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栏目>全民健身

羽球飞扬在活力盛城

日期:2019-07-0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19-07-03

“羽毛球之乡”雕塑(资料图)

羽毛球公园(资料图)

1989年,万盛运动员江玉忠收获国际友好城市羽毛球比赛冠军。    特约记者   曹永龙   翻拍

2008年,世界冠军张亚雯回到万盛传授球技。(资料图)

“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资料图)

一个城市的定位,可以有很多角度,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界定,“中国羽毛球之乡”永远是万盛的一张烫金名片。

万盛素有中国羽毛球之乡的美誉,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万盛羽毛球事业从矿区萌芽,经历体校羽毛球班的辉煌到“全国羽毛球之乡”的建设,数十年间,万盛先后培养输送了钟波、张亚雯、皮红艳等30余名知名羽毛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今,万盛成为国家羽毛球项目后备人才基地,拥有680余片群众羽毛球场地。

羽毛球运动蔚然成风,羽毛球赛事活动络绎不绝,羽毛球产业激情迸发……我区羽毛球事业是如何做这一切的?

矿区初绽羽球花

万盛享有中国羽毛球之乡的美誉,并非一蹴而就。说起我区羽毛球运动,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归国华侨——唐勇。

半个世纪以前的万盛(原“南桐矿区”),羽毛球运动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唐勇来到万盛工作并推广羽毛球运动,这项运动才在万盛逐渐兴盛起来。

1968年,唐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桐矿务局工作。唐勇来万盛后,首先在南桐矿务局职工中教打羽毛球,并在南桐矿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万盛第一支职工羽毛球队。南桐矿务局羽毛球队曾代表重庆市到法国参加国际友好城市羽毛球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还代表煤炭部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在唐勇的影响下,通过职工羽毛球活动的开展,当时的南桐矿区掀起了一股羽毛球运动热潮,一个20余万人的矿山小区,仅职工羽毛球队就有二十余支。

“那时,南桐矿务局羽毛球队逐步称霸重庆,晋林厂职工羽毛球队水平也非常高,东林煤矿、南桐机制厂也经常组织羽毛球活动,可以说,万盛职工羽毛球代表着当时重庆市职工羽毛球的最高水平。”区体育局原羽毛球训练中心主任周小强告诉万盛融媒体中心记者,因为职工羽毛球运动的红火,到了上世纪70年代,打羽毛球成为最受万盛市民欢迎的运动。

在发展职工羽毛球运动的同时,唐勇还在他任教的学校搞起了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培养了大批羽毛球苗子,其中,就有裴继林、王小宇等进入四川省羽毛球专业队的第一批万盛羽毛球运动员,以及原国家羽毛球队副总教练和男队主教练钟波、原国家体育总局棋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刘小放、原四川省羽毛球队领队彭跃等人,而张亚雯和皮红艳也算是他的第二代学生。唐勇就此成为了万盛羽毛球运动的奠基人,翻开了万盛青少年羽毛球训练的篇章。

此外,随着矿区职工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当时也涌现出了周小强、左顺华等一批青年职工羽毛球运动员和李明富等热心羽毛球运动的参与和组织者,这批羽毛球运动人物的出现,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万盛羽毛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就是在这批人的带领推动下,万盛羽毛球运动开始写下辉煌篇章。

羽球体校创辉煌

1974年,鉴于万盛羽毛球运动在重庆市取得的优异成绩,羽毛球开始被列为万盛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之一。当时,每年寒、暑假期间,我区都会举行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集训,一直持续到1982年。这对万盛羽毛球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6年,我区建立了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专设羽毛球项目,将体校羽毛球班设城区和东林地区两个点,在学生们每天放学后和周末休息日,按照每周六次,每次2—3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要求进行系统性训练。至此,万盛的青少年羽毛球训练走上了正规训练模式。

周小强便是当时体校羽毛球班的教练员之一,他回忆道:“那时,全区还没有一个适合羽毛球训练的专用场馆,东林训练点是利用东林煤矿食堂的一块羽毛球场地和学校的2块室外羽毛球场进行训练。万盛训练点条件就更差,只能利用区体委办公楼后的一个室外土羽毛球场进行训练。我区体校的羽毛球训练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

虽然条件艰苦,但区体校羽毛球班在1974年至1979年期间,先后培养了钟波、刘小放等一大批青少年运动员,他们在1975年至1980年的重庆市羽毛球比赛中,获得了重庆市成年组、青少年组团体和单项冠军十余次。这让我区羽毛球运动水平逐渐由当时的重庆市第二跃居榜首,奠定了万盛羽毛球在重庆市的绝对优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万盛羽毛球运动在培养人才和参加比赛中逐步走入辉煌。当时,重庆市出战全国城运会、四川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时,羽毛球项目全部由万盛体校运动员参加;参加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时,万盛的运动员人数经常占四川省队的50%以上,参加重庆市的比赛更是占有绝对优势。这些运动员在参加全国和四川省的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万盛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和成年羽毛球运动员,在国际级大赛中代表中国获得过20余次世界大赛名次,谢阳春获得过汤姆斯杯羽毛球锦标赛铜牌,罗曦霖获得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铜牌。在国内比赛中,也取得过金、银、铜牌等不少优异成绩。在省、市的综合性运动会和青少年运动会中,万盛羽毛球运动员多次出现包揽全部冠军的场景,获得过1000多枚奖牌。

“羽球之乡”美名扬

1999年,我区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羽毛球之乡”,建设重庆(万盛)羽毛球训练基地的工作思路。2006年,为加强打造羽毛球之乡工作的力度,当时的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合并在文广局中的体育局剥离出来,单独设立区体育局。区体育局成立后,为了体现我区体校羽毛球项目特色,下属二级单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羽毛球分校、体育馆合并更名为万盛区羽毛球训练中心,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牌子。

“在区体育局单设的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和中国羽毛球协会,授予万盛羽毛球项目‘中国羽协一级羽毛球学校’称号。”周小强说,这为万盛打造“中国羽毛球之乡”,建设重庆(万盛)羽毛球训练基地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体制机制理顺后,为保证创建“中国羽毛球之乡”任务的具体实施,区委、区政府开始加大对羽毛球运动事业的投入:一是启动了以羽毛球训练基地建设为主体的万盛文化体育中心硬件设施建设。二是加大羽毛球项目的宣传力度,在城区入口处建成羽毛球之乡标志性城市雕塑。三是启动3年内建成300片群众性羽毛球场地工程。

除硬件建设之外,当时,我区还在全区青少年学生中大力推广羽毛球运动,加强羽毛球基层训练网点建设,实施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共同配合,“全区一盘棋”共抓青少年羽毛球活动的措施,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羽毛球后备人才。

与此同时,从2006年开始,我区连续举办5届重庆市万盛羽毛球公开赛, 2010年和2013年先后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羽毛球文化节。(2015年,羽毛球文化节更名为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后被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总局定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万盛羽毛球运动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2007年的重庆市第二届运动会羽毛球项目上,我区共获得了6枚金牌、6枚银牌、9枚铜牌,获得成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青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再现了万盛羽毛球运动的辉煌。此后,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重庆市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上,我区连续两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单项比赛冠军20余次,万盛再次成为重庆市羽毛球运动“霸主”。

在此期间,我区又向重庆市羽毛球专业队输送了彭通、朱正霖、邓梦家3名运动员。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我区已经为省级以上羽毛球专业队输送运动员35名,其中10余名入选国家羽毛球队、国家青少年羽毛球队。2008年,万盛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授予“出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万盛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9年度至2012年度“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被重庆市政府记“参加北京奥运会三等功”,万盛羽毛球运动继续创造着辉煌。

活力盛城再出发

“从唐勇到南桐矿务局组建第一支职工羽毛球队,不曾想,一路杀进全国大赛,推动了羽毛球运动在万盛蔚然成风,并培养出世界冠军张亚雯。”周小强说,羽毛球运动灵动的神韵与万盛城市开放包容的气质吻合,它的大众性远胜于竞技性,从而直抵全民健身的内核,这是羽毛球运动在万盛蓬勃发展的原因。

今天,羽毛球运动在万盛可谓是遍地开花,从社区广场到公园和体育馆,处处都能看到挥动球拍的市民;羽毛球健身场地设施大幅增加,建成了区文体中心体育馆、羽毛球公园、黑山谷运动中心等一大批羽毛球运动场地,全区羽毛球场地达到680片;区内的业余羽毛球比赛越来越多,从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到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再到“阳光杯”中小学生羽毛球比赛……运动人数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形成了群众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目前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9.4%,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气颇旺的马来西亚羽球名将李宗伟,在2016、2017年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期间,均来到万盛,他对万盛羽毛球运动给予了极大赞许,“这里的体育场馆十分出色,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羽毛球氛围很浓,人们很热情,不愧是羽毛球之乡。”

历史给了万盛这样的机遇,正是基于万盛羽毛球运动的繁荣,“主动式”运动健身已成为万盛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民健身理念已渐渐渗透进万盛的“毛细血管”。如今,我区正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建设“全域旅游·活力万盛”,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运动的“大群体”格局已初步形成。

今年4月24日至26日,全球活力城市中国方案研讨会在重庆及万盛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众体育工作者以“全球活力城市中国方案”为主题,以万盛实践为案例,共话中国大众体育建设成果与经验,共商全球活力城市建设之路,研究制定全球活力城市的中国标准,发布《全球活力城市重庆·万盛倡议书》。我区全民健身经验走进国际视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从羽毛球运动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万盛实践,历史给了万盛这样的机遇,我区的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正在用坚强信念,继续追寻着自己的体育梦想,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活力万盛”城市名片。

(肖贵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