键技术。计划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平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全面普及以导航技术为主、具备自动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装备,在集中连片的大型平原地区形成一批商业化的无人农场。
3.设施农业取得明显成效。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根据《2023年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发展政策规划》显示,2023年全国设施农业面积约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8%,位居世界首位。约70%的肉蛋奶产品和约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国人吃菜问题,还使蔬菜成为中国所有大类农产品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种。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精准农业存在差距
(一)农业发展协同力度不足。
(二)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系统化程度不够。
(三)农业发展与前沿科技接轨有差距。
(四)生产销售集约化程度有待提升。
(五)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三、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精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地理地貌复杂,海拔适中,山地、丘陵、平原等土地类型在国内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气候条件上,雨水丰沛,兼具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质;加之当前拥有良好的外部机遇与政策环境,适合打造现代农业研发中心与试验基地、构建西南地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在地理位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中国腹地,物产丰富,自古就是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供应地,具有建设西南地区重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的历史基因。在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下,成渝地区农业发展优势不断显现,主要粮食、油料作物、蔬菜及特色农产品可实现自给自足,并具强化中西部农产品保障和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潜质。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
(二)持续强化要素资源配置。
(三)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四)持续加快两地协同发展步伐。
(五)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
(六)加快现代高素质农民培育。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