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栏目>社科园地

社科研究:关于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助力万盛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日期:2024-09-1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9-14

关于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助力万盛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万盛街道课题组  张勇熊国志张月  刘佳宁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建设又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地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 经济 习近平文化思想 赋能 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一)文化

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称。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是指对人的教化。汉朝刘向在《说苑》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coltura,原意是指人类对土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栽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coltura申为对人的培养教化,称文化(culture。这与中国古籍中文化的意思是相近的。

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讨论文化问题。1920年梁漱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并把该样法分为精神、物质和社会三大生活部分。1920年蔡培在湖南做何谓文化讲演时指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把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都纳入文化范畴。1922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1871年英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和社会成员习得的能力等的总体,这是西方学者中首次给文化下定义。1936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中指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物质的是指已改造了的环境,精神的是指已变更了的人类有机体

综观中外学者对文化涵义的解释,文化内容广泛,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刘豪兴、徐柯主编:《社会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版,第85-8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历史上优秀的道德传承、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社会政治经济的根本,是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更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02310,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有机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二)经济

经济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指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它的形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经济等方面联系比较频繁的居民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地方经济也叫“地域经济”,与社会存在范畴中的地理环境概念密切相关的,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地域经济是指在某一地理环境内各种经济主体(无论是本地人或外地人、本国人或外国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三)社会

社会即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动物或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也属于社会范畴。

社会事业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是与行政部门和企业(包括金融机构)行为相并列的活动。具体而言,社会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

(四)发展

发展发展Development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加快形成并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对“十四五”时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可从三个方面认识:一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是要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遵循经济规律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20世纪60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高速增长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而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和地区,都没有自觉推动和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中量的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及时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需要顺应并遵循这一规律。(来源:“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文化赋能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元素转化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达到“以文化人养性、增智、健身、以文促产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以文提质人的素质、城市品质”的转型升级。(参考文献:李鑫.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转型升级对策思考 ——以淄博市推动文化赋能城市建设为例[J].新西2020(25)120-121.

二、基本现状

(一)全区文化事业获得长效发展

1.文化设施相对完善全区有“四馆一院”大型文化设施10个乡镇(街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0文化馆分馆、21个图书馆分馆、57个文化中心户建设,92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有五和村、凉风村堡堂3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

2.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建成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承接组织各级赛事文化活动全面推动“三节”、戏曲进校园、流动文化进基层等系列文化活动,以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培训“六送”为基本内容,以“万盛大舞台”“文化上山(景区)“文化赶场·图书下乡”等为载体,提高文化生活品质

3.文物保护稳步推进建成3+1”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全力保障文物资源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1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1、市级文物保护单1、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4、未定级文物102处。

4.非遗传承有序开展全区非遗物质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41其中国家级1项2141;全区非遗代表性传承45名。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工作有序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桥吹打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参加中国与白俄罗斯文化交流年展演活动积极参加“一带一路”技能大赛、民间艺术之星、“巴渝工匠”等各级各类赛事,不断提高“非遗”影响力

5.文化产业逐步扩大。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工区文创街”等文化产业项目。截至2020底,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02亿

6.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推出原创方言话剧《梦乡村》《安得广厦千万间》等本土文艺作品,参加“阅读之星”重庆市民诵读大赛,荣获星光金奖及最佳人气组合奖,选送表演唱《幸福苗山》和民间吹打《龙门阵·幸福生活》参加重庆市乡村文艺会演荣获音乐类二等奖。

7.视听系统不断强化文化传播阵地建设获得长效发展,《万盛日报》《万盛新闻》实现日(刊)播;建成有集报、网、端、微、视等为一体的融媒体中心,万盛媒体融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1个区综合管理平台8个镇57村级前端、300个高音喇叭、100多模音柱

(二)全区文化事业发展遇到瓶颈

1.传统文化挖掘不够。

2.秀文化赋能不够。

3.化产业融合不够。

4.文化传播延伸不够。

5.务设施升级不够。

6.队伍素质培育不够。

三、文化赋能助力万盛高质量发展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

    (二)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良性循环。

    (三)健全管理机制,优化队伍建设。

    (四)创新活力平台,丰富文化生活。

(五)抓实文化赋能,助推社会事业。

    四、结语

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助力万盛高质量发展,需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指引,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万盛发展实际相结合,集众家之力、聚众人之慧,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不断浸润、不断发展,万盛人文素养定会不断提升,谱写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本文有删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