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体育于民生 赋盛城以新能——我区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记

万盛羽毛球公园。图/曹永龙

东林矿工广场,市民在进行柔力球健身。(资料图)

万盛体育馆。图/曹永龙

在区文体中心体育场举行的拔河比赛。图/曹永龙

万盛安全文化广场,市民在绿树成荫的健身广场舞剑锻炼,优美环境让全民健身蔚然成风。(资料图)
霓虹映城郭,炊烟绕乡野,从赛场竞逐到广场律动,体育的活力如潺潺溪流,浸润着万盛的每一个角落。
近日,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名单公布,区体育发展中心、万盛街道、丛林镇绿水村凭借在群众体育领域的扎实实践与突出成效,成功斩获此项国家级荣誉。区级全域统筹、镇街治理创新、乡村振兴赋能,三者以不同维度的探索,共同勾勒出万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让“运动健康”的理念深入城乡,更让体育成为推动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全域织密健身网 体育添彩民生画
“以前想打羽毛球,得提前到体育馆‘占地盘’;现在小区对面的羽毛球公园就有场地,吃完晚饭就能约上朋友切磋,太方便了!”家住河畔盛景小区的居民杨麟,道出了近年来身边体育设施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区体育发展中心多年来对群众体育事业的深耕细作。
作为统筹全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领航者”,区体育发展中心始终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指引,把“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刻在工作清单上,从设施建设、赛事供给到体旅融合,步步扎实推进,让体育红利实实在在落到居民身上。
数据是最好的“成绩单”,更是最暖的“民心证”:截至目前,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62.2%,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95.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93平方米——这一指标稳稳坐上全市第一的“宝座”,群众对体育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5.9%。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字号”荣誉的相继落户,更印证了其在群众体育领域的硬实力。
“让每个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健身”,这是区体育发展中心对群众的承诺,更是工作的“定盘星”。以“一、百、千”基础设施民心工程为抓手,先后累计投入超10亿元,推动体育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个镇街级全民健身中心拔地而起,5个体育运动公园开门迎客,40条健身步道串联山水,还有16个篮球场、11个足球场、50个羽毛球场地散布城乡……如今,这些设施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大街小巷,把“城乡10分钟健身圈”从蓝图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除了升级“硬件”,我区还点燃全民健身热情的“火种”:每年举办元旦、春节、元宵“三节”系列活动、社区运动会等群众性赛事超200场,5万多人次在赛场过足瘾。同时,把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大赛、重庆市全民健身钓鱼赛等30余项国家级、市级赛事“请进门”,让普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高水平赛事的魅力。
光有赛场还不够,专业指导也得跟上。78支“好体育人”志愿服务队伍、128个健身指导服务点,就像“流动的健身课堂”,志愿者走村入社,把科学健身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每年服务超3万人次。“以前瞎锻炼,越练越腰酸背痛;现在志愿者教我们拉伸、练核心,还学会了好几套健身操,这才是‘对症下药’!”万盛街道李大爷的笑容里满是满意。
体育不止能强身,更能“生金”。依托奥陶纪极限运动基地、板辽湖水上运动中心、蘑菇总动员亲子运动基地等载体,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应运而生;“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凉风村国际钓鱼大赛等品牌赛事,累计吸引20余万人次参赛观赛。2024年,全区体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真正实现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让更多人在挥汗如雨中,也能饱览万盛的山水风光。
体育搭台破难题 小赛撬动大和谐
“以前社区里邻居互不相识,偶尔还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现在一场社区运动会下来,大家成了朋友,社区氛围越来越和谐了。”谈及体育对社区的改变,万盛街道松林社区居民张凤碧深有感触。作为万盛的中心城区,万盛街道把群众体育当成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以体育促治理、以健康促和谐”的新路子。
群众体育要扎根,机制就得“扎得深”。“三项机制”就是街道筑牢的“压舱石”。在党建引领下,街道党工委把群众体育写进发展“大盘子”,成立党政“一把手”挂帅的专项小组,立下“年度专题议、季度调度抓、项目清单化”的规矩,确保工作不打折扣、落地有声。
针对场地少、不够用的老难题,街道既掏“真金白银”,投入100余万元新建设施,又念好“共享经”,整合街道文化厅室、学校场馆、社会单位资源,实施场地资源“错时共享”。如今,街道新增运动场地23处、14243平方米,公共体育场地年均开放超4000小时。
为了让群众“动起来”,街道还使出“以奖代补”的巧劲,制定《文体团队管理办法》,给乒乓球、气排球、羽毛球等35支备案队伍“发福利”,累计补助近6万元。如今,1000多名体育爱好者有了“组织”,参与热情日渐高涨。
如果说机制是“骨架”,那“三条路径”就是让治理活起来的“血肉”,成了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健康治理上,街道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居民建“健康档案”,每年测体质、盯血压、控体重,近500份数据摸清健康“家底”;请专业机构量身定制“运动处方”,100多名重点人群从中受益。
规则意识也靠体育“养”。街道每年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商会运动会,规范的赛程、明确的规则,让大家在赛场上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久而久之,万盛街道非正常上访保持“零记录”,“讲理不讲力、说法不说情”成了街坊邻里的共识。
邻里关系更要靠体育“搭桥梁”。“社区亲子运动会”“趣味运动会”门槛低、乐趣多,跳绳、羽毛球这些项目让老中青少都能参与,年均覆盖2000多个家庭。昔日“抬头不见低头也无言”的陌生邻里,如今成了并肩作战的“运动伙伴”,社区里的人情味越来越浓。
更妙的还属“群众体育+”的创新招。“体育+线上普法”借着35个体育团队群,用真实案例讲反诈、说法律,把安全意识送进千家万户;“体育+志愿服务”带动200多名体育爱好者变身“好体育人”,送培训、做指导,服务送到心坎上;“体育+文化浸润”则把打连箫、狮舞等非遗体育项目搬上台,办“非遗英雄会”、开“非遗民俗展演”、讲体育故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如今的万盛街道,涌现出全国文明家庭、重庆健康老人等榜样60余个,还拿下了“重庆市银龄健康之乡”的称号,这恰是体育成为基层治理最有活力的“发动机”的真实体现。
运动激活乡村力 体育唱响振兴歌
体育带来的幸福感,不仅弥漫在城区街巷,更扎根在了乡村沃土。
“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聚在一起打牌;现在每天到广场跳广场舞、在步道散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身体也越来越棒!”丛林镇绿水村村民笑言。近年来,绿水村紧扣乡村实际,把体育事业与乡村振兴拧成“一股绳”,用体育改环境、用活动聚人心、用融合兴产业,绘就了一幅“健康、活力、幸福”的乡村新画卷。
乡村要“动起来”,设施得“先到位”。绿水村认准“便民实用才是硬道理”,攥指成拳整合资源,把体育设施建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500平方米的足球场成了年轻人的乐园,4个羽毛球场地、4张乒乓球台供需不愁,2个小型文化体育广场上,音响一放就是广场舞的舞台;村民集中区和闲置空地上,扭腰器、漫步机等健身器材一字排开,老人孩子出门就能练;1.5公里长的“绿水健康步道”串联起田间地头,沿途的休息座椅、健身器材,让这里成了村民必去的“打卡地”。
如果说设施是“骨架”,那活动就是让乡村活起来的“血肉”。绿水村秉持“全民参与、老少皆宜”的理念,让体育活动“接地气、有温度”。中国·西部菌谷首届风筝节、邻里文化节、六一亲子游,放风筝、滚铁环、掷飞盘这些趣味项目,让大人小孩都能玩得尽兴;迎新春篮球赛、庆国庆健步走、重阳老年趣味运动会,把体育和民俗绑在一起,节日过得更有滋味。
日常里,篮球场、健身广场“人气爆棚”,健步走、广场舞、太极拳轮番上演,每天参与的村民超300人次,占了常住人口的四成以上。为了让大家“玩得专业”,村里还请来专业教练、体育老师,手把手教篮球技巧、广场舞编排,鼓励体育骨干当“义务指导员”。
体育的力量,更藏在乡村振兴的“钱袋子”里。完善的体育设施让村容村貌“旧貌换新颜”,绿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宜居宜游村”;热闹的体育活动拉近了邻里距离,村民精神头更足,乡村文明添了新活力。借着这股“体育东风”,绿水村顺势走出“体育+旅游”的新路子,成功创建西部菌谷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从城区的繁华街巷到乡野的清宁村落,从体育设施的完善到治理模式的创新,区体育发展中心、万盛街道、丛林镇绿水村始终锚定群众期盼,用扎实的行动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收获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荣誉,更让体育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激活发展动能的重要力量。未来,我区还将继续深化群众体育与各领域的融合,让活力永续涌动,让幸福乐章在万盛大地长鸣。
(刘亚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