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市即旅游 旅游即生活
江苏园林春色美景
南京玄武湖
“旅游业正在由‘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这是2016年9月30日召开的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大会上,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对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性判断。李强说,如今,游客到一个地方,不只看景点,景点同样也不只在围墙内,而是从封闭的景区走向开放的社区,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大街小巷、社区空间乃至居民家庭等都变成了旅游吸引物。
如何以更开放的理念,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如何完善全息生活配套,在空间布局上解决“内外两张皮”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带着问题谋变革的江苏旅游,正在全域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稳,全域旅游在这里,有了现实的模样。
产品与城市的创意交融
“现在朋友来南京玩,我总会推荐他们到老门东走走,平时也爱和家里人到那里散散步、吃吃饭。”在南京老门东蓝老大糖藕粥铺前排队的市民贾女士说,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承载了老南京记忆,还展现了当代南京的生活风貌,到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去德云社听一场相声,在先锋书店读一本书,比星级饭店有味道多了。“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这里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江苏共有28家单位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其中扬子江沿线城市占比一半以上。江苏省旅游局局长秦景安表示,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可能为了一次独特的体验而来,这种体验并非是某个景点景区,或许就是隐匿于城中、沉淀于城市肌理的一种味道、一个感觉。
在扬子江北岸的扬州,以食为媒,通过培育地方餐饮名企、名菜、名街,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餐饮企业,打响“富春”“冶春”等品牌,发扬“淮扬美食”金字招牌。“泰和堂”国医馆在泰州稻河街区“九十九间半”里悄然诞生。正在为面部神经麻痹的女患者做针艾的刘医师说,古宅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植入焕发新生,这是旅游与城市的深度交融,而中医则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出海”,让市民和游客体会到更加舒缓身心的医疗方式,这就是旅游业的魅力所在。
产业与乡村的民生共荣
全域理念下,扬子江两岸的每座城市都给人富庶、怡然的美好感受。江苏省省长石泰峰曾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旅游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要积极探索“景村共建、城旅互动,多产兼容同兴、百姓共同参与”的旅游扶贫之路,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把旅游业作为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建设的重要引擎。这意味着,旅游业发展对乡村的意义同样重大。
南京黄龙岘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柏松坦言,起初,村民对旅游经营毫无概念,引导村民投身旅游还真费了一番心思。比如,在村内开设餐厅、民宿“样板间”,根据各家情况给予1—2万元的奖励。如今,通过道路绿化、村庄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美化,村里环境好了,农民收入从3年前的人均5000元/年提升至3.5万元/年。同时,各界各地人士积极前来洽谈合作,将自己的生活与乡村完美融合。为此,他们在景区的梦想茶社设置了创客中心,主要服务周边及当地大学生,只要有与旅游相关的创业想法且有一定可行性,就提供办公场地和客户资源。
秦景安表示,旅游与乡村的共荣,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还要抓牢本地特色,留住乡愁、播种文明,让人改造环境、环境培塑人,形成良性循环。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形成旅游休闲形态的乡村品质生活,吸引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下乡采风创作,吸引普通城市人到乡下小住,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这绝不是简单地回到以前,而是追求居住和旅游一体、生活与工作无间的状态。
下一步,江苏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配置合理化,并以培育旅游风情小镇工作为契机,引领和推动全省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计划到“十三五”末,培育50—100个旅游特色鲜明、产业支撑强劲的旅游风情小镇,打造更具苏味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以点带面的共享体验
“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实现县域旅游规划全覆盖、区域资源要素景观化、旅游公共服务无障碍,打造一批全景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精品。这是石泰峰在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讲话中重点提及的内容。
如果说,之前的产品创新、城乡共融是全域旅游的关键点,那以点带面的资源集成就是打通全域毛细血管的强心剂。
南京市秦淮区不惜拿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位置—东牌坊入口,开建面积达5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此地若正常出租,每年租金在500万元左右。秦淮区委常委何素玉说,该区已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改善城市功能品质的战略选择,区委、区政府坚持算综合效益的大账,按照“地上集约利用、地下空间扩展”的思路,缓解区内车难行难停、厕所难进、问询无门等综合配套短板,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有了舒适度、体验感,我们就不怕游客不停留、不消费,这是引导市场由夜泊秦淮向夜宿秦淮转型的根本保障。”
苏州吴中,坐拥太湖近3/5水域,如此辽阔的范围如何实现游客畅游?游客在游览途中临时想要驻足观景、补给休憩或如厕洗浴,又该如何满足?面对这些需求,苏州太湖旅游集团在152.5公里长的吴中环太湖风景线上,规划设计36个驿站和若干座驿亭,形成以太湖游客中心为总站,以驿馆为分站,以驿站、驿亭为小站的三级服务体系。该集团总经理助理秦海翔说,通过自行车骑行、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游艇游览、直升机观光等旅游交通体系,形成与各个旅游景点的有机联动,逐步构建一个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统分结合的环太湖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太湖沿岸优质资源串联整合。
全域背景的共建共享还体现在科技创新下的智慧互联。由江苏省旅游局、中国电信和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管委会三方共同打造的“江苏省智慧旅游标杆项目”——“首游扬州”今年暑期正式上线。游客入住扬州多家酒店,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获得免费网络和通话服务,打通房内用餐、洗衣、物品租借等18项服务,还可将全城食、住、行、游、购、娱资讯一网打尽。
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芬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旅游“以游客为本”的本质没有改变,应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以服务更加便民、营销更加精准、管理更加高效作为智慧旅游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据了解,江苏已制定《江苏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南》,从土地规划、旅游产品供给、公共服务配套、综合治理等12个方面提出细化标准,将严格按照指南相关要求,尝试建立全域旅游创建发展指数测评系统,透过常态化的评估管理,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构建国内领先的旅游强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摘自《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