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栏目>社科园地

社科研究:关于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的研究

日期:2024-09-1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9-14

关于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的研究

农林局课题组  崔正芳武晋龙赵云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的“三农”工作面向新发展阶段出的新部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宜居”“宜业”“和美”3个因素,需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近年来,万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良好基础。

一、规划引领,绘制和美乡村“新蓝图”。

(一)规划先行,为生产、建设提供方向全面梳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一套从规划编制到项目落地实施的和美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多规合一”一张图,彰显乡村“农文化底蕴”“山水田灵动”“农文旅融合”。

(二)设施,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环境。逐步完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等“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通公交率、“四好农村路”村民小组通达通畅率、动力电接通率、天然气接通率、4G网络信号覆盖率等均达到100%,村民聚居区自来水入户率实现100%,村邮站“快递到村”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有序推进“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农村环卫设备、清扫保洁、回收利用基本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100%。提升农房风貌323户,建设公共卫生厕所2座,完成户厕改造161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04%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物处理设施配备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87%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厂网一体化”工作,启动万东镇五里村新屋社污水处理站修复工作和“国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填报工作,1-4季度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完成历史遗留、关停矿山生态修复675亩,2022年以来营造林2.3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2%。首届重庆市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万盛举行,万盛成功入围全市六个“县乡村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县创建名单,凉风村、青山村、绿水村入围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名单。

二、提升产业,拓展和美乡村“新路子”。

(一)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一主两辅”产业发展,加速建设食用菌全产业链,全力推进食用菌良繁中心建设,4个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全面建成投用,全年食用菌产量预计达5.4万吨。稳定黑山猕猴桃种植面积和品质,产量较去年增加23.79%,全区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实现39.52亿元,同比增长11%。培育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重庆市加工业百强领军企业、重庆翠信茶业有限公司为重庆市加工业百强成长性企业,落实贴息资金56万元,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达23亿元以上。安排资金672万元支持茶叶、特色水果、生态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二)坚持生态优先,持续优化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绿色食品2个,续展绿色食品4个,获得巴味渝珍授权产品1个,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获评重庆市最美绿色食品企业、华佗牌金针菇和华绿之珍牌金针菇被评为最佳绿色食品产品。全年粮食作物种植16.62万亩,粮食产量5.16万吨,同比增长2.83%。预计生猪出栏6.1万头、小家禽出栏80万只、水产品产量1530吨、蔬菜产量2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1.7%、2.1%、3.65%。建成高标准农田一期1万亩,二期7266亩全面推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3.84%,提升1.92个百分点。

(三)坚持利益联结,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安排衔接资金4629万元,69%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216户次、1736.56万元,落实产业到户奖励资金264.6万元支持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产业。脱贫对象人均纯收入19707元,同比增长12.04%。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09户,新培育家庭农场示范场17个,登记成立农民合作社6个,辐射带动1.6万户农民增收致富,继续落实财政补助资金项目带贫责任,带动脱贫户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安排资金659万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研究出台《万盛经开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公开招租、发包、入股、自主经营等方式,激活农村集体资产860万元,盘活闲置土地、林地、果园等资源7500亩,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8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78万元,全区5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3592万元,村均64万元。

三、聚集人才,汇聚和美乡村“智能团”。

(一)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培育。实施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计划,以万盛冠名的首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万盛棕编”成功通过国家人社部备案,并纳入全市技能人才认定范围。组织70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和骨干人才开展农民合作社高素质人才培训,组织1389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叉车操作、焊工、钳工等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华绿生物公司成功设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丛林镇绿水村成功创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获得一次性创建补助60万元。支持丛林镇绿水村、石林镇庙坝村和定青茶业公司等三家单位建设“巴渝工匠”乡村驿站,兑现一次性建设补助24万元。

(二)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示范,新评选农业科技示范主体28名、农业主推技术示范项目8个。成功组建粮油、食用菌、特色经果等3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聘请市农广站、市农科院、西昌学院等3名省市级农业科技人才为我区团队首席专家。新选派工业设计、文化教育、乡村治理等市级科技特派员25名和区级科技特派员12名。推行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在粮油、食用菌、特色经果、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市场营销等领域成功招募6名“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为我区特聘农技员。

(三)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育。以贯彻落实全市乡村人才“五万计划”为契机,积极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全区各镇事业单位引进乡村公共服务人才63名。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6名。新选派驻村队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和选调生等乡村治理人才116名。新培育乡村工程技术人才145名、乡村劳务经纪人104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200人次。

(四)实施乡村人才聚集行动。全区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黑山镇南门村脆桃基地、万东镇五里村肉制品生产及加工等3个项目入选市级专家服务团结对帮扶项目。成功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万盛”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领衔16名高层次专家,为我区材料、工程、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智力帮扶。全面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从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选派14名中级职称人员下沉到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500余名在校大学生来区助力乡村振兴。落实乡村人才支持政策。破除职员晋升“天花板”,4名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新晋升六级职员。推荐10名高层次人才成功入选市级鸿雁计划,创新报表(人才吸引服务水平指标)全年四个季度持续保持在B档次,创历史新高。核定全区1904名义务教育教师超额绩效总量1.06亿元;追加核定义务教育教师工作补贴单列绩效工资总量303万元;为71名乡村教师兑现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34.25万元。核定全区全科医生津贴单列绩效工资总量17.1万元。成功举办“川渝聚力·渝创渝新·创汇万盛”创业创新大赛和“万盛英才—首届万盛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我区农业领域项目荣获创业大赛一等奖、200余名乡村人才获得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年组织农村创业青年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巡诊、创业交流活动15场,支持涉农创业青年创新创业。

四、文明乡风,展现和美乡村“新风尚”。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面貌统筹推进“学习新思想”“党的声音进万家”等重要思想重大主题集中宣讲、微宣讲2100余场次,覆盖受众15万余人次。开展“盛城青锋”“万盛故事荟”“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活动200余场次。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月”,开展红色教育、英烈祭奠等活动60余场次。以全市三月文明行为促进月为契机,集中开展《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科普宣传、“榜样面对面”等六讲文明实践活动400余场。利用横幅、LED显示屏、电子字幕屏等播放乡村振兴等相关标语、海报1600余条次。

(二)着力升级公共文化,提升服务效能举办全国“四季村晚”夏季示范展示暨万盛经开区夏季村晚,黑山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唯一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原创节目《博物馆奇妙之旅》成功上榜全国“我最喜爱的‘村晚’”节目。组织开展重庆市首届和美乡村才艺大赛(重庆村晚)万盛选拔赛。在各镇街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村(社区)活动242场次。组织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00余场次,覆盖10个镇街6万群众。举办“寻梦溱州、记住乡愁——万盛农耕文化展”,进一步完善万盛博物馆藏品资源体系。深化本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桥吹打《欢乐丰收年》荣获重庆市乡村艺术节(音乐类)一等奖,马风派第七代区级传承人张秋霞唢呐独奏表演《九儿》获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全国音乐大擂台赛三等奖

(三)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全域文明共创建,文明新风满盛城”活动对现有35个区级文明村镇开展复查验收工作,新申报文明村镇7个,实现区级文明村镇创建全覆盖。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246个,8户家庭荣获市级绿色家庭、最美阳台、最美庭院等称号。选树道德典型,获评重庆好人2人,重庆市道德模范1人。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设,志愿者注册量达2.2万余人,建立各级文明实践队伍181支,评定2023年度星级志愿者50余名,荣获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示范创建9个,“溱州风雅诵”留守儿童帮扶项目获全国文明实践展示。围绕“3·5”学雷锋日、乡村振兴等主题,组织开展尊老护幼、助困帮扶、反诈宣传、“文明新生活”垃圾分类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5000余场充分利用报纸、“两微一端”、农村广播、村院围栏、文化广场、公共宣传栏等媒体平台,刊载、滚动刊播“十抵制十提倡”相关内容1000余条次,制作宣传横幅70余条,发放“十抵制十提倡”宣传资料500余份,引导群众自觉“讲文明、树新风”。结合清廉村居建设工作,完善“一约四会”,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五、党建统领,构建和美乡村“新体系”。

(一)持续建强基本战斗单元。督促推动村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扎实抓好开展理论学习、推动干事创业、强化基层治理、认真检视整改等各环节规定动作,进一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大力建设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制发《村(社区)党组织评星定级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分5级对村党组织进行评星,以评促“改”、以改促“晋”、以晋促“升”,持续放大基层党建整体效能。印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件清单》,其中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件清单共13方面、36条,推动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精准摸排确定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四个一”措施,“一支一策”完成整顿转化。开展重点村分类管理,确定1个村,量身制定管理方案与措施。强化示范引领,将五和村、绿水村、凉风村确定为市级基层党建拟创建示范点进行打造,协调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安排50万元予以支持,万东镇五和村荣获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二)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会同相关部门分级分类分批全覆盖培训各镇、村干部1500余人次。先后举办“一把手”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万盛经开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集中培训班——市外现场教学,组织各部门“一把手”,各镇党委书记、镇长、组织委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代表,分批赴浙江省杭州市学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做法。

(三)筑牢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人才项目,使用“万盛英才”编制周转池,为8个镇的2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分别招录1名学历高、专业对口的人才。深化落实驻村帮扶长效机制,向3个镇、12个村的15支工作队轮换选派45名优秀人才。加大回引本土人才工作力度,56名本土人才在村挂职任职、创新创业,培养储备112名村干部后备力量。选派56名政治过硬、创造性张力强、有为民情怀的年轻干部对口担任56个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滚动实施农村发展党员2年规划,发展农村党员42名,覆盖34个村、占全区行政村的60.7%,35岁以下的34人、占81%,进一步激活农村后备力量“源头活水”。

(四)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五必谈”“四必看”“三精准”要求,成立8个工作组,扎实开展村级班子届中分析,与五类人群780余人深入谈心谈话,逐村逐人进行分析研判,督促指导镇村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192项,持续推动村级班子建设提升。深化导师帮带制,建立“导师库”“帮带对象库”,强化以“产业联盟”“党建联盟”为纽带的结对帮带关系,推动21名村书记“导师”帮带15个村,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精心组织“重庆市担当作为好支书”推荐,甄选2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最终公示环节;启动村领域“万盛经开区担当作为好支书”选树工作,营造赛马比拼、见贤思齐浓厚氛围。

(五)高质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推行“党建联建+集体经济”,以党建为纽带,推行龙头带动型、产业链接型、飞地抱团型、项目牵引型、城乡融合型,以及鼓励各镇各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党建联建的“5+N”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实施“强村富民”计划,接续建好管好中央财政8个扶持村项目,承接落实新一轮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协调安排衔接资金420万元扶持6个村。我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做法,被央媒《经济日报》宣传推介。注重因村施策,以“资产盘活”“产业带动”“服务创收”“项目拉动”“品牌打造”等路径选准产业“发展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5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592万元,最低的村10万余元、最高的村218万余元,村均64万余元。

(六)用力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深化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加强基层智治体系建设,8个镇建成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构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板块”,全面部署运行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深入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治理专项行动,56个村优化设置网格144个,全覆盖同步单建网格党组织144个,网格党组织书记由村党组织成员或党员骨干担任,农村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统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强化“1+3+N”网格人员配置,56个村配备专职网格员69名、兼职网格员144名,网格长、网格指导员各144名,“N”力量1000多名,乡村治理一线力量进一步充实。

六、和美乡村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在和美乡村创建过程中主动性还需提高。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七、提高和美乡村示范创建的对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工作。

(二)紧盯目标任务,扎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三)用好用活积分制,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管理各项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村民参与和美乡村创建氛围。

(本文有删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