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幸”,但“我行”!
运动员上台领奖 刘 强 摄
日常训练 特约记者 曹永龙 摄
程良华在全国残运会赛场上(资料图)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残运会”)上,由程良华、杨通、邬星城、樊朝月、周月平、肖祖贤、李建华、钟熙行、孙桥9名残疾人运动员组成的重庆羽毛球代表队摘得2块金牌、3块银牌和2块铜牌。
日前,参加全国残运会的9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凯旋。万盛日报记者走近他们,探寻奖牌背后的故事。
比赛场上奋勇争先
5月20日,全国残运会轮椅WH1/2男子双打比赛现场,一声哨响,万盛籍运动员程良华和搭档一手控制轮椅前后左右移动,另一只手拿着球拍尽情挥打。虽然双脚无法正常行走,但两人在赛场上人椅合一、灵活自如。
两场比拼后,程良华和 搭档从一众选手中脱颖而出,以2:0的大比分获胜,为重庆代表队摘得了本届全国残运会羽球类项目的第一块金牌,更实现了万盛全国残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很兴奋!拿到全国残运会羽毛球比赛冠军,表明我这一阶段的训练取得了实效。”走下赛场后,程良华在休息调整的间隙对电话这头的记者如是说。
全国残运会期间,我市9名残疾健儿奋勇争先,用汗水和激情书写赛场传奇,用拼搏和挑战诠释“更快、更高、更强”。
这是一场不畏强敌、沉着应战的比赛——5月17日的SS6级男子单打是此次全国残运会羽毛球比赛的首场比赛,由重庆健儿李建华对阵四川运动员何文栋。一开场李建华就率先得分,并且一开局就打出了7:2的小高潮。尽管对方迅速调整状态,发起猛烈反击,一度把比分追至11:7,但仍旧难挽颓势。李建华凭借稳健的发挥拿下赛点,以大比分2:1拿下比赛。并最终拿到了SS6级男子单打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这是一个坚持就是胜利的典型——5月17日,SS6级男子单打第二场比赛现场,重庆健儿钟熙行上场,全场比赛共打了三局,令人惊讶的是,比赛共打出了27次平比分。尤其是在决胜局,从8:8开始,比分一直处于咬平状态。最后一局,钟熙行稳住了,以22:20结束这场漫长的胶着战役,凭借大比分2:1艰难取胜。虽然没能在该项目上收获奖牌,但钟熙行以顽强和坚持赢得了掌声。
这是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较量——5月23日,女子站立三级SL3单打比赛中,重庆健儿肖祖贤对阵河北运动员张建陪。仅仅10分钟,肖祖贤就分别以21:4、21:6,大比分2:0轻松拿下金牌。
……
经过7天的激烈比拼,重庆羽毛球代表队共摘得2块金牌、3块银牌和2块铜牌,为此次全国残运会之行画上了圆满句号。
训练场上挥汗如雨
5月23日,站在女子站立三级SL3单打比赛领奖台上,肖祖贤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身体右边的运动神经损坏比较严重,在高速运动中经常会失去平衡,摔伤、手脚扭伤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肖祖贤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的技术追赶上其他队友,她只能通过不断流汗——用每天高达上千次的挥拍、平衡球、步法跳跃、冲跑等体能训练来弥补。
“一天训练下来,衣服都拧得出水,每天要换3套衣服。”说起备战今年全国残运会的日子,来自河北的樊朝月表示累并快乐着。
身高只有1.3米的钟熙行,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羽毛球运动员。因为个子矮小,钟熙行一度自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刚开始打羽毛球的那段时间。不过当钟熙行真正爱上羽毛球,并从中收获健康、快乐,甚至是成功时,他变得自信了。“我和大家共享同一片蓝天,有些事情普通人能做,我也能做。”如今,谈及自己和普通人的不同,钟熙行变得很释然。
……
记者了解到,代表重庆市参加此次全国残运会羽球类项目的9名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已有38岁,最小的仅有14岁,他们的身体都存在着不同的残疾,他们背后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令人唏嘘的磨难。造化弄人,命运不公,残缺的肢体就在诉说这样的不幸。
但当我们面对面地接触他们,所感受到的并非生活的悲情。相反,他们的笑容和坦诚,让人觉得再去渲染苦难都有些一厢情愿。在这个社会中,残疾人并不希望别人觉得他们要依靠“既不幸,也不行”而生活下去,他们更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咱们都是一样的人。
专业训练助力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9名运动员中,除了程良华是万盛户籍,其他人都分别来自我市各区县以及其它省市,并且都在位于我区的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进行专业训练。
记者了解到,2015年11月,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落户万盛,建立了重庆市唯一的羽毛球训练基地。
“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在我区落户,不仅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残疾人羽毛球运动的发展。”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教练犹剑波说。
今年40岁的犹剑波在羽毛球运动方面有着不凡的履历。1992年,入选重庆市羽毛球专业队;1995年,入选国家羽毛球青年队;2006年退役后,先后担任重庆市羽毛球专业队和羽毛球俱乐部教练员、万盛羽毛球队教练;2015年,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成立,担任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队主管教练。
“基地成立3年多来,这支队伍经过一次次人才选拔,到目前共有9名运动员,其中肢体短小SS6三人、站立女子SL3一人、轮椅WH1两人、WH2三人。他们平均每周累计跑步10公里,力量训练8小时;每天对阵练球6小时,练习挥拍300次。”3年多来,犹剑波见证了这群残疾人运动员的不易和坚强。
“这是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成立以来,第一次选派运动员参加全国残运会。仅3年多的时间,就收获了2块金牌、3块银牌、2块铜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我为他们感到骄傲。”犹剑波说。
谈及今后,犹剑波表示,我区将深化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建设,加快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牢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提升残疾人羽毛球竞技整体水平,为万盛、为重庆,乃至为中国赢得荣誉。
(刘亚兰 刘 强)