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加快推动万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研究
加快推动万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研究
文化旅游局(文物局)课题组 陈建军 王浩 钟丽蓉
摘要:万盛有近180年的煤炭开采史,重庆煤炭产量曾有1/2出自万盛,万盛经济社会发展也受益于此。但随着市场环境和能源结构的变化,万盛发展进入瓶颈期,20世纪90年代初,万盛开始城市转型探索之路,经过30余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走出了一条立足万盛资源枯竭城市实际的转型之路。进入新时代,以“高质量”为核心任务和以“绿色”为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万盛需要书写的时代答卷。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梳理与问题研判,在初步总结万盛转型发展成效基础上,从万盛资源型城市转型SWOT分析入手,提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万盛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5种模式。
关键字:万盛;资源型城市;产业;模式
引言
2017年,“高质量发展”首次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由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高效率、公平和协调、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将原有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资主导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型到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克服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结构性与不稳定性的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增速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强劲、市场作用有效、更可持续发展、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
而城市的转型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从多角度、多个领域、多个视角的全方位转型。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保障了我国能源供给与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随着资源的减少或日渐枯竭,过度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形态单一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继而带来人口流失和人才引进难题。各种弊端叠加加剧了城市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困难,其最终后果是资源型城市现代化、持续性经济体系难以建立。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主要路径是依靠自身城市的资源产业,发挥其特有的资源产业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创新型的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一、万盛高质量转型发展历程与成效
21世纪以来,针对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难点和发展愿景,按照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类型、发展实际和转型需求,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方针,先后出台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系列政策,综合来看,大致分为以化解问题和解决困难为主导的纾困解难阶段(2001—2011年)、分类治理阶段(2012—2020年)、资源型城市在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从万盛城市转型发展轨迹看,也经历了这三个转型阶段。
(一)万盛转型发展的政策背景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始于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党的十八大后又先后出台《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45号)、《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发改振兴规〔2016〕1966号)。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促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法。2021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发改振兴〔2021〕1559号)指出: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快补齐转型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个宏观政策背景下,万盛借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二)万盛转型发展历程与成效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依赖森林和矿产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大致分为两类发展模式:一类是“先建矿后兴城”模式,即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慢慢聚集人口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另一类是“先有城后建矿”模式,即在矿产资源开采开发前城市已经存在,但发展缓慢,城市的快速发展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带动。从历史轨迹来看,万盛城市的发展与成熟趋向于“先有城后建矿”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万盛以生态治理为抓手,以产业培育为主线,稳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主要分为下述几个时期:
——转型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
——转型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8年)。
——转型加速期(2009年—2016年)。
——转型提质期(2017年—2018年)。
——转型成效期(2018年—至今)。
(三)新时代万盛转型发展定位及基础
万盛转型发展主要围绕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四个方面全面实施。未来一段时期,万盛转型发展路径定位是“一城两区一地”,即:区域中心城市;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先导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旅游目的地”。
1.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
万盛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根本路径是产业转型,核心方向是制造业迭代升级,坚持走绿色产业转型之路。2009年,万盛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当年煤炭采选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4.6%。2021年,万盛煤炭采选业占比已归零,2023年,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等“231”主导产业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8.4%。深入推进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园区创建工作,加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已引入福耀玻璃、冠宇电池等在内的8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12家上市公司、7家外资企业在区建有生产基地或省级总部,已建成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22个。
2.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先导区
万盛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构建辐射渝南黔北的综合交通体系,已建成渝筑、綦万、南万3条高速公路,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路网格局,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江綦万等4条高速公路。正规划建设“两高四干一轨”铁路交通网,形成“四向”对外通道体系格局——北上重庆中心城区、南下贵州、东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西联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实现了0.5小时到重庆中心城区、2小时到遵义、3小时到成都贵阳。2023年,万盛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货运值均翻了三番左右,通道出口货运值占全区出口外贸的33.6%,同比提高30%。关赶铁路通车一年已实现货运吞吐量200万吨。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旅游目的地
万盛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可利用条件便利,万盛依托这些自然资源,建成黑山谷景区等20余个旅游景区景点,并以此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文体旅赛事活动,并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力,旅游和体育融合已成万盛转型名片。当前,万盛正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着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扩大“旅游名城·活力万盛”品牌影响力,提质升级黑山谷、万盛石林等核心景区,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如“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入选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另一方面,做亮“夜万盛·潮生活”名片,围绕“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消费新业态,打造黑山谷星辰集市等夜间消费集聚区,让市民和游客在热闹的夜市中体味到万盛蒸腾的烟火气[]。
二、万盛高质量发展转型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一是产业优势突出。二是旅游资源丰富。三是城乡面貌不断更新。四是区位优势明显。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四)威胁(Threats)。
三、万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模式与选择
综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转型之路和转型成效,主要有绿色转型、文化旅游转型、产业多元化转型、平台依托型转型、区域一体化转型5种转型模式,为万盛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路径。
(一)绿色转型模式。该模式的优点符合新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有利于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三是加快城市更新。
(二)文化旅游转型模式。文化旅游转型模式是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热点方式之一,主要利用资源型城市的山水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存和工业遗产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多样的生物资源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城市转型。该模式的优点是改变了资源型城市形象,转变了资源利用观,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增加了居民就业和收入。一是文体旅融合产业赋能经济发展。二是以“保存工业记忆,置换产业功能”为原则,下大力气推动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三是重塑万盛城市形象。
(三)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是发挥地方产业基础和新要素优势,整合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发展要素,围绕市场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改变资源型城市单一产业发展方式和资源型经济独大的模式。
(四)平台依托型转型模式。
(五)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以上五种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勾勒了万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依然要放到新时代宏大的发展背景中去丰富,更需要放到万盛转型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去验证。
四、小结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万盛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万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必须立足资源型城市实际,明确万盛未来的转型路径,笃定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四个方向,围绕国家所需、万盛所能、民心所盼、未来所向,集思广益、久久为功,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在转型中实现发展,让万盛煤炭的“一业独大”日渐成为历史,“多业共兴”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转型发展“万盛新篇章”。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文化旅游局)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张文忠,余建辉.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演变与效果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1):22-38.
[]罗怀良,李清清,韩三则,等.西南地区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及优化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04):533-542.
[]刘冲.万盛:从“一煤独大”到“向绿而行”[N].重庆日报,2024-09-12(005).DOI:10.28120/n.cnki.ncqrb.2024.003269.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