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栏目>社科园地

社科研究:构建互联网+公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管理系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研究

日期:2024-09-1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9-14

构建互联网+公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管理 系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研究

万盛人民医院课题组孙道辉谢利海  李丹  幸兰  夏凡


卫生应急技能即应急救护技能,是指当人受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时,在现场或尚未送达医院前以及送医途中,由目击者为伤者提供的初步、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护措施的能力。目前培训现状是普及率低、复训困难,培训效果无法监测等突出问题,所以建立一套方便培训、考核、交流的培训管理系统,以推进我区健康城市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公众培训的实际需求出发,借助互联网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在线咨询和智能培训管理系统,实现公众线上线下培训、考核、交流的闭环管理达到应培尽培的目的。

但是,如何拟定培训指标、标准,建立与网络平台相匹配的数据库?如何保证推广应用效果的同质性?可能存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本项目主要通过合作单位所研发的培训管理系统,建立本区域内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监测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对本区域培训人群实施动态的培训、考核、评价闭环管理的研究,以达到应培尽培的目的;拟通过对公众进行培训管理、观察、比较,来探讨该培训管理模式的推广运用效果,不良反应,拟得出结论: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对公众培训管理效果显著,方法简单,安全,具有重复性,值得广泛推广运用,从而推进我区健康城市建设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立项依据

(一)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现状及不足

1.提高公众救护能力,对提高全民应急素养,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即公众应急救护能力,是指当人受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时,在现场或尚未送达医院前以及送医途中,由目击者即公众为伤者提供的初步、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护措施的能力。近年来,各种急慢性疾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2],在突发伤病与事件的“第一现场”,救治是分秒必争的。“白金十分钟”理念认为[3],意外事件发生后最初的十分钟是急救关键时期,但是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施救存在一定应急反应时间[4],在这段时间内,第一目击者能否正确使用急救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5][6],所以,提高公众救护能力,对提高全民应急素养,提高抢救成功率、减轻致残率和死亡率,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公民健康工作。相继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健康中国重庆行动(2019-2030)》、《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2021年重庆市卫健委下发了《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卫生健康局根据本地实际,及时完善“行动”组织管理架构,明确职责任务,谋划好本辖区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推进的5年规划和2021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机制,分级分步提升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能力,实现本辖区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常态化培训模式。

3.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公民普遍应急素养较低。从非典、汶川地震、国内同行回顾性研究及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暴露出了全民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低,公众获取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不规范、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复训机制,培训效果无法检测等突出问题[7][8]。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低、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健康中国和全民小康的国家战略不相适应[9]

(二)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有望提高公众的卫生应急技能。

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手机APP的开发和使用成为移动信息建设的焦点。在医疗行业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移动医疗”概念,即通过移动设备(手机或掌上电脑等)提供的一种远程医疗服务[10]。其通过线上医疗服务平台、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深刻影响着居民的健康服务需要与需求[11]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力倡导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2018年4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所以,大力开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相关核心技术的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并推动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示范应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公众培训的实际需求出发,借助互联网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在线咨询系统和智能培训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公众线上线下培训、考核、交流的闭环管理,达到提高培训质量、应培尽培的目的,从而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二、项目实施

万盛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基地于2021年3月——2023年12月使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包括系统服务器、医护移动终端和学员移动终端三部分组成),通过该系统云平台拟为培训老师与培训学员(公众)建立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该研究探索通过对培训学员运用该系统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普及、培训效果监测、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对培训的满意度是否提升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来探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效果,不良反应等。现报告如下。

(一)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研究内容

1)开发在线咨询和智能培训管理系统软件

2)拟定数据库指标,细化评分标准

3)在万盛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基地进行试点应用该培训管理模式,以帮助对公众进行应急技能的培训和管理。

4)在万盛辖区2家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研究目标

通过项目合作单位所研发的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建立万盛区域内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监测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对本区域培训人群实施动态的培训、考核、评价闭环管理。构建区域内的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及监测模式,评价应用效果,并在万盛辖区2家基层医院推广应用,逐步在全区推广,最终达到增强培训效果、应培尽培的远期目标。

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建立平台

2)拟定指标、细化标准,建立与网络平台相匹配的数据库,实现实时评价。

3)建立共享团队及共享平台,上下联动,保证推广应用效果的同质性。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将在万盛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公众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身体健康、无认知障碍及活动障碍③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有认知障碍及活动障碍;②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恶性心律失常。

退出标准:①自行决定退出,劝阻无效者;②过程中缺乏合作,或拒绝配合继续复训的患者。

方法:入选学员被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学员的平均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100例)在培训时即签订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协议,学员入组完成初训后,即指导学员使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系统APP软件:学员需下载APP或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并进行实名注册账号,建立健康档案。系统会定期发送急救知识、自动发送复训通知及学习资料;学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系统里随时进行急救知识学习;学员收到复训通知后,点击并完成资料的学习,在线完成理论考试,通过学员移动终端上传复训操作视频(除心肺复苏模型外,大部分急救操作设备生活中均可企及);学员也可向培训团队发送健康问题咨询;培训老师团队通过医护终端设备监测学员学习时长,根据视频及理论成绩判断学员复训效果,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实施远程干预,如发放相关培训资料、培训视频等,可实现培训团队与学员的线上双向沟通。

而对照组(100例)不加入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进行培训管理。所有纳入本研究学员均接受常规理论和技能培训与考核。

2)方案设计

①组建研究团队:在干预开始前组建研究团队,由重庆市急救中心培训专家、培训基地老师及项目合作单位技术工程师组成。重庆市急救中心专家负责培训相关指导、咨询;2名副院长一位是分管公众卫生技能培训基地,负责培训的统筹、协调,一位是急救培训专家,系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专家组成员,负责培训指标和标准的制定;培训老师6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其中2名兼顾负责会务、数据收集、监测和数据录入;技术工程师1名负责平台研发和系统维护。

②平台搭建:项目合作单位根据项目的培训要求完成软件研发、平台搭建;完成培训指标、标准与平台融合,建立与之匹配的数据库,平台具有自动统计、自动检测、自动分析功能,构建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该培训管理系统由系统服务器、医护移动终端和学员移动终端三部分组成,通过该系统云平台构建及运用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

③录入信息、建立健康档案:研究开始后,入组学员采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在培训管理系统为每个参加培训的学员建立EXCEL电子管理档案。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对培训了解情况、是否使用智能手机、初训(或复训)时间。

④远程培训、交流、考核、干预:学员入组完成初训后,即指导学员使用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系统APP软件。学员需下载APP或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并进行实名注册账号,系统会定期发送急救知识、自动发送复训通知及学习资料。学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系统里随时进行急救知识学习;学员收到复训通知后,点击并完成资料的学习,在线完成理论考试,通过学员移动终端上传复训操作视频(除心肺复苏模型外,大部分急救操作设备生活中均可企及),学员也可向培训团队发送健康问题咨询;培训老师团队通过医护终端设备监测学员学习时长;根据视频及理论成绩判断学员复训效果,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实施远程干预,如发放相关培训资料、培训视频等,可实现培训团队与学员的线上双向沟通。

⑤以积分方式促进培训普及、提升培训效果:根据在系统里参加急救知识学习时长,复训理论、操作成绩,参与现场救治(事例真实,有支撑材料)频次均设置有不同的分值。系统根据设置,自动授予相应的学分,学员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绑定本人手机后可查看本人的学习积分,后台会自动生成图表,进行积分排序。

⑥与区总工会、卫健委等政府部门合作:提供培训系统后台数据给上述政府部门,把公众参加卫生应急技能培训获得积分情况,作为评选我区平民英雄的参考资料之一;为政府部门了解本区域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状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⑦培训老师团队管理:由专职基地培训教师根据公众培训需要,共同制定培训指导手册,每周通过管理平台向学员发布公众卫生应急急救技能相关知识,培训误区等内容;负责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培训、指导,帮助其熟悉培训管理系统,运用该模式完成对辖区群众培训考核的任务,保证培训效果的同质性。

2.技术路线

3.关键技术说明

(1)建立平台

项目合作单位根据我们项目的需求,研发建立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

(2)拟定指标、细化标准,建立与网络平台相匹配的数据库。

项目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分析、专家函询等方式,拟定数据库培训考核指标:人员信息、课程模块(理论、实践模块、考核标准、自动统计、自动检测、自动分析功能)、培训方式,实现平台与数据库匹配,达到实时评价的目的。

(3)建立共享团队及平台,上下联动,保证推广应用效果的同质性。

对两家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的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与之共享培训团队与平台,上下联动,保证推广应用效果的同质性。

(三)年度研究计划与预期研究结果(包括发表文章、申请专利、拟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等)

年度 研究计划(简化) 达到指标
2021.1—2021.2 组建研究团队,拟定培训指标和标准;搭建平台。 1.建立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及监测模式;2.建立数据库:人员信息、课程模块(理论、实践模块、考核标准、自动统计、自动检测、自动分析功能)、培训方式。
2021.3— 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培训及考核。 保证培训的同质性,项目组成员熟悉该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及监测模式,能够按照要求对培训学员实现线上线下培训、交流、考核的闭环管理。
2021.3—2021.6 在万盛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基地培训的学员中应用,并评价干预效果、完善个人培训档案。 创建健康档案500人次以上
2021.7—2021.9 对万盛辖区2家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及现场操作培训,进行培训模式推广 每家医院完成培训、建档300人次以上。
2021.10—2023.11 完成项目任务;总结与评价;建立区域性培训档案大数据。 撰写论文1篇。
2023.12 逐步在全区推广 在全区其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推广应用该培训、管理模式。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基线数据与干预随访2年后的培训普及率、培训效果监测等指标,判断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获取知识便捷性、培训质量、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满意度是否提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l 两组培训效果和满意度比较( ±s)

组别

例数

获取知识便捷性

培训质量

(理论、操作成绩)

满意度

参与现场救治的意愿

观察组

100

95.21±2.10

93.93±1.47

97.25±1.34

87.7±6.3

对照组

100

83.63±1.85

83.16±1.72

87.30±1.55

68.1±5.1

t值


12.43

5.96

8.13

7.647

p值


<0.05

<0.05

<0.05

<0.05

四、小结: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本研究创新性提出利用互联网与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

2.本研究拟通过构建互联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管理模式,实现公众线上线下培训、考核、交流的闭环管理,使考核、干预,复训更便捷,培训效果显著。

3.建立共享团队与平台,上下联动,保证推广应用效果的同质性。

4.与区总工会、卫健委等政府部门合作,用设置积分的方式能够促进培训普及、提升培训效果;为政府部门了解本区域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状况,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达到应培尽培的远期目标,真正推进我区健康城市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