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关于万盛经开区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关于万盛经开区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科技局课题组 周媛 乐敏 刘小东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囊括了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与使用,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兴经济形态,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径。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围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变革趋势,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等四大重点领域,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经济产业多样化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全市关于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推动我区生物经济产业加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对全区生物经济产业发展开展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生物经济发展背景
(一)生物经济引领全球变革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更加迫切。近10年《科学》重大技术突破生物领域占一半以上,生物技术成为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最为活跃的领域,生物技术引领新科技革命已形成各界共识。发达经济体围绕生物产业持续积极开展战略布局,制定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提出建设最先进的生物经济社会、推动生物健康产业的规模化等战略目标,通过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颠覆传统农业、工业的生产模式正在形成,新一轮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将日趋激烈,生物经济发展与全球生物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形成重大历史性交汇,生物经济引领的新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二)生物经济国内前景广阔
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前景最为广阔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物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生物产业集群已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引擎,一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目前,我国生物经济总体呈现梯度发展,区域发展呈现竞相发展、百花齐放态势,其中山东、江苏、广东、四川和河南的生物经济产业规模突破了万亿规模,是中国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主要领域中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的集中度较高,在疫苗研发领域有着深入的技术探索,恒瑞医药、科兴生物等龙头企业在营收规模和技术投入上有较大优势。而在生物质能替代和生物农业领域,总体处于成长阶段,整体集中度相对不高、竞争程度较高。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生物经济产业将迎来新的竞争态势、迸发新的产业活力,进入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三)生物经济区域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带来区域发展新机遇,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建立重塑了区域生物经济发展新格局。万盛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正全力创建市级高新区,在全市创新发展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理应在重庆建设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我区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抢抓生物经济高速发展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对我区加快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
二、区外考察调研情况
先后赴重庆国际生物城、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考察学习,参观考察了重庆国际生物城展厅、天府国际生物城文化中心及企业孵化平台、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温江区三医创新中心、博奥晶芯生物、百裕制药、美莱德生物、柳江医药等,并开展座谈交流。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重庆市统一规划布局的重点生物医药聚集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重庆高新区拓展园、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体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制剂、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重庆国际生物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为重庆国际生物城投资主体公司,负责生物城整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目前,已引进生物医药项目100余个,协议产值近1000亿元,正加快打造20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国际知名的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国家重要的新医科卓越人才栖息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和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新高地。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约44平方公里,着力塑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城市形态,确定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和健康服务五大细分领域,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正加快建设形成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交易中心、药物及医疗器械国际临床研究服务中心、生物技术药物全球外包生产中心、天府国际医疗中心等五大中心功能,努力建设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人才栖息地、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与智造之都、国际化健康生活魅力新城、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创新实践区。目前,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聚集诺奖团队5个,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产业人才超过11000人,推动苑东生物制药、先导药物开发等5家企业顺利上市。
成都医学城规划建设面积33.4平方公里,聘请国际知名机构麦肯锡和BCG编制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主导发展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大数据/AI产业,目前已汇聚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近570家。坚持以专业化导向推动运管服机制变革,引入专业公司中城新与区属国有公司联合实施高品质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推动科创空间向科技型服务企业转型。构建了从临床前动物实验到药械注册的全程服务体系,聚集了以药明CRO(药物合同研发组织)、维亚CRO、泓博CRO、四川大学AAV(腺相关病毒)新药研发平台、成都药康小鼠疾病模型研创平台、药明康德GCP(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省市药检审批机构,以便捷高效专业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创新团队提供服务。
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和交流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了解了在生物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扶持政策、平台开发运营、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秀做法,主要有三方面的感受:
(一)全产业链布局。重庆和成都国际生物城都构建了完善的专业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创新产业链,还在往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健康旅游、健身康体、智慧健康管理等方向持续延伸,汇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融合发展,促进生物经济产业链、产业集群双提升。
(二)全要素保障。通过搭建金融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推广带动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难题。充分调动资源,为生物经济企业提供专业运营、配套平台等创新服务,为生物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供应链、金融链等要素保障,推动优秀创新项目完成产业化,着力打造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生态圈。
(三)全市场化运行。市场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实现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织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通过全市场化运行,两地生物城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公平的市场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助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三、区内摸底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区依托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新机遇、立足“一城两区一地”目标新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为生物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调查情况,我区生物经济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两大产业领域,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等产业领域区内企业较少。在生产领域,调研全区重点企业21家,截至2023年11月产值超14亿元,其中多普泰、华绿生物等龙头企业支撑作用强劲,产值占比近60%。
(一)生物医药。我区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本世纪初,发展历程较短,但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形势。2023年1-11月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约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6%左右。一是产业领域涉及较广,中成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均有布局,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二是市场主体逐步扩大,行业龙头逐步显现。形成了以多普泰制药为领军企业,心康制药、重庆未名生物为关联企业的中成药产业链;按照“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布局原则引进了鸿盛医药化工、润尔科技等化学药生产企业;与重庆未名生物、银丰生物、上海新兴医药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筹备建设生物药产业示范区;构建了鹏程制药、百瑞德生物、开奇科技等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三是产品市场竞争力好,多普泰主导产品脉血康胶囊已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独家持有乌贝胶囊、肝络欣丸,并持续开发系列袋泡茶剂、化妆品等新兴产品;心康药业持有的独一味丸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鹏程公司持有的钠石灰产品为全国唯一通过GMP认证的钠石灰。
(二)生物农业。我区农业资源丰富,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生物技术融合发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6%,累计发展猕猴桃、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10万亩,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多点开花”新格局。一是食用菌种植产业龙头带动,全面发展。先后引进华绿生物、鲜菇坊2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开发金针菇等10余种产品,带动发展18户食用菌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解决就业800余人,食用菌年产量超过6万吨,建成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23年产值预计突破超4亿元。二是畜牧产业加速发展。佳沃思启动大茅坡种猪场项目,优质生猪辐射西南,年产值预计突破7000万元。三是前沿生物技术逐步融合。红槽酒坊立足新型发酵产品,凸显酿造行业核心技术竞争力;艾可福生物推动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等技术研发,解决饲料安全、环境污染等养殖领域重大问题,预计2023年产值首次超2000万元。
(三)其他生物经济产业。
我区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等领域基础薄弱,市场主体较少,体量较小,仅3家企业有所涉及。成运丰农“污泥秸秆-蚯蚓粪肥-桑树种植”生态循环产业园建成投产后,蚯蚓日均处理污泥可达200吨,预计年产值1000万元;天轩环保300吨污水生化处理池已建设完工,待取得相应环保资质后即可投产运行;天启新能源2×20MW废弃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已通过环评审批,还未实质性开工建设。
四、我区生物经济发展的差距和不足
根据外出考察学习和区内摸底调查情况,我区生物经济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差距和不足。
(一)市场主体薄弱,产业规模较小。
(二)产业集聚度不够,产业链不全。
(三)政策有待完善,支持力度偏弱。
(四)创新资源制约,创新意识较低。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严格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聚焦四大重点领域,结合我区实际,以“科技赋能、迭代升级”为工作主线,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稳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将万盛打造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生物经济集聚区,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物经济发展生态。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营造产业创新生态。
(二)聚焦市场主体,夯实产业体系根基。
(三)加大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质效双升。
(四)深化开放合作,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五)强化保障措施,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