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中学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究
社科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中学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究
重庆市第一〇五中学校课题组 万先鹏 张国徽 刘龙波 邓孝洪 陈慧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一步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镇中学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乡镇中学的特色发展在基于校情、学情和镇情的基础上,通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色人才;发展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关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学校与社会共同发展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镇中学;特色发展;路径探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受体制、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存在较多的发展困境。如何正确认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中学特色发展的价值内蕴?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中学特色发展有怎样的时代契机?乡镇中学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哪些?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助力乡镇中学特色发展的路径有哪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中学特色发展的价值内蕴
进入新时代以来,各级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加大了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围绕着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了乡村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发展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镇中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乡镇中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镇中学发展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乡镇中学教育是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农村社会结构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在观念层面上表现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内在文化的质变,先进开放的观念传入农村的同时,以快餐式、市场化、娱乐至上等为代表的消极文化打破了封闭的农村文化环境,攀比之风、浪费之风等不良风气在农村愈演愈烈,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淳朴习俗,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实现。乡镇中学教育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内外结合,构建兼具现代性与乡土性的农村教育氛围。通过引导、教化、规制等手段,帮助广大农村青年自觉革除陋习,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振奋精神、激发动力,为乡村振兴工作保驾护航、立根铸魂,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
(二)乡镇中学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原动力,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积极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挖掘农村内部人力资源,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全体农民,从广大农民对共同富裕的热切期盼中汲取力量,充分发挥农民的内生动力。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乡镇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农村青少年,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建设者,通过价值引导、知识更新等途径,将乡村振兴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其投入乡村振兴事业打下情感基础。
(三)乡镇中学教育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力量源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基本内涵囊括了经济、文化、生态、民生、治理等多个层面,本质在于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需要靠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然而如果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3]教育,尤其是乡镇中学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镇中学教育通过培育新时期乡土人才、传承农村优秀文化,从而推动乡土社会的整体性变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中学特色发展的时代契机
(一)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办学方向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明确要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将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为学校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学校必须依法治校,开放办学。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合作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地处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青年镇,作为千年古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青年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节点城镇,当前正在申报第五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
青年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规划图(2024—2026年)
青年镇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期,结合发展定位和自然禀赋、产业基础,规划“一心六区”,以板辽村为活力度假中心,赋能其他六大区域为文商旅会客区、研学体验区、夜间聚集区、商业消费区、文化记忆区、种植观光区,以点带面,形成供给、支撑、反哺的产业配套合力,也实现“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格局,打造七“一”振兴路,成就七“色”青年镇,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旅游升级,努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镇。项目建成后,将提供就业岗位1280个,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社会效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合作发展的空间。
(三)学校已有特色项目的实施成效
从2011年到2023年,十余年的坚持,让中长跑特色项目在笔者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区教育局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学校的有力推动下,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农村初中中长跑特色打造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特色打造,学校的中长跑特色打造,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学校的体育实力,在全区学校每次区运动会上都是初中组团体总分前三名。
通过中长跑特色打造,锻炼了师生体质,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近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大课间比赛、区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名列前茅,学生身心素质大为增强,学生近视率持续下降。这些项目的取得正是特色发展的需要和成果,正是育人方式转变的有力载体,为学校特色办学提供了成功范式。
三、乡镇中学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镇中学特色发展面临许多现实困难。面临着师资力量略显不足,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农村生源萎缩,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学校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特色课程开发不足等问题。
四、乡镇中学特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乡镇中学虽然地处偏远,远离城区,但它们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中学要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具有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既要符合国家政策,也要满足社会需求。下面将结合乡镇中学的特点和笔者的工作经历,探讨如何特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特色发展是乡镇中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色人才;要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鼓励参加艺术类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要引入社会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要关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学校与社会共同发展。只要我们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乡镇中学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色人才
1.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乡镇中学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2.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乡镇中学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要注重体育教师的聘用,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体育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体育素养。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鼓励参加艺术类活动。
艺术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乡镇中学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竞赛,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水平。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艺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4.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乡镇中学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二)发展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1.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乡镇中学应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校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引入社会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
乡镇中学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入社会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校提供各种教育资源。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加强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乡镇中学要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要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关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学校与社会共同发展
1.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乡镇中学要积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共同举办各种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
乡镇中学要积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学校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展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与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沟通合作,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中学实现特色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考量。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强化师资力量、开展特色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种路径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工作。同时,学校应注重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关怀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思想内涵,深化新时代高校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06)
[2]孙军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现状及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3(08)
[3]习近平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的基本理路[J].钱正武.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4]王蓓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义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陈勇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与实现路径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22.
[6]张汶军,杨雁茹,蔡亮.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守正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0)
[7]隆婷,左崇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和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3(08)
[8]娄眉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成人学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06)
[9]汪建德.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以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1-4.
[10]姚天勇.在创新中坚守,在传承中发展——江苏省南通中学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1(08)
[11]范会芳,刘振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民族教育,2023(05)
[12]刘子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基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启示[J].南方论刊,2023(12):106-108.
[13]艾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路径——评《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3(04):122.
(本文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