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东湖:绿色转型开启都市慢生活
秀丽湖光
四季花海
漫步湖边,阳光斑驳、暖风拂面;畅游湖中,波光粼粼、视野开阔;走进森林,绿意盎然、空气清新;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湖水如碧玉,绿廊如丝带……这里是武汉之肺、城市绿心——东湖。
2016年年底,封闭施工一年的东湖绿道完工开放,武汉市民和游客争相涌向东湖,一睹它的新容、感受它的变化,畅享它带来的不一样的慢生活。
绿道开放漫游东湖
2017年元旦小长假,刚刚开放的东湖绿道每天迎来数十万市民游客,大家或骑行或徒步或休憩,享受东湖休闲生活的美好。
东湖,“百湖之市”武汉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湖,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辖区内有风景区管委会直辖的听涛景区、磨山景区、落雁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等4个景区以及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武汉欢乐谷、东湖海洋世界等4个景点。
长期以来,这个“城市绿心”不仅是重要的城市景观,还担当着城市交通的重任。但由于水域和交通的分割,东湖风景区内各景区景点散落在湖畔周围。新贯通的全长28.7公里的东湖绿道犹如一条穿珠链,将散落的四大核心景区和诸多不为人知的美景串联起来,将东湖从单一功能旅游区向城市生态休闲目的地转变,同时也将东湖“梅花”“樱花”“牡丹”“杜鹃”“玫瑰”“荷花”等七朵金花串珠成线,将分离的植物专类园向赏花旅游目的地转变。
依水而修、临山而建、绕花而行、穿行林间……东湖绿道移步换景,4条主题绿道串联起东湖多处景区及风景点,涵盖了“水道、花道、林道、夜道”几种特色道,无论是骑行还是漫步,都不会觉得疲劳和枯燥。为方便游客休整,绿道全程还设有25个驿站,包括5个一级驿站、8个二级驿站和12个服务点;此外,在驿站周边还设置了12个免费自行车站点,放置了2000辆公共自行车和2000辆捷安特个性化自行车供游客骑行,游客可用智能手机租还车,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游客玩累了还可以在驿站中冲冲澡、喝喝咖啡、品尝美食。
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条世界级的绿道,其设计标准十分严格,大部分路面是按国际自行车赛道设计,未来可承办各类国际赛事,定期举办马拉松、健步走、国际环湖自行车赛、世界名校赛艇挑战赛等活动。这还是一条智慧的绿道,漫步其中,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市民就能实时了解周边交通情况、查找停车位、租用自行车。东湖绿道还是一条生态的绿道,“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使整条湖岸线犹如“海绵体”,使东湖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调蓄作用,改良武汉的生态系统。
十年蝶变精彩绽放
在东湖风景区工作10余年的东湖旅游局局长刘小祥见证了东湖的蝶变。
2006年6月1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挂牌成立,东湖正式摆脱了“诸侯割据”的尴尬局面,开启了东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利用的新时代。
2007年2月19日,听涛景区试行免费开园,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中免费开放的景区,市民无须购买门票即可入园游览;此后,寓言园等收费景点均取消收费,常年免费开放。
2009年,东湖历史上最大的外来投资项目——华侨城集团武汉欢乐谷正式落户东湖北岸,该项目填补了武汉大型游乐主题公园的空白,成为华中旅游新地标。
2011年,东湖沙湖连通工程贯通,实现东湖水环境治理从点上治污向区域治污的新跨越。以东沙连通工程为契机,投入大、中型豪华游艇,开辟东湖、沙湖与楚河水上观光航线,使“逛汉街、坐游船、游楚河、赏东湖”成为东湖的新玩法,开启了东湖水上游览的新时代。
2013年,东湖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大美东湖”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来自哈佛、耶鲁、剑桥等世界名校学子在东湖鏖战竞逐,面向世界推出大美东湖旅游形象。
2013年至2015年,东湖连续启动两期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建成了景区承载量监测、交通引导、环境监测、微信平台、数字广播、信息集成发布等17个子系统,创新了景区管理模式,深化游客旅游体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中心视频页面和手机APP,查看景区实况及历史记录。游客可以在东湖各景区门前大屏、官方微信、“智慧东湖”APP上查询景区实时入园人数,实时温湿度、负氧离子浓度、PM2.5等环境指数,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景区花卉开放时间、观光车到站情况、景点介绍等。
2015年,横穿东湖湖底的东湖通道正式开通,全长10.6公里,为目前中国最长的湖底隧道,让东湖真正“静”了下来,也让市民终于能安心徜徉在湖光山色中。
2016年1月,东湖风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选,入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2016年年底,东湖绿道全线开放,东湖终于从一个封闭的景区变为主客共享的城市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桩桩“大事件”,是东湖谋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足迹。10年来,东湖通过借力引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初步形成以“楚文化为核心,名家论坛挖掘,节庆、赛事、演艺活动展示,文化项目推动”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点亮武汉尽享休闲
东湖这个“城市花园”是千万武汉市民幸福感的来源,东湖的华丽蝶变也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10多年前,东湖各景区“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周边围湖、违建、排污,让东湖的美大打折扣,水质一度降为劣五类。武汉市经过大力治理,先后关停一批重污染企业,督促一批存在环境污染的企业搬出景区,东湖水质一举摘掉劣五类的帽子,总体保持四类,同时确保一寸湖面不被填占。由此,东湖恢复了碧波万顷的纯净之美。
东湖发挥园区内植物多样性优势,助力武汉“新花城”建设,景区春有樱花夏有荷、秋有桂花冬有梅,特别是东湖的梅园、樱园,今已享誉全国,成为武汉重要的赏花品牌。除了樱花和梅花外,东湖还有牡丹花、杜鹃花、荷花、玫瑰花和山花,“七朵金花”为武汉这座“新花城”增添了不少芬芳与色彩。特别是随着高铁的开通,全国各地来东湖赏梅、赏樱的游客逐年增长。
过去,东湖沿湖路和干堤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武汉市民驾车穿行于武昌、洪山和青山等地均需从东湖环湖路上经过。环湖路狭窄单一、往来车辆多,是出名的“堵点”,也让东湖景区成为喧嚣的城市要道。2015年年底东湖隧道正式开通后,大大减轻了东湖的交通压力,绿道贯通后,东湖将彻底成为城市中的一方“静土”。
东湖的变化,与其说是发展,不如说是回归。曾任东湖管委会筹备组办公室主任、现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说,东湖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东湖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可持续的,只有坚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才能实现风景区与人及城市的和谐共荣。
东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东湖重要的吸引物仍然是四季花海,以及东湖水体和秀丽山色,核心景区的旅游产品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上,虽然随着绿道的建成,东湖已进入“漫游”时代,但参与和体验性仍有不足,文化挖掘还不够。下一步,还要突出东湖生态和文化特色,突出参与性和体验性,做足做好水文章,真正把东湖打造成武汉大都市的心灵栖息地和外地游客的休闲度假胜地。
(摘自《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