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栏目>社科园地

社科研究:时间肌理与空间形塑—文化强区建设助力万盛城市更新提升研究

日期:2024-09-2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9-23

时间肌理与空间形塑—文化强区建设助力万盛城市更新提升研究

文化旅游局课题组  陈建军  沈  

城市更新是指推广以节约利用空间和能源、复兴衰败城市地域提高社会混合特性为特点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我国城市更新首次提出于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定位:“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而文化建设则是城市更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通过对文化的充分认识和深入探索,增强文化建设服务城市更新的能力,将城市更新与文化建设二者有效融合,推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更新与文化建设

(一)城市更新。英国学者彼得·罗伯茨在《城市更新手册》中指出,城市更新是用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致力于在经济、环境、城市治理等方面对变化中的城区作出战略性与持续性的改善。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观察,城市更新行动从二战结束后可以简单分为推倒重建、社区更新、旧城开发、有机更新4个基本阶段。更新目标上,关注城市更新对文化复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更新对象上,从中心区棚户区等大规模单一类型的更新转变为工业遗产、历史街区、老旧小区、城中村、旧城区等多种类型的地区更新。更新方式上,从剧烈的推土机式拆除重建转向因地制宜的拆、改、留、修、保等多措并举,针对不同的更新对象演化出旗舰项目激励型、大型赛事推动型、产业升级改造型等多元形式。不难看出,城市更新中文化的作用日趋重要,具体表现在对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的文化载体的更新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各类文化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分别在各自的《城市更新条例(实施)办法》中详细定义了城市更新的内涵及制度适用的对象范围。

1:部分城市城市更新行动分类表

城市

城市更新定义

更新对象

更新方式

相关文件

上海市

在本市建成区内开展持续改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活动

对象全覆盖,包括老旧住房、存量产业用地、商务集聚区与传统商圈、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交通设施、保护建筑、公共空间

区域更新

零星更新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城市更新指引》(沪规划资源规〔2022〕8号)

北京市

对本市建成区内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

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区域综合性城市更新及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城市更新活动(不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商品住宅开发)

小规模、渐进式、灵活多样的更新方式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

对城市建成区内具有《条例》规定情形之一的区域,根据本条例规定进行拆除重建或者综合整治的活动。

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和旧屋村等

拆除重建;综合整治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广州市

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市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确定的地区进行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可持续改善的建设和管理活动

以“三旧”用地(旧村庄、旧城镇、旧厂房)为基础,纳入村镇工业集聚区、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以及其他老旧小区、旧楼宇等。

微改造、全面改造、混合改造

《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2021年7月)

成都市

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城市有机更新,对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房屋使用等全面完善,产业结构等全面提升的建设活动

包括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以及其他。

保护传承;优化改造;拆旧建新

《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2020年5月28日起施行)

南京市

对存量用地、存量建筑开展的优化空间形态、完善片区功能、增强安全韧性、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

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地段、生产类、公共类、综合类城市更新

“留改拆”的优先序

《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宁政规字〔2023〕5号)

城市更新行动的启动,代表我国城市更新已进入适应新时代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的新阶段,标志着城市建设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对盘活城市空间、构建产业生态、再生人文记忆、重塑社交活力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建设。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贮存文化、流传文化、改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会向哪里转移”。文化既是城市精神的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众所周知,城市在长时间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特色化、乡土化文化资源,这是其所在区域历史的文明成果,是所有精神财富的综合,形成了各种表现形态,折射在城市的方方面面,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细节。这些文化资源既是城市的根,也是城市的魂。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需要保护和传承文化,找到城市更新与文化建设的契合点,使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三)城市更新与文化建设互为表里的关系。城市更新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外在形象,文化建设则是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城市精神、丰富城市内涵的必要之举。二者的关系互为表里,文化建设为城市更新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城市更新则为文化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展示平台和展示环境。通过文化“形塑”城市更新的“精气神”,既注重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又兼顾城市文脉的传承。城市更新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内在推力,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更新的外在张力,二者统一于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文化资源的类型与要素表

分类

类型

意义

构成要素

人文性资源

传统文化

传承和继承而形成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地区固有的传统技术(传统产业、手工艺者)

区域认同感的行为性活动(庆典)

传统文化形成的共同体和成员

地区原有的本体性样式

传统生活方式

物质性资源

近代历史文化

具有近代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性资源

近代历史文化场所

具有近代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和区域性资源

历史文化景观、生活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具有近代历史文化价值的设施

基础设施、产业设施、建筑物

文化遗产

被价值认定和注册过的文化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遗产、都市文化遗产

二、城市更新的困局与案例

(一)城市更新困局。城市更新并不是单纯的空间改造问题,而是涵盖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它既包括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等,还包括社会网络结构、情感依赖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文化是沟通连接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角色,随着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城市在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了困局,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拆除城市老建筑,大规模建设高楼大厦,导致城市原有风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传统风貌不复存在。二是城市违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屋密度和人口密度,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很多绿化面积被挤占。三是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老城区改建越来越重视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很多文化资源通过“静态保护”手段进行封存,虽然文化资源没有遭到破坏,但与居民生活严重割裂。部分建筑年代修建年代早,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造成城市形象不佳,老住户生活不便。

(二)案例:英国城市更新中的文脉承袭

英国作为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系统性城市更新政策的国家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文脉承袭在其城市更新策略中的变化及最终的实施效果明显。英国的城市更新侧重于文化承袭的作用发挥,主要包括对历史文化信息丰富的建筑物,是否根据其对应的等级制定了详细的保护及利用方案等。在城市更新中,由于注重历史和文化传承,并根据当地特点融入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多个老工业城市的内城城市更新项目中,文化产业都在其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曼彻斯特对过去的多个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利用,结合当地的文化产业,打造了多个城市“记忆点”。利物浦则通过梳理从维多利亚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多个历史节点,并挖掘了泰坦尼克号、披头士等多个文化符号,对从滨水区到内城的大片区域进行了长达20年的整体城市更新开发,最终打造了阿尔伯特码头区、利物浦1号等多个城市商业、旅游中心。

图一:阿尔伯特码头区城市更新前后对比照

图二:城市更新后“利物浦1号”商业效果照

三、万盛文化强区建设的资源基础与特性

2023年3月,管委会办公室印发了《万盛经开区城市更新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进万盛城市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释放城市“精、美、特”城市内涵,建设经济业态领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安居乐业的产城景融合新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其中,关于文化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目标是:提升城市文旅氛围,彰显多元文化内涵。那么,我区在城市更新中要明确文化强区建设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城市精神、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万盛文化强区建设的资源基础

万盛的地缘价值、历史源流、人文精神形成了万盛文化,万盛城市的扩容提质需要万盛文化注入内在动力。文化强区建设助力城市更新,关键是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文化建设要始终以推动城市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从内在提升城市气质、品质、特质。因此,建设文化强区,要做到“软硬兼施”,所谓硬,就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所谓软,就是不断丰富文化氛围,推出反映万盛城市建设的文化文艺作品,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1)文化资源体系。主要是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03处。万盛博物馆收藏有各类藏品6000余件,涵盖了古生物化石、宋代碑刻、青铜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9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21项、区级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齐全,文艺创作价值高、产业开发潜力大。

3:万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级项目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批次

级别

公布时间

1

传统音乐

金桥吹打

第一批

市级

2007

2

民  俗

万盛苗族踩山会

第一批

市级

2007

3

传统舞蹈

后坝狮舞

第三批

市级

2011

4

传统技艺

道竹芦笙传统制作技艺

第三批

市级

2011

5

传统技艺

金桥唢呐传统制作技艺

第三批

市级

2011

6

传统技艺

祝家山苗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

第三批

市级

2011

7

民  俗

黑山请水习俗

第三批

市级

2011

8

传统戏剧

川剧

第四批

市级

2013

9

民  俗

关坝镇苗族砍火星节

第四批

市级

2013

10

传统技艺

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

第五批

市级

2015

11

民  俗

更鼓红苗“绷鼓”仪式

第五批

市级

2015

12

民  俗

王家坝红苗秋坡会

第五批

市级

2015

13

民间文学

巴渝灯谜

第六批

市级

2018

14

传统舞蹈

更鼓红苗芦笙舞

第六批

市级

2018

15

传统美术

巴渝棕编(老黑山传统棕编)

第六批

市级

2018

16

传统技艺

溱溪河竹艺家具传统制作技艺

第六批

市级

2018

17

传统技艺

红苗竹木制品防蛀

处理传统技艺

第六批

市级

2018

18

传统技艺

隆林火烧糯米酒制作技艺

第六批

市级

2018

19

传统医药

更鼓红苗兽医

第六批

市级

2018

20

民  俗

茶树红苗长桌宴

第六批

市级

2018

21

民  俗

石鼓红苗礼歌

第六批

市级

2018

此外,还有以万盛群众基础深厚的羽毛球运动为代表的体育运动文化;以黑山谷等景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代表的康养文化等,它们演化形成了万盛“工矿文化”“孝善文化”“运动康养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铸就了“自信包容、敢为人先”的万盛城市人文精神,是万盛文化强区建设的内在支撑。

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如何做到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从要素层面看,有有形的单体建筑、街巷街区等,还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既是涵养城市人文底蕴的文化要素,也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重要资源。从时间层面看,要保护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并且让其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效用,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城市风貌。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之一,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抓手之一。我区现有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各1个,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有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4个,构建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15分钟”、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的格局基本形成。

3)文化文艺创作体系。近年来,万盛推出了舞台艺术作品100余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共600余件,荣获近40个奖项。挖掘创作推出歌曲《幸福苗山》、器乐表演《龙门阵·幸福生活》、舞蹈《红苗舂米舞》、油画《矿工》等充分彰显万盛红苗文化、金桥吹打文化、夜郎文化等万盛特色文化作品。举办了万盛经开区十大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绍京杯”书法作品展、“溱州杯”少儿美术作品展、职工合唱比赛等文化品牌活动。强化文艺人才培养,实施了“一十百千”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工程,将群文创作触角延伸到基层,建立“师带徒”名家传戏、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文艺服务项目等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民间艺术组织和民间人才的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

(二)万盛文化的特性

1)万盛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象征性。文化是万盛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唐代溱州、宋代荣懿砦是万盛文化的早期形态;民国南桐煤矿建设、抗战军工发展是万盛城市文化的近代形态;三线建设、工矿发展是万盛文化的现代形态;工业转型、文旅融合、运动康养等是万盛文化的新时期形态。万盛城市文化的每个阶段具有独特的象征性,能够反映历史时期以来万盛城市发展的轨迹,是建设文化强区的内在逻辑。

2)万盛文化建设具有多元的立体性。万盛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轨迹决定了其具有多元性,僰僚故地、唐宋溱州、明清移民、南桐煤矿、三线军工、转型之城,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有独特性,更有多元性,构成了丰富立体的万盛文化,并由此形成了“工矿文化、孝善文化、运动康养文化”特色文化,凝聚起万盛“自信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是建设文化强区的现代形象。

3)万盛文化建设具有普惠的共享性。万盛文化具有内在的演化和外在的张力,万盛老街、溱州楼等建筑形态;“周孝子”、刘子如浮雕等特色文化景观小品广布万盛城区,更加物相化的表现了万盛文化底蕴,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让公众能方便快捷的享受文化服务。不断推出的体现万盛文化元素的各类文化文艺作品,是建设文化强区的外在动力。

4:万盛城区文化载体类型表

类 型

具体区域

更新目标

奥林匹克公园、方家山

优化、提升基础设施

孝子河

疏浚河道、优化文化长廊、增加便民设施

万盛老街、国能天街

差异化发展,增强产业吸引力

新田路片区楼群、二十一队片区楼群、西城大道片区楼群、东城大道片区楼群、红枫社区楼群片区、滨江路片区楼群、汽车站片区楼群、塔山片区楼群

以新田路片区为突破,其他区域渐次推开,各片区特色互补

注:万盛城市更新基本格局为“一河+两山+两街+N片区”。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是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区建设与城市更新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上述三个特性也是万盛文化建设的独到优势,是城市更新的有效资源与重要抓手。

四、文化强区建设助力城市更新策略

通过厘清万盛文化资源、特色,并与城市更新关系的分析,我们大致将万盛文化强区建设助力城市更新提升分为环境改善、文化普惠和产业兴旺三个层面。

(一)环境改善的城市更新之路

1)文化与万盛传统工业相结合。工业文化遗产是万盛城市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承载体。将东林煤矿、南桐煤矿等城市工业建筑遗迹进行景观化改造,通过对这些工业建筑的外部立面与材质、内部结构、功能和装饰的改造,重塑万盛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盘活城区及其周边工业用地,打造城市文化景观公园,为举办大型城市文化活动提供大场景、大环境,从而改善、修复工业遗迹及周边用地的生态环境,提升万盛在城市更新中的环境人文品质与文化内涵。

图三:万盛东林街道新工区

2)文化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社区绿化是城市更新中基础性环节,将文化与社区绿化布局相结合,强化布局体系中能够体现万盛文化完整性、层次性与均好性的元素。在植被搭配中增强文化元素,运用本地植被,通过控制植被季相、色彩、形态等与万盛城市风貌、城市气质相协调;打造文化景观公园等方式,消除绿化碎片化布局;加强绿化景观串联,统一协调整体绿化体系,从而改善社区空间生态文化环境品质。

3)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将万盛历史文化元素注入到城市更新中,构筑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实物展示,通过建筑风格、街区故事、雕塑群、浮雕墙、诗歌碑栏、地名释义牌、店名馆名站名、实物模型等方式,将城市的历史鲜明地展示出来,延续城市文脉和肌理,让独具历史魅力的人文风采和城市精神彰显于当下,传之于后世,如已经深入人心的万盛老街“周孝子”雕像、子如广场刘子如浮雕等。景观小品要选择能够彰显社区文化特征,如万盛老街的景观小品要以喝茶群像雕、传统手工艺者群像雕等为主,引发公众对万盛城市历史的共鸣,从而增强社区建筑与公共的亲密感,提升公共空间景观地域文化特征。

图四:城市文化景观小品

(二)文化普惠的城市更新之路

1)文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紧紧抓住万盛旅游“三次创业”中规划的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契机,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市民文化功能区,加大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提档升级万盛博物馆、万盛图书馆、万盛文化馆、溱州楼、镇街文化中心等重点。进一步优化万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升级万盛文体中心、城区健身步道、骑行系统等城市体育运动基础设施,针对全区老龄化发展趋势,重点在新田路片区、江山城片区、塔山片区等重点区域布局适合老龄群体的运动健身设施,从而提高城市公共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对外整体文化形象与价值。

2)文化促进城市社区发展。吸收万盛历史文化元素和不同区域建筑形态特质,严格遵循建筑色彩、材质、比例与风格等,保留和传承社区建筑文化特征,如新田路片区建筑改造,应当以万盛城区发源地为定位,采用20世纪70—80年代建筑风格,最大程度还原和记录万盛城区历史风貌。万盛城区发展的轨迹基本是以新田路为源头,逐渐向南、东两个方向扩展形成,不同时期的建筑组团折射了万盛城区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要严格控制万盛中心城区社区组团布局形态,延续与融入城市整体肌理;将文化融入不同区域空间环境与活动,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从而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构筑城市对外整体文化形象。

图五:新田路片区建筑外立面改造

3)文化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将万盛特色文化融入子如广场、各类社区小广场等城市广场空间,以传统铺装形式、典型色调材质、经典小品设施和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为表现形式。同时将万盛特色文化融入街道空间,如万盛老街、新田路等传统街区的改造提升,要充分兼顾街道尺度比例、传统街面布置和显示需求等;在孝子河等滨水空间表现万盛特色文化,包括滨水步道、平台岸线、码头堤坝和各种滨水活动;奥林匹克公园、湿地公园及城区各类小公园等公园空间中的景观小品、休憩游乐设施等要彰显万盛文化建设的成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舒适性、宜人性,打造城市文化精神场所。

4)文化促进城市公众人文关怀。万盛有丰富的文化活动资源和深厚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在城市更新提升背景下,公众对文化活动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公众从活动的被动接受型转向了主动参与型。因此,要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契机,充分征集公众的合理建议、意见和方案。在万盛文化宣传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服务组织、文化艺术协会、民间团体、地方文化艺术家的作用,扩大城市公众参与的渠道和范围;将城市文化培训和实践融入万盛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老年群体教育中,从而提升城市公众文化参与度,培养公众文化素养,体现城市人文关怀,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

(三)产业兴旺的城市更新之路

1)文化融合新兴产业。万盛文化建设可以以“工矿文化、孝善文化、运动康养文化”等特色文化为核心,作为文创产业孵化源泉,将文化与创意、时尚、科技、动漫等新兴产业相结合,融入新的文化创新要素,如万盛非遗,与文化创意、现代时尚等有机结合,开发出如万盛苗族踩山会动漫片、金桥吹打时尚演艺等,改变现有文化发展理念与模式,最大限度展现文化的宣传力、影响力与叠加效应。探索产业形成跨界融合新模式,如万盛体育文化与工业产业相结合,赋予其文化内涵,推出体现万盛体育运动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将人工智能、5G、VR、AR、MR等技术应用到城市文化资源的形塑中,通过媒介技术唤醒城市文化资源,让城市的文化遗产、静态的城市地标变成可参与、可体验、可交互的文化强区建设实践,激发新兴产业的发展活力。

2)文化工业遗迹再利用结合。万盛城区及其周边遗留有煤矿、电力等大量工业建筑遗产,为文化与工业遗迹的再利用提供了平台。主要有三种利用模式,一是文化与工业单体建筑相结合,以南桐煤矿为代表,合理保留建筑主体结构,内部空间置入包括博物馆、艺术馆、展示馆等文化功能;二是与工业建筑群场地空间相结合,以东林煤矿为代表,打造露天影院、演唱会、发布会、展示会等艺术文化活动;三是与工业设施、构筑物等相结合,以方盛电厂为代表,通过修复、改造、装饰,巧妙地保留和展示城市工业文化印迹,重新挖掘传统工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图六:上海新泰仓库建筑改造效果照

3)文化带动万盛旅游产业。城市旅游、工业旅游是万盛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可以将文化与城市旅游地标相结合,营造城市旅游文化标杆,形成区域旅游的核心引爆点。与万盛老街、国能天街等城市旅游配套设施相结合,贯穿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形成充满鲜明万盛本土文化主题特征的旅游配套产业链;与万盛苗族踩山会、“三节”活动等旅游活动相结合,打造充满万盛城市文化特征的大型主题活动,推出沉浸式文化演艺演出项目,增加游客文化互动与体验,提升旅游吸引力。同时,应当不断挖掘新的文化载体,创造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可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博览会、展览会、体育盛会、论坛等活动不断营销和传播城市品牌,为万盛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和深厚持久的美誉度。

图七:夜间演艺节目

4)文化融入商业休闲业。万盛商业休闲主要集中在国能天街与滨江路。探索将文化与商业休闲建筑等相结合,通过对建筑外观进行差异化改造,创造滨江路休闲怀旧、国能天街动感时尚的鲜明文化装饰形象特征,营造浓郁的文化商业氛围。将万盛老街等商业休闲开放空间进行包装整合,包括室内外商业休闲广场、中庭、屋顶、露台、庭院空间等,构建主题化、情景化、体验化的商业文化空间场景。为激活万盛老街商业文化活动氛围、丰富滨江路商业业态,进而带动周边城市体的更新提升,应当引入、举办商业休闲活动相结合,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大型主题文化活动,提升商业休闲的文化内涵与体验附加值,让老街区成为新网红、老街坊赶上新潮流,进而激活商业休闲的经济活力与价值。

五、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文化是城市建设之魂,是城市的最终竞争力,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应该是文化建设的延续。万盛有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与优质的自然文化资源,在城市更新中,准确定位万盛文化建设的角色与作用,在城市更新中体现万盛文化特质、文化特性、文化特征,从建设文化强区的角度丰富城市更新的内涵,并为城市更新提供内生动力,反之,让城市在不断更新中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因此要全面梳理、深度挖掘、创新开发文化资源,在城市更新的外在表现上实现文化景观化、景观文化化;在城市更新的内在动力上表现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打造一批富有万盛特色的文化产品,让文化“露”出来、“串”起来、“靓”起来、“火”起来,用城市更新的方式表现“万盛文化”、讲好“万盛故事”、展示“万盛形象”,打造城市文化IP,让文化强区建设成效助力万盛城市更新内涵式提升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