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飞翔
李雪峰(左一)与队友
李雪峰(右四)参加公益活动
2岁那年,他因经常感冒使用青霉素过量,致使耳朵听力受损。17岁,他进入体育训练基地,历经满是汗水和泪水的“魔鬼”训练。同年,他就奔跑在全国残疾人足球锦标赛的绿茵场上,摘得金牌,笑得灿烂。如今,31岁的他,在创业路上继续奋勇前行,并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上帝关上一扇门,我可以自己打开一扇窗”
1988年6月28日,在万东镇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个男婴诞生了,取名为李雪峰。李雪峰的父母收入虽不高,但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2年后,不幸却降临在了活泼可爱的李雪峰身上。
“2岁开始我经常生病,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比现在差多了,每次一生病就到家附近的小诊所打针吃药。”李雪峰回忆道,由于青霉素使用过量,慢慢地,他的听力越来越差,六七岁被确诊为听力障碍和小儿麻痹症,自此落下终身残疾。
“这么小的孩子落下残疾,非常让人心疼。”李雪峰奶奶方仁翠的回忆透着辛酸。她说,孙子5岁那年,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他,从此与爸爸和奶奶相依为命。
方仁翠说,别看李雪峰小小年纪,却格外懂事。上学后,为了让奶奶多睡一会儿,小雪峰决定独力起床,每天都会把调好的闹钟放在枕头底下,希望比奶奶更早醒来。但因为他的听力越来越差,慢慢地就听不见闹钟声响了,有好几次因睡过头而迟到,小雪峰既着急又伤心。奶奶发现后,便每天准时到床边叫醒他。
起床的问题解决了,但学习的问题又让李雪峰犯了难,“几乎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内容,课堂上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一时间很不适应。”李雪峰说,爸爸嘱咐他如果听不见老师讲课,就多抄书。于是,李雪峰按着父亲的建议,将字、词、句、段挨着反复抄写,渐渐地能大致明白课本中的内容。
谈到身体缺陷带来的影响,李雪峰毫不避讳地向记者讲述了小时候被人嘲笑的故事。一次上课,老师让李雪峰回答问题,但他听不见,周围也没人提醒他,所有同学都将目光聚集在他身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顿时脸涨得通红,心里很不是滋味。但随后,他安慰自己,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但他可以自己打开一扇窗。这些挫折不会成为他前行的阻力,反而是一种动力,让他变得更坚毅。
“足球使我更快乐,让我重拾生活的希望”
李雪峰说,从小就爱踢足球,但因为身体原因常常被同学拒之门外。于是,他决定自制“纸足球”,自己练习。
由于缺乏制作道具和工具,李雪峰就将平日里的报纸攒起来,然后捏成纸团,等到足够大时,再将它们用胶带缠紧,这就是属于他的“足球”。放学后,李雪峰也拿出自己的“足球”,一边踢着,一边模仿着学校足球训练队员们的一招一式。
看着儿子对足球如此痴迷,在李雪峰上四年级时,父亲拿出一部分工资,购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只足球。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2005年,正在读高中的李雪峰决定弃学外出务工,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一位市残联的领导。“他一听说我喜欢足球,当时就建议我参加专业的足球训练。”李雪峰回忆起当年的“伯乐”,仍充满感激之情。
“那个时候,我也没想太远,只希望多和外界交流。我心想,试试吧,就当锻炼。”李雪峰说。
就这样,2006年3月,李雪峰前往南岸区广阳坝体育训练基地训练,从此开启了系统、专业的训练道路。虽然喜爱足球,但李雪峰缺乏踢球技术和对足球的认知,基本等于零基础。正是如此,李雪峰训练异常认真。
“刚开始练习时,由于身体原因根本连球都踢不到,再加上肢体有些不协调,很多动作都受到了限制。”李雪峰说得很轻松,但记者能感受到其中的艰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李雪峰把踢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要点都记在心里,队友一次就过的训练,他就要练习数百次;队友每天训练4小时,他主动给自己规定每天训练6小时……那个时候,他最重要的事就是训练,连吃饭、睡觉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日复一日,他心里从未觉得疲惫。
“训练期间你有没有想过要放弃?”
记者问完这话后,李雪峰沉默片刻后答道:“当然想过,但我特别喜欢足球运动,希望能在这项运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也很喜欢这里的生活、教练和队友,所以再苦再累我都坚持了下来!”
就在这样重复不断的练习中,李雪峰肢体不协调的问题好转了,除了手还是有些不灵活,其他基本上和正常人无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半年的艰苦训练,李雪峰在全国残疾人足球锦标赛上崭露头角,夺得冠军。
“那是我第一次登上国家级比赛的领奖台,很难忘!”李雪峰的话语间透着激动与自豪,仿佛那时的情景就在眼前。
从那之后,李雪峰便开始在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
2006年12月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脑瘫足球锦标赛获得第四名,同月代表万盛参加重庆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田径200米、400米、800米比赛,获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2010年参加重庆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田径200米、400米、800米比赛和足球比赛,获得一金一银,同时夺得全国残疾人足球锦标赛季军。
2014年参加重庆市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足球比赛获得亚军,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聋人足球锦标赛荣获“道德风尚奖”。
2018年参加在福建举行的全国特奥足球比赛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特奥足球赛,摘得银牌。
……
一枚又一枚闪亮的奖牌,是对李雪峰艰辛付出的最好回报。在这些奖牌背后,书写的是一个残疾运动员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经过十多年的磨炼,李雪峰已从最初那个内向、自卑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大男孩。
“是足球让我更阳光,也让我的生活充满希望。只要心中有梦,敢于追梦,身残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李雪峰坚定地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为爱前行,让理想在家乡开花结果”
参加完2006年的比赛后,李雪峰休息了数月,背起行囊,毅然决然踏上了求学的道路。
“凭借着之前比赛赢取的奖金,他解决了中专三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没花家里一分钱。”奶奶方仁翠说。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2009年。李雪峰马上就要毕业了,身边的同学讨论最多的就是去哪儿实习?实习岗位怎么找?但他却另辟蹊径,选择自主创业。他的创业起点是摆地摊,先后辗转重庆观音桥、杨家坪等地售卖日用品。“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200多元,一个月下来能赚4000元左右。”说这话时,李雪峰很自豪。
渐渐地,李雪峰的第一桶金越攒越丰厚,他谋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我生在万盛、长在万盛,万盛有我熟悉的环境和朋友,我的理想要在家乡开花结果。”2014年9月,李雪峰回到万盛,开始售卖矿泉水。
“创业初期没有钱请人,接电话、拉业务、做宣传、送水……都是自己干。”李雪峰说,创业之初,他每天早上7点半就出门送水,晚上10点半还没回家,一整天下来只能趁吃饭的时间稍作休息。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业务越来越好,第二年,他便开了分店。
开分店后,李雪峰更忙了。为此,他决心招聘员工。让他没想到的是,前来应聘的两人均是比他身体情况更糟的残疾人。“看门店、接电话等工作肯定不适合他们,但我也不忍心拒绝他们。”李雪峰说,为了让他们重拾生活希望,他想了一个周全的办法。由他无偿向他们提供矿泉水,并将水运送到区文体中心附近,由他们售卖,盈利归他们所有。就这样,李雪峰让这两名残疾人多了一份收入,也重拾生活的希望。
后来,李雪峰开了一家便利超市,也惦记着这两名残疾人,并将他们招进超市,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为残疾朋友做点事。
在李雪峰看来,关注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平台是助力一个群体更有尊严地生活的治本之举。李雪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个特殊的“渔夫”团体,只有提供一方蓝天、一泓湖泊,他们才能够一展身手。
一年后,在超市里工作的两名残疾人先后成了家。
为什么热衷公益?面对记者的提问,李雪峰的回答是:“当一个人在困难时能得到帮助,那他的内心就会强大,就不会走错路。”
李雪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年初,李雪峰开办雪峰少儿足球培训班,专门为20岁以下的听力残疾人和语言残疾人免费提供足球技能培训。
课堂上,李雪峰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足球基本功、球性、团队意识等,一方面为他们免费提供足球、常规柱桩等训练器材,让他们通过足球找到快乐、坚定梦想。
“这些年来,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家乡万盛对我的悉心培养。”李雪峰说,他想通过为残疾人免费提供足球技能培训这种方式回馈社会,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为我区残疾人运动发展添砖加瓦。
(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