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以万盛经开区为例
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以万盛经开区为例
党工委党校课题 杨 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遵循。万盛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正在全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度推进旅游“三次创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正当其时。
一、万盛文旅融合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万盛拥有山、水、泉、林、洞于一体的生物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以山高、岩峻、林密、峡险、水美、瀑秀、洞奇驰名遐迩。目前,万盛建成景区景点22个,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黑山谷、万盛石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盛老街,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万盛博物馆、科技馆、金蝶湖文化公园和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的梦幻奥陶纪景区。此外,万盛还拥有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板辽金沙滩、龙鳞石海等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交通区位优势凸显。万盛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线和渝黔合作主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渝南黔北枢纽型交通支点、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沿线合作的重要载体、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已建成三万南铁路、綦万高速、南万高速等交通干线,从万盛出发通过高速公路半小时可到达重庆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1小时可到达重庆中心城区多数区县和黔北地区部分区县,3小时可到达成都、贵阳等城市;通过铁路运输可快速通达北部湾、粤港澳、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区及出海港。当前正在推进中心城区至綦江—万盛市域铁路、渝贵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这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未定级文物点103处。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20项、区级54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深入挖掘中,万盛形成了夜郎文化、南平僚文化、溱州文化、抗战文化、矿山文化、移民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堡堂文化等历史文化;孝善文化、子如文化等德教文化;红苗文化、金桥吹打文化、水龙文化等民俗文化;运动健康文化、旅游休闲文化等时代文化;提炼概括了“自信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人文精神。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万盛的旅游业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业的吸引力。
二、万盛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文旅品牌亮点纷呈。万盛老街、万盛博物馆分别获评国家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万盛荣获“文旅惠农”全国首批专项典型案例,“金桥吹打”“苗族踩山会”入选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影响力典型案例,红苗文化原创舞蹈作品《红苗舂米舞》入选全国广场舞作品创编征集活动优秀名单,黑山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唯一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二)项目建设提速增质。结合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梳理策划包装项目,将重庆煤矿产业园、万盛·记忆“157”等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市文化旅游委重点招商项目库。谋划万盛旅游“三次创业”重点项目13个。签订奥陶纪(板辽湖)亲水旅游度假区项目(首期)投资协议。
(三)旅游配套日臻完善。景区景点通公交率达100%,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20个、A级旅游厕所148座,国际运动医院、邮政快递网点等基础配套完善。建成特色餐饮街区2处、四星级饭店3家、特色民宿、帐篷酒店等100余家。建成旅游智慧服务体系,城区、度假区、景区实现免费Wi-Fi、视频监控全覆盖。
(四)宣传营销模式新颖。构建了“部门+企业+友邻区县+网络达人”自媒体矩阵,成功打造“万幺妹”“倩倩来了”等宣传IP,推出第二期黑叶猴表情包、苗族姑娘“阿彩”、黑叶猴“万万”“溱溱”等文化IP。联动四川都江堰市、贵州桐梓、重庆开州等地发布旅游线路和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区游玩体验。
三、万盛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旅产品服务附加值低,文旅融合赋能不足。
(二)文旅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三)文旅宣传力度不足,品牌缺乏打造推广。
四、推进万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片
一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统筹整合万盛博物馆、溱州历史文化公园等资源,打造文物集中保护展示区。依托“播州界石刻”,打造播州历史文化特色研学村。利用古道遗址和现存人力运煤道路系统,开发“川盐入黔”盐马古道和“人力运煤”炭花古道,充实文化体验项目。以万盛老街、孝子河沿岸及溱州楼为基础,着力打造集“非遗展示、技艺交流、文化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鼓励各镇(街道)举办民俗、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专题性展示展览活动。结合巴渝灯谜、巴渝棕编等民间文学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二是用好红色资源。推进刘子如故居异地新建,复原刘子如故居川东民居建筑布局和环境风貌,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彰显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依托汪石冥故居、刘子如纪念地、海孔洞工业遗址等历史资源及“三线”建设时期历史遗址,分类打造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万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推进王家坝碉楼申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汪石冥故居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入挖掘万盛党史人物,讲好万盛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看得见、传得开、记得住”。三是盘活工业遗产。打造“一馆四园一基地”。利用南桐煤矿、东林煤矿等旧址,新建重庆煤矿博物馆;分批复原万盛境内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建筑风貌,新建抗战军工博览园;利用原南桐电厂、方盛电厂的工业历史文化,新建火电工业博览园;利用砚石台煤矿、红岩煤矿,新建万盛国家矿山公园,按相关文件要求申报创建“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对箐溪沟片区进行统一规划,以军旅文化为特色,新建五零八库军旅文创基地;以国家地质公园为基础,全面提升地质观光、自然科考、科普教育等功能,对标对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要求,申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
(二)提高文旅产品品质,提档升级全域旅游
一是扩大高品质内容供给。提档升级黑山谷、梦幻奥陶纪、青年汇·巅峰乐园、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金蝶湖文化公园等景区,提速建设凉风村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丛林菌谷蘑菇文化主题景区、尚古村落农耕主题乐园等新项目,持续优化万盛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实施城区文化展示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景观、雕塑小品、文化墙,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留住文化记忆。推进城区景观提升,将孝子河、清溪河等主要河道塑造为“滨水见绿、开敞有序”的城市空间轴线和景观廊道。二是打造特色文化主题游线。串联黑山旅游度假区-黑山谷景区-万盛石林景区-椅子台康养度假基地-板辽湖景区-九锅箐森林公园等,打造生态康养度假游线。串联石林星台三旅主题基地-梦幻奥陶纪-黑山水上乐园-黑山·万盛之眼-青年汇·巅峰乐园等,打造体育运动健身游线。串联抗战军工博览园-万盛国家矿山公园-重庆煤矿博物馆-火电工业博览园-五零八库军旅文创基地等,打造工矿文创品质游。串联凉风村、燕石梅子坝、石林庙坝等南线和五和梨园、丛林乡村旅游综合体、金堰梯田等北线,打造南北两条特色游线。串联博物馆、红岩陈列室、刘子如故居等具有研学价值的文旅项目,打造特色主题研学游线。三是优化文化资源空间布局。继续保持并优化“一城、四区、三带”空间格局。打造文旅休闲城,整合万盛街道、东林街道、万东镇、南桐镇,以城市为载体健全“旅游集散、文化体验、城市休闲”等功能,打造万盛文旅驱动极核。优化四大旅游主题区,将黑山镇至石林百花片区至石林椅子台片区至关坝九锅箐片区打造为精品养生度假区,将金桥镇至丛林镇区间打造为农旅融合示范区,将石林镇至青年镇打造为民族风情旅游区,将关坝镇镇域范围打造为边城文化体验区。划分三大主题度假带。将鱼子岗至黑山至百花至椅子台规划为康体养生度假带,将金桥镇至丛林镇至鱼子岗划为乡村旅游联动带,将石林镇至青年镇至关坝镇划为民俗文化体验带。
(三)健全文旅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升级文旅产业链。打造文旅餐饮品牌,发展“黑森林食疗”“青山鲜鱼”“菌菇美味”等餐饮子品牌。鼓励发展多业态精品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等;制定旅游民宿等级评定标准,推动住宿产品提档升级。推动“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林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意化构建旅游商品体系,打造“万盛礼物”高端文旅购物品牌。培育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丰富“板辽湖夜场”等景区夜游项目,发展国能·奥特莱斯、万盛老街、黑山八角、孝子河滨江路、万盛西区等夜间消费集聚区,构建“城区—度假区—景区—乐园”四级文旅夜游体系。二是创建数字文旅新生态。利用数字技术将万盛更多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转化成动态的信息流和超文本,引线上云展、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新的工具,将科学技术手段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进行跨界融合,从而实现文旅资源宣传推介、旅游景区虚拟导览、旅游服务在线预订、文创产品在线销售,甚至是文旅融合内容生产等多重功能。并利用人工智能和社交平台大数据智能算法开展精准营销,向潜在顾客推送万盛文旅融合发展等资讯,推动形成如猕猴桃、五和梨、蘑菇等万盛网红产品与黑山谷、奥陶纪等网红打卡地,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数字文旅体验消费需求。三是打造“文旅+”产业新链条。围绕特色城市文化体系,推进“文旅+农业”“文旅+大健康”“文旅+工业”“文旅+体育”“文旅+乡村振兴”“文旅+商贸”“文旅+教育”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文旅农工体康等融合发展新产业链,全力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比如,依托猕猴桃、茶叶、蘑菇等特色农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和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围绕黑山、石林等景区核心区域,植入生态健康文化,打造黑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椅子台旅游度假区等六大度假区;持续推进更鼓苗族芦笙舞、后坝狮舞、川剧、金桥吹打等非遗展演进景区活动,增强旅游景区文化吸引力。
(四)多渠道加强文旅宣传,打造文旅品牌支撑
一是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聚合“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三级流量,引爆品牌曝光。大力发挥央视、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顶端传播优势,精准采购机场航站、高速大牌、高铁灯箱、商圈LED屏等户外媒体,用好交通广播平台;加强“万盛文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新浪微博等区属自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开设文化旅游专栏,持续更新文旅营销内容;加强与门户网站、微博大V、头部主播、微信KOL、抖音和小红书红人及专业MCN机构等新媒体开展业务合作,建立全面营销路径,精准触达目标人群。二是打造节会赛事品牌。利用万盛金桥吹打、綦江永城吹打、南川石溪板凳龙舞、道真傩戏、正安竹琴说唱、苗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文化,联合打造渝南黔北民间艺术节。依托“大学生音乐趴”等活动造势传播,衍生举办系列赛事活动,打造具有万盛特色的“一年一度”西部音乐盛典。积极承办、参与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会议、论坛等,升级打造线上加线下“双线会展”模式。积极策划万盛苗族踩山会、“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等系列特色文旅活动、体旅赛事,集聚人气、吸引游客。三是加强区域联合营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机遇,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做深渝阿精品景区联盟,打造川渝5A景区线路走廊,共建西部地质旅游联盟。加强渝南黔北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联盟合作,着力打造区域旅游营销高地。加强主城都市区合作推广,整合提升竞争力。深化泸州万盛、金牛万盛、綦江万盛、万盛开州文旅合作,打造万盛康养旅游品牌。依托陆海新通道,全方位激活旅游市场。充分运用各大联盟平台,重点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营销、客源互送、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构建互动机制,开创区域文旅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