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的研究
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的研究
万盛经开区博物馆 余显杰 郑洪燊 向涛 刘科 彭薪茹
一、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慈善爱国事迹是一部中小学生大思政课重要教科书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重庆,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了诸多具家国情怀的历史名人,他们以独特方式为重庆历史增辉,亦为中华民族精神代表。东周末期,巴蔓子于巴国内乱时向楚借兵平乱,事成后拒割城而自刎,其忠诚壮烈成重庆人民精神象征。南宋末年钓鱼城之战,王坚、张珏等率军民坚守 36 年,致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彰显重庆人民坚韧抵抗精神,此役不仅改变欧亚历史进程,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家国情怀印记。近现代以来,刘子如出身贫寒却心怀壮志,经商致富后投身慈善,创办学校、孤儿院和医院救助弱势群体,国家有难时又挺身而出,捐款捐物,甚至组织抗日队伍奔赴前线。邹容以笔为剑撰写《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统治,为革命事业牺牲生命,展现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抗战时重庆为战时首都和远东指挥中心,无数重庆儿女奔赴前线,卢作孚组织“宜昌大撤退”,率船队冒炮火空袭抢运人员物资,立下不朽功勋。重庆历史名人以热血生命书写家国情怀史诗,其精神如巍峨丰碑,激励着一代代重庆人。
刘子如,名华璋,1870年11月出生于重庆万盛经开区金桥镇(原四川省綦江县金灵乡)。青年时期流落重庆艰难创业。1899年前后刻制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重庆城市古地图之一。中年时期(1901—1920)从经营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产品开始收获商业成功,转而投资实业获得丰厚利润,同时开始捐助慈善事业回报社会。1914年出资创办重庆私立孤儿院。老年时期(1920—1949)持续不断捐助慈善事业。1924年,历时一年自费环球考察,回国后将考察日记整理成《新新游记》出版。1931年扩办青山孤儿院。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组建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并率团上赣浙皖前线参与抗日救援服务三年。1941年回归故乡领办青山孤儿院,开办大药房救济乡邻。1949年1月病逝,终年79岁。
刘子如作为重庆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其非凡的一生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伟大的慈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子如自幼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民本、尚和合”“崇正义、求大同”“讲仁爱、守诚信”的价值观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苦难的人生经历,如年幼时的流落和时代的动荡,不仅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兼济天下”的胸怀,强化了他的家国情怀。同时,眼界的拓展提升,无论是基督教义的感化还是环球考察的经历,都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他的家国情怀。
刘子如的家国情怀在他的诸多事迹中得以经典呈现。他绘制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注,是他家国同构情怀的早期成果。
他创办的重庆孤儿院和青山孤儿院,以教养兼施为理念,为无数孤儿提供了庇护和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民国时期慈善教育的典范,充分展现了他扶危济困的慈善之举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他所著的《新新游记》,记录了环球考察的见闻和思考,饱含着对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渴望,以及实业救国、强国富民的理想,是他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探寻强国之路的重要成果。
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组建并带领重庆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开展宣传、救护、民运等工作,更是体现了他勇赴国难的殉国之勇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
在当代,刘子如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大思政课的角度来看,他的事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他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诚信守法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世界眼光,对于丰富渝商精神、培育新时代渝商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同时,他的家国情怀也有助于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刘子如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坚定信仰中,在实干实绩中,在团结奋进中,我们都能从刘子如的家国情怀中汲取力量,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是一部生动的家国情怀大思政教科书,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二、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慈善爱国事迹开展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以其卓越的慈善爱国事迹,为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深入挖掘刘子如慈善爱国事迹背后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更好地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
(一)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是重庆地方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将其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思政教育内容,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讲述刘子如从流浪孤儿到巨商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在成功后倾其所有投身慈善事业、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经历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品质。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如对家乡的热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等。将这些情感元素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述刘子如创办孤儿院、资助贫困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等事迹时,引导学生感受他的善良、勇敢和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在情感的触动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重庆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体现了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将其应用于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本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慈善文化、爱国文化进行比较和交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精神,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将刘子如的事迹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大思政课理念。
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为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社会资源。通过将刘子如的事迹引入大思政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历史名人的贡献和精神,感受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刘子如纪念馆、参与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融入大思政课教学重要价值分析
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使命。将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二)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弘扬慈善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五)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四、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简介。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于2005年将刘子如纪念地列为《舞动红色旅游》重要景点。重庆市政协、文化委、重庆报业集团等单位于2009年评选确定刘子如故居为重庆名人故居。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9月授牌命名刘子如纪念地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被重庆市社科联命名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6年,刘子如被中华慈善博物馆列为重要慈善人物,并设立专门展区永久展出。2018年5月重庆市纪委、监委将刘子如纪念地列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刘子如纪念地主要场所包括:子如陵园、子如广场、万盛红岩文化室、刘子如展厅、刘子如故居、子如亭、青山孤儿院旧址和刘公堤八个组成部分。
五、万盛经开区博物馆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万盛经开区博物馆联合区内重庆市第49中学校、子如中学、万盛小学、福耀实验学校,积极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的慈善爱国事迹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建立合作联盟,打造研学基地。
(二)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内化为大思政活材料。
(三)设计多元化实践活动。
(四)整合优化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库。
(五)开发系列课程,实施差异化教学。
(六)创新实践教学,开展研学活动。
(七)完善馆校合作模式,加强互动联系。
(八)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六、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慈善爱国事迹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的启示
目前,万盛经开区博物馆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慈善爱国事迹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带来了诸多宝贵的启示,为中小学生大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是善用本土资源,是为思政课注入活力的关键。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核心。
三是加强学科整合,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
四是完善合作机制,是形成教育合力的保障。
五是坚持立德树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七、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万盛经开区博物馆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
三是学生参与度不够全面。
四是实践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五是存在工作滞后的问题。
六是研究方式较为单一。
八、关于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1.打造数字化教育平台。
2.优化实地参观路线。
3.开展联合教育活动。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1.开展专项培训。
2.建立教师研究团队。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
1.多样化教学方法。
2.开展个性化教育。
3.建立学生激励评价机制。
(四)加强家校社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五)加强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大思政课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
利用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开展中小学生大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充分发挥刘子如这一历史名人资源的教育价值。在今后实际操作中,将结合各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确保对策建议的切实可行、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