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新时代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与分析
新时代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与分析
金桥镇课题组 罗 耀 冉 周 方 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但要塑型、更要塑魂。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需要倡导移风易俗树时代新风,就是要不断改变旧的、不好的,树立新的、积极的风俗习惯。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关键所在。
一、当前乡风文明习俗现状的一些表现
二、乡风文明习俗变味的原因
三、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几点建议
一是夯实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改变农业农村低效与弱质化面貌、实现农民富裕幸福的基本途径。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农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趋势。经济条件是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发展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有利于摆脱经济条件的制约,改善农村社会风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首先应结合本地土地资源、交通条件、气候优势,选好路子,大力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好产业振兴发展之路。其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体现,在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要有资金、有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二是加强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作用,唱响主旋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忠厚正派、勤俭尽孝等主导性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从少年时期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教育中,贯穿到青少年基本素质教育,融入家庭家风家教中,着力培养青少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格。其次是营造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氛围,继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摒弃农村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增强广大农村文化活力,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村规民约中,村规民约是为了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村规民俗约束了村民禁止性的行为,规范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开展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增强农民的荣辱意识,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农民道德践行能力。才能带来稳定的乡村秩序和优良的乡风民风。还有党员干部必须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感召村民、带动村民学习和践行的热情。
三是提高新时代村级乡村治理能力。农村村级领导干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发起者、推动者和践行者。首先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认识要到位,把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确确实实融入乡村振兴的各领域,要扎扎实实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成风化人工作,强化村民教育引导,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才能让村民享受物质发展的成果同时,发展认同感、认可度同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不断提升,进而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拥戴。其次要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农村基层组织是引领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重要组织力量。应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带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不断完善农民利益表达平台,党员干部要积极主动与老百姓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想之所想,解之所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四是营造积极健康新时代乡村文明氛围。首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平台”建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多形式开展星级评选活动,培养和宣传文明个人、文明家庭、尊老敬孝户,为村民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改变文明习惯。其次是乡风文明美丽乡村创建。基层党员干部,应站在政治的高度和本着负责的态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与村民互动,教育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加强文明新风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风文明活动,使村民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走勤劳致富、文明健康的正确发展道路。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行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和纠正不健康不积极的风气,只要找到切入口,运用好点子,抓住关键处,就能事半功倍。既需要相关部门引导,也需要家庭成员提升认知,更新观念,接纳新时尚,那些陈规陋习在农村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当然改变陈规陋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只寄希望于某一种手段,只有更紧密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更巧妙切中农民群众思想实际,找准工作载体抓手,深化文明素质教育,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和舆论监督,因地制宜,该规范的规范,该引导的引导,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能逐渐显现效果,就能焕发新时代乡风文明新气象。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