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区一高地 擘画新重庆 且以诗意共远方——万盛文旅融合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万东镇五和村梨花开白如雪。(资料图)
俯瞰万盛公园一角,绿意葱茏,春光无限。(资料图)
市民带着孩子体验万盛传统非遗剪纸。(资料图)
万盛非遗民俗大展演现场。(资料图)
踩山会上精彩的苗族文艺演出。(资料图)
窗前阳光正好,像一首写在春天里的诗。调色盘似的春光,从窗外泼洒开来,晕染了新芽、花海与山野。
万盛的春天,斑斓多色,亦有文化相伴:书香弥漫在山谷小院,非遗技艺在青山绿水间重现,一场场大戏正在梨花林间热闹上演……文化不再是看一眼、拍张照的远观,而是真正走进了山林之间、人心之中。
近年来,万盛以文化润山水、以服务暖人心,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进乡村,文旅新业态、旅游新产品频频涌现,让旅游有了更深的灵魂触点。
1 一书一景一心境 行至山水读万象
春天来万盛旅游,有人追花,有人登山,也有人翻开一本书,坐进风景里。
沿着黑山八角小城的健身步道一路行来,一座低调而雅致的书香院落悄然出现——文书老院民宿。它由老私塾修缮而成,木梁书窗、墨痕旧桌尚在,院内花开正好,游客倚窗读书、沏茶听风。
“没想到旅行也能这么静。”来自四川的游客张洪说,原本计划住一晚,结果一住三天:“清晨听鸟醒来,白天读书写字,晚上还有‘夜读山林’活动,身体和内心都在放松。”
黑山镇北门村一间简朴的农家书屋,吸引了重庆主城的游客杨浩。“打算消磨时间,没想到翻着翻着就是大半天。”他说,“书里的故事让我看见了乡村生活的另一面,也让我对万盛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万盛,阅读正从城市悄然延伸至景区与乡村。你可以在老街的24小时图书馆翻阅一本小说,也能在绿水村的溶洞书院听一场国学讲座。
去年以来,区图书馆推出“春日打卡阅读”等系列主题活动,把非遗手工、亲子科普、诗词诵读等体验搬进景区现场。黑山谷、板辽湖、丛林书院同步上线便民服务点,读者卡办理、图书借阅、数字资源下载等服务一应俱全,成为旅途中触手可及的“文化补给站”。
“村民和游客对文化的渴望,是我们坚持做这件事的最大动力。”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提供更多好书,增加流动书屋、数字阅读设备,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
2 非遗撞美景 旅途更添文化味
曾经,非遗项目多是“看一眼、拍张照”的存在;如今,它成了旅途中最被记住的那一程。
在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第七代“金桥吹打”非遗传承人张秋霞和她的民间艺术团,定期为游客带来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演绎。当唢呐的嘹亮划破宁静,鼓点的节奏在湖水间回响,铿锵旋律与动感节拍交织,现场观众无不沉浸其中。
“太震撼了!”湖北游客张瑜说,她是民间音乐爱好者,但从没见过这样夸张的乐器和阵仗,“音域宽、穿透力强,站在人群里听,心跳都在跟着走。”
金桥吹打,源于宋末元初,已有700多年历史,如今以最热闹的方式“回到人群中”。
除了“吹打声”在青山湖回响,苗族踩山会的“鼓点”踩进了万盛石林。每年五一假期,一场盛大、庄严的“苗族祭祀大典”——踩山会都会在石林景区石鼓广场上演,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在“山神石”前追忆祖先,祭祀“善神”。仪式结束后,苗族同胞邀请游客一同品尝自酿的“咂酒”,体验流传已久的本土文化。
“非遗该是什么样子?”在万盛,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不是冷知识,而是“动手、出汗、互动”的文化日常。
比如巴蜀“非遗英雄会”,已连续三年在老街、板辽湖举行。棕编、蜡染、糖画、面塑……传统项目从摊位走进情境舞台,游客可以穿上汉服、打卡挑战、边学边玩。有人拍照发圈,有人带走文创产品,还有人学会了包粽子的手法,回到家就复刻了一份“非遗晚餐”。
“希望更多人记住的不是某个项目的名字,而是某一刻的亲身参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万盛将继续扩大非遗项目在景区的“出场率”,推动流动展演、文创嫁接、活动共创,让更多非遗项目不再“高高挂起”,而是真正“种”进游客的体验中。
3 文创见真意 且以诗情共远行
旅游早已不只是“看风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旅途中“顺手带点什么”——一张明信片、一块茶饼、一只可爱的文创玩偶,成了打开一座城市的“第二语言”。
万盛把文化揉进旅游里,变成了“拿在手里的记忆”。
第八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万盛展出的原创IP玩偶“阿彩”尤为吸睛。她身着苗绣长裙,身姿轻盈、眼角含笑,灵动得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起舞来。
与普通玩偶不同,“阿彩”的设计源自苗族舂米仪式,融合苗绣、蜡染等传统工艺,由本地团队原创开发。她不仅可爱,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走心融合,承载着苗族文化与万盛精神的独特表达。
除了“阿彩”,万盛还带来了10余款原创文创产品亮相西旅会。其中,以珍稀黑叶猴为原型设计的玩偶“万万”,憨态可掬、辨识度高,颇受欢迎;还有地图卷轴、定制折扇、茶礼盒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实用小物,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挑选。
在万盛博物馆,《灵飞经》、宋代青铜器等文物不再只是展柜里的宝物,而是被“活化”为雨伞、台灯、书签、蜡染等50余项文创产品,成了游客手里实实在在的文化纪念。
“现在的游客,不光看风景,更想‘带走点文化’。”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文创产品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能用、能送、还能成为朋友圈里的风景。”
近年来,万盛持续推动“文创+景区”融合,注重沉浸式、年轻化表达,力求让文化“留得下、带得走、传得远”。
4 节庆汇人气 乡村温情聚人心
节庆不只是热闹,也是乡村文旅最上头的打开方式。不久前,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如约而至。万亩梨园含苞待放,枝头蕴藏着一场即将绽放的春日盛宴。游客将漫步花海,听一曲戏韵悠扬的梨园大戏,吟一首春风里的诗,品一杯清香四溢的梨花茶……在和煦春风中,感受诗意田园的独特魅力。
“戏曲和旅游结合,既让游客有了新体验,也带动了乡村经济。”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说。作为万盛春季乡村旅游的头牌活动之一,五和梨花节不仅是一场盛会,更是一条贯穿四季的乡村产业链:春天赏花、夏天采果、秋冬品茗,季季有看头、月月有体验。戏曲演出、摄影展、书法展示、农特展销……一个梨园,成了既能看、又能玩、还能带点特产走的文旅综合体。
和梨花节的“花事”一样,金桥镇也借一场“山货节”,让“吃的烟火”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主角。
肥而不腻的“沈师傅”腊肉、色泽金黄的梭边老盐菜、弹性十足的老窖馒头、清香脆甜的青山萝卜……每逢节假日,金桥镇就将这些地道山货汇成一场山货节,把“深闺”里的美味端上城市餐桌。靠着好品质、公道价,这些乡味成了热门特产,也让村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
像这样的节庆活动,在拓宽农产品出路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与场景:在春日梨园听戏品茶,在集市摊位淘到手工咸菜,在老房子里拍下治愈照片,在村民的笑脸里感受到土地的温度……乡村旅游不再只是“看风景”,也是一种纯真的回归。
(叶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