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色贫困”走向 “绿色富裕”
群山环抱的村落中鱼塘连片,穿村而过的小溪边白鹭低飞,村民或游客悠闲地行走在绿树成荫的健身步道上……近日,万盛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关坝镇凉风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田园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近年来,关坝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践行“两山”论,严格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
综合治理 由黑转绿
“我从小就生活在凉风村,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55岁的村民犹广元介绍,如今凉风村的卫生好、空气清新,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然而,犹广元口中美丽的凉风村,却是一座“因煤而兴、依煤而盛、煤枯而衰”的村庄,依靠开采煤炭,该村曾经确实繁荣兴盛过,但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优美的自然环境被脏乱差的村容代替、劳动力渐渐流失、热闹的村落变得凋敝……失去经济支柱的凉风村,呈现“坐吃山空”的状态。
2014年,凉风村467户1716名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79户、贫困人口236人、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3.8%,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村。
痛定思痛的凉风村,选择了挽救曾经的绿水青山。2015年,该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科学制定“一河三区四梦”扶贫发展规划,被纳入全区“三湖一岗一村”乡村旅游布局,依托独特的山水田园优势,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全域旅游全民健身为实践、创业就业为特色的转型发展、富民兴村之路。
2017年3月,凉风“梦乡村”正式开园。“新生”的凉风村按景区标准打造,建起一大片生态鱼塘,发展起特色垂钓和观光旅游项目。目前,该村已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市内外考察学习团队321余个,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50余万元,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垂钓)特色小镇、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入选重庆市乡村振兴典型范例。
昔日黑黝黝的凉风村逐渐“变身”为绿意盎然的乡村公园,与关坝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
近年来,关坝镇全面关闭辖区小煤矿,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植被恢复。完成采煤沉陷区726户农房致害责任认定、497户农房安全等级鉴定和面积丈量、治理采煤沉陷区受损农房87户、复垦工矿废弃用地127亩。
同时,该镇硬化油化“四好农村路”14.5公里,实施公路养护141公里,整治村(社)道路14公里,新建健身步道38公里,开通旅游公交线路4条。
环境整治 提升“颜值”
近日,在凉风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旁,鲜花嫣然绽放,将村庄点缀得更加美丽动人。
凉风村党委书记李明会介绍,以前,村里可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污水是雨污合流式自然排放,天晴时臭气熏天,下雨时污水溢出,蚊蝇滋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我们在地下铺设污水管,实现雨污分离。”李明会说,2017年,该村启动污水治理工作,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5套、配套管网18公里。其中,3个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每天处理生活污水15吨;9个有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每天处理生活污水205吨。由此一来,困扰村民的黑臭水体问题得到了解决。
凉风村雨污分流工作,是关坝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
关坝镇党委书记周用强介绍,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定期入户宣传,让村民对垃圾分类从“要我分”转为“我要分”,自觉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完善“户集、村收、镇转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无死角,保持村容整洁,告别脏、乱、差;设立垃圾可回收点,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目前,该镇已全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户集、村收、镇转运”模式实现常态化,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我们村配备保洁员13名、配置垃圾桶494个、垃圾箱体10个,引导群众参与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做到垃圾不落地。”李明会说,该村对村民发放垃圾桶并进行入户宣传后,村民把垃圾堆在门外的坏习惯没有了,大家很自觉地将垃圾分类丢进垃圾桶里。
同时,该镇还全面美化农村公共环境,美化房屋立面1.27万平方米、评选“最美庭院”90户;新增绿地面积1400余亩、新栽植美化植物2万余株、植树造林2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5%。
“村里变化很大,环境好了,蚊子和苍蝇也少了。”村民李荣福说,以前走的是泥土路,村道上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如今干净整洁,给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场所。
以绿兴产 靠绿生财
山绿了,水清了,来村里的游客也多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凉风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家乐等服务产业,以绿为景,依绿兴产,靠绿生财,既赚来了“金山银山”,也守住了“绿水青山”。
27岁的黄世卫是该村一名返乡创业者,他在村里开办了一家农家乐,营业半个月收入就达到3万余元;
贫困户犹春明注册微企后,如今每月可收入2万—3万元;
村民犹永回开办农家乐并注册微企,通过培训学会了各种做鱼的厨艺,如今,他打算扩大农家乐规模;
……
“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周用强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凉风村转换发展思路,将生态环境当成资源要素,把美丽乡村做成旅游品牌,打开了一条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如今的凉风“梦乡村”,俨然成为一个以“鱼”为主题的乡村公园。入口处是醒目的子母鱼雕塑,顺着长达7公里的健身步道一路前行,沿途分布着追梦迷宫、生态鱼塘、童心鱼趣等多个特色景点景观。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但可爬山、垂钓,还能戏水、摸鱼,在水上荡秋千、攀爬吊网。
“依托溱溪河,‘梦乡村’规划了河谷鱼塘片区、溪谷生态片区、山地果林片区,打造了梦乡扬帆、溱溪漫步、瓜田李下等特色景点,并请名厨对农家乐厨师进行培训,打造凉风特色鱼宴。”李明会说,如今,该村不少农家乐已形成以鱼为特色的招牌菜,凉风村成为渝南黔北乡村旅游新名片。
截至目前,该镇已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效益农业等种植养殖大户30余户、家庭农场7户、专业合作社10个;发展中药材、雷竹、大脚菇1600余亩;带动31户养殖户发展渔业,建成生态鱼综合养殖基地600亩;发展生态果蔬种植2000余亩;培育特色民宿20余户。
记者手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振兴既要实现村民富,更要保护生态美。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维护好碧水蓝天,除了科学地规划设计,还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动员村民共同参与治理和保护。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该村村支两委走家入户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理念,调动了村民生态振兴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环保意识。领导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为守护美丽家园而努力,环境整治工作便能事半功倍。
农村面积广、人口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只有人人都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营造一个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乡村生态文明才能在城乡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展,才能赋予子孙后代一片美丽的“金山银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宜居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
(刘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