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累累众欢腾 载歌载舞入“梦乡”
凉风“梦乡村”苗家儿女歌舞表演 王泸州 摄
轻松挑稻谷 王泸州 摄
卖力捣糍粑 王泸州 摄
欢乐搓玉米 王泸州 摄
品苗家咂酒 王泸州 摄
水塘捉鸭子 王泸州 摄
插秧能手比赛引围观 曹永龙 摄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9月22日,关坝镇凉风村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会场内外,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舞台两侧,32个高挂的红灯笼,展示着丰收的红火;舞台中央摆放的仓屯、玉米、梨子、西瓜、南瓜、茄子等,预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赶场买土货、搓包谷、插秧、挑稻谷、捉鸭子、捣糍粑、跳竹竿舞……活动现场文艺表演形式多样,互动游戏乐趣十足,数千名市民如约而至,共同体验丰收的喜悦。
农村是主场 农民当主角
秋分五谷香,秋风阵阵凉。丰收赶集忙,老乡喜洋洋。
9月22日,一辆辆小汽车,从清晨开始就排队进入凉风村,这一天来游玩的外地游客格外幸运,他们赶上了热热闹闹的关坝镇凉风村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凉风村梦乡广场前的公路两旁,四乡八岭的村民背着自家的鸡鸭鹅,带着鲜嫩的蔬菜瓜果聚集在这里……
“大娘,你的米怎么卖的?”“价格再便宜点嘛,我买得多。”家住兴文村的村民陈朝芳一早便背着新米来到集市,一摆好“摊”,不少城区游客见到又白又光滑的新米,便不停地上前问询。
市民霍青梅一家老小逛完集市后,手里提的、背上背的全是土货。“住在城里,很少有机会像这样体验农村赶场,今天算是来对了。你看,我们买了这么多。”霍青梅一边说着,一边向万盛日报记者展示她刚入手的红辣椒和干豇豆。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集市的另一端,雷峰垭家庭农场主犹绍华摆出他的特色产品——雪梨和雪梨膏后,游客便一拥而上,品尝的品尝、挑选的挑选。
“这梨好吃,又大又甜,这几天卖‘疯’了!”首个农民丰收节,犹绍华忙得不可开交。赶集点上,他的梨子、雪梨膏销售生意火爆,游客纷纷驻足,一买就是三五盒,仅活动当天就卖出1000多斤雪梨。
“忙是忙,可是开心啊,真是个丰收的节日!”犹绍华开心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目前农场里成熟的是龙井雪梨,也正好在“两节”期间迎来采摘旺季,销量非常可观。
“我的野生柿子好吃得很呢!都是今天一大早到树上摘的。”“一百多斤手工米粉都卖得差不多了。”……热热闹闹的土货集市,让游客体验了一番农村赶场的滋味,也让农民朋友收获颇丰。
除了村民们摆摊售卖的当季农副产品,土货集市上还有万盛特产九锅箐茶叶、果子酒、土猪肉、手工面、生态鱼、土鸡、土鸭、盐菜等供游客挑选。此外,还有厨师现场烹制刘犬羊肉粉、糯米糍粑等小吃,让大家味蕾翻腾。
联村共欢庆 欢乐多又多
这边忙着叫卖,那边游戏精彩。
早上9点,梦乡广场上,村民和游客把比赛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搓玉米比赛正在进行。来自附近村庄的数十名村民围坐在一起搓玉米,短短3分钟后,一地金灿灿的玉米粒儿就摆在大家面前。一过秤,第一名竟然搓了7.8公斤玉米!
除了搓玉米比赛,一旁的插秧能手比赛也激战正酣。比赛场地上摆放着数百个矿泉水瓶,选手需要将秧苗投放至瓶内,最后看谁插得既快又准。
选手们一个劲儿的埋头苦干,不少观战村民也在场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插没插过秧一看就知道,这个一看就是没下过田的”“这个倒是像模像样的”。
“加油,加油,跑起来!”随后,挑稻谷接力赛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随着一声鼓响,五支队伍如离弦之箭,向三十米赛道那头的队友跑去。只见村民们挑着40多斤重的谷物,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回奔跑在赛道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赛场上,欢呼声、掌声、笑声四起,趣意盎然。
“扁担、稻米等成为了运动器材,看起来很有趣,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农民丰收节是我们农民自己的节日。”关坝镇坪坝村村民梁玉芬说。
当天,徒手水塘捉鸭子比赛场景最为火爆,岸上围观的游客人山人海,塘里浑水捉鸭的人像下饺子一般蔚为壮观。在近50人参与的捉鸭子竞赛里,大家卷起了裤脚、瞪大了眼睛、不停在水中摸索。一场“混战”下来,大多下塘的选手都有斩获。
看完特色游戏竞赛后,凉风村村民蓝世能感慨良多:“作为农民,我觉得很幸福,做梦都没有想到,咱农民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还有自己的节日!”
游客竞体验 共享乡间情
农民丰收节自然少不了相关文娱节目。活动现场,传统舞蹈《丰收》寄托人们对丰收的祝愿,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诗朗诵《凉风赋》讲述凉风村的美丽蝶变;相声《花开凉风》引得现场叫好声一片……表演者热情饱满的演绎,使整个主会场沉浸在一片节庆的欢乐中。最吸引观众的当属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吴文表演的《重庆言子》,将整台文艺表演推向高潮。
关坝镇双坝村村民罗庆辉一大早专程赶到凉风村看演出,看着台上的言子儿表演,他不停地鼓掌叫好。他说:“国家为农民设立节日,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感到很自豪,耕作时的疲惫随着喜庆的气氛一扫而光。”
开心的不止村民,还有乐不思蜀的游客。
在梦乡广场的另一头,则上演着另一番热闹景象:一个石臼,两根木杵,一大团糯米饭,引来一拨拨游客争相尝鲜。一边是木杵的嘭嘭声,一边是米团融和的嗞嗞声,间或夹杂着村民和游客的爽朗笑声。
从重庆市南岸区自驾来凉风村旅游的王正飞甩胳膊抡腿,快速卷起袖子,抡起手中的木杵,一上一下不停用力捣,旁边的朱晓伟则配合着给糯米团添水,同时快速给它“翻身”。
“太有意思了,小时候看别人捣过,自己操作还是头一次。”王正飞夫妻俩是第一次一起在农村过中秋,王正飞说,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凉风村打糍粑过中秋的浓厚氛围让他找回了儿时的乡愁味。
来自渝北的游客周玲是一名90后,她参加了打糍粑、削梨吃梨等体验活动。周玲告诉记者,“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今天是第一次参加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学到了很多农业科普知识,更感受到了农民种植庄稼的艰辛和不易。”
夜幕降临,苗族同胞热情地邀请游客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随后,象征着丰收、幸福、吉祥、热情的篝火熊熊燃起,游客在苗族同胞的引导下,用苗家传统的方式围绕篝火随着歌声欢快起舞,共庆丰收、祈愿幸福吉祥。
记者 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